盐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9&rec=156&run=13

【概况】 2004年,全市盐业系统完成商品总购进4029万元,同比增长43.89%;
实现商品总销售7740.33万元,同比增长27.52%;实现利税734.83万元,同比增
长31.71%。 查处涉盐违法案件1054起,查没私盐1072.7吨,罚款55.6万元,其
中查处20吨以上涉盐案件8起, 端掉私盐窝点21个。年内,市局被评为全省轻工
行业先进单位、全省盐业系统先进单位。

【盐业供应】2004年,盐业供应出现多年不遇的产销矛盾。全市盐业系统启动应
急预案, 设法抓货源,保运销,确保了市场的有序供应。10月1日,淄博市执行
新的食盐包装及批零价格,全市盐业系统充实库存,统一行动,确保了市场平稳
过渡。改进和完善了酿造用盐供应办法,对多品种盐实行了统一经营管理。新开
辟了两碱用盐运输业务,有效保护了食盐市场秩序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年内,
全市系统共计实现盐产品销售49032吨, 其中食盐销售34154吨, 占年度计划的
145.96%, 列全省第七位;精盐销售26534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41.14%,列全
省第四位; 复合膜小包装食盐销售18413吨,占年度计划的128.76%,列全省第
二位。在淄博市防治碘缺乏病工作现场会随机抽样检查中,碘盐普及率为100%,
碘盐合格率100%; 碘缺乏较严重的南部山区儿童甲状腺发病率由以前的16%降至
8.59%,得到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盐政执法】是年,全市盐政执法机构深入开展畜牧用盐、腌渍用盐、副产盐专
项治理和新开工企业、学校食堂、早餐摊点用盐的专项检查活动,以宣传和服务
作为切入点,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逐步建立起盐政执法的长效工作机制。
协调全市有关执法部门,形成盐政队伍联动、执法部门互动、社会监督并行的盐
政执法体系,共同打击涉盐违法犯罪。2004年,全市盐政执法队伍联合办案5起;
高速路政、 交通稽查等部门移交涉盐案件3起;会同公安机关联合办案20起;群
众有效举报53例;新闻媒体跟踪曝光案件25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32起;移送
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4起,刑拘2人。

【企业改革】年内,系统内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房产和土地过户手续等后续工
作已如期办结。企业内部人员管理打破身份界限,因事定岗,因岗定人。科以下
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采取内部退养、竞争上岗、发展多种经营等方式分流人员45
人,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减轻了企业负担。

【经营结构调整】全市盐业立足于各自实际,调整经营结构,拓展经营空间,初
步形成了主、副营业务齐头并进的经营格局。淄川盐业公司下属的轮胎公司,新
开发销售额百万元以上的经销商4家、 零售网点35家,并发展了“统士”牌润滑
油等产品的总代理业务。 淄川盐业公司年内新上腌制池6个,增加腌制量30万公
斤, 与广州旺百年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 “旺百年”系列调味品产销两旺。沂源
盐业公司投资10万元更换了冷风库压缩机,对外承储能力日益增强,自储果品远
销至广东等地,实现利润60万元。 (李传明)
本部类编辑:赵建国
副主编:郭大均
校对:杨建明
于善同

·淄博历史古迹·
红门永济桥

红门(碧霞元君行宫),位于淄博市博山城区西南。它左依凤凰山,右临孝妇
河,
建筑布局玲珑别致,独具匠心,为淄博市仅有的几处古典园林建筑之一,属市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宫创建年代久远,明清重修,仅就宫内所存清代《重修碑
记》载“明朝天启甲子年(公元1624年) 建立”,距今已379年。宫内主祀“碧霞
元君”,据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载:“人民有香愿不能至岱者,多于此酬
祝。”昔日香火鼎盛,游览拜谒者众多。
红门分南北两院,南北长68米,东西宽23米,占地1500余平方米,殿房计22间。
山门坐南朝北,面阔进深各一间,悬山顶,重檐黑瓦,山门下层为碹式过道,上
层为白衣大士阁,东西有宫厅三间。
前院南正殿为碧霞元君殿,西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厦,青石廊柱,硬山黑瓦,
二龙戏珠正脊。殿内塑有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娘娘三尊泥塑彩绘神像,造
型端庄慈祥。殿前有露台石栏,望柱顶有石狮一对,雕刻精细,形态生动。
正殿东侧是荷叶亭,为四角攒尖式,细石底座,四周朱色雕窗,亭角上挑,上覆
黑瓦,形似荷叶,故名。每当盛夏,游人多在此品茗赏景,远眺青山,近瞻孝水,
道心文趣,如入仙境。
前院西殿原为岳飞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碹顶,前出厦。现名为关岳殿,殿
内重塑原祀的民族英雄岳飞像,又增塑三国时忠义英雄关羽像。两尊坐像分居南、
北山墙,造型威武,神态逼真。
自前院经月门便至后院,石径翠竹,迂曲通幽,后院东面有室五楹,为硬山式建
筑。新建明代建筑风格的六角“汉牛亭”,历经千年沧桑的汉代镇水石牛头南尾
北安置其中。石牛原在红门东侧崖下的永济桥畔,头南尾北,伏卧在地。是孝妇
河的镇水神牛。 1951年, 博山沿河公路拓宽时,石牛被埋入孝妇河的泥沙中。
1989年,博山区治理孝妇河,被埋在河底淤泥中的石牛重见天日。2000年春,移
至此处。巨型石牛呈卧式,向左侧头,长2.2米,高1米,重达4.5吨。其造型古
朴,线条简约,刀法流畅。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一民考证,应为汉代镇水兽。
永济桥位于红门东侧,横跨孝妇河,初建年代无考,据推测,应始建于明代中期。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该桥是博山通往莱芜古县道上的重要桥梁。桥上石
栏虽被山洪多次冲毁,但均依原样及时修复。现桥身基本完好,昔日风貌犹存。
此桥原为七孔,全长49.69米,现因桥两端拓宽沿河路,各埋起一孔,实有五孔,
长33.35米,高5.6米,净宽5.9米,跨径5.5米。桥为石台、石墩重力式,皆用长
1米、宽约0.4米的石灰石砌成。此桥通体石材,桥头石栏顶端有石狮,共计8尊。
石狮精巧玲珑,惹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