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9&rec=107&run=13

【概况】

2004年,市仲裁委员会注重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全市仲裁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受理仲裁案件304件,标的额9.4亿元人民币。受理
案件数量比上年增长54%, 标的额比上年增长126%。按期结案率达到98%,比
上年增长7个百分点。和解、调解率达40%。平均结案天数32天,比上年缩短4天。

市仲裁委工作人员进行现场仲裁法律咨询、宣传(市仲裁委供稿)

【仲裁法律制度推行】

一是坚持以新闻媒体为主阵地,按照面向大众、内容丰实、形式灵活的原则,
多形式、多渠道做好宣传工作。二是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和联系,规范行
业的合同文本,落实仲裁机构名称。积极取得工商、建设、房管、银行等部门的
大力支持和帮助,认真做好重点部门分管行业的合同文本规范及仲裁机构名称的
落实工作,全年落实仲裁机构合同文本数为58万余份,免费向有关企业赠送合同
文本12000余份。 三是积极开拓仲裁工作新领域。在市消费者协会的支持下,设
立了淄博仲裁委员会消费争议仲裁庭,积极探索在证券、期货、交通运输、电信
等行业推行仲裁法律制度的可行模式,推动仲裁工作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

【仲裁员队伍建设】

一是选择20余名骨干仲裁员进行重点培养,着重提高能裁会审的能力,遵章
守纪的意识和认真勤勉的工作作风。二是以“公道、正派、廉洁”为主要内容,
开展了争创“十佳仲裁员”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仲裁员的工作热情。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仲裁法》 颁布10周年之际,有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仲裁员。三是加强仲
裁员队伍的管理和监督,以“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为重点,规范和约束仲裁员
在办案过程中的言行,杜绝关系案、人情案的发生。(李红升张珂)

本部类编 辑:赵建国
副主编:郭大均
校 对:范立学
唐乃兴

·淄博历史古迹·

桓公台

桓公台,俗称“梳妆台”“点将台”。此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人称“营
丘”。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
桓公台位于齐故城宫城北部, 西距小城西墙300米。现高14米,地下夯土基呈长
方形,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台顶有两层,东、西、北三面陡峭,南坡稍缓。
东、北两面150米之外有河沟(排水道)。1981年,政府拨款对桓公台进行了修缮,
围台砌石质两层台阶。 外层南北长102米,东西为77米;内层南北长94米,东西
为71米。1982年于台前立石质标志一座,由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书“桓公台建筑
遗址”,并阴刻说明文。
在桓公台周围有许多夯土基址,大部压在下层堆积以下的生土之上。从遗迹考察,
这一带存在着以桓公台为主体的大片建筑群,并在此多次出土铺地花纹方砖和脊
砖,以及树木双兽纹、树木卷云纹的全、半瓦当,故知这里应是宫殿建筑基。
1976年,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曾于桓公台东北200米处,发掘清理了一处汉代宫殿
建筑遗址。此外,在宫城东北部,距桓公台1000米处,现存有6000米的夯土建筑
台基,后人俗称“金銮殿”,亦是宫室建筑基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