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财源建设促进财政经济快速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8&rec=9&run=13

市长助理、市财政局局长 郭利民

加强财源建设是确保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
度重视财源建设,着力做大经济“蛋糕”。1998年,淄博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了《财源建
设五年规划(1998~2002)》。2003年,又在全面总结第一个五年规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
出台新一轮《财源建设五年规划(2003~2007)》。全市财源建设在“统一规划、分级负责、
共同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步步走向深入,年年都有新成果。
一、财源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实施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淄博市财源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实施以来,在巩固财政增收基础、壮大财政经济实力方
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全市财政收入规模显著扩大。境内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42.28亿元增
长到2002年的82.99亿元,年均递增14.44%;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达33.15亿元,同比增长1.19
倍,年均递增17.02%。二是区(县)域财政发展迅速,优势日益明显。区(县)域地方财政
收入年均增幅达19.5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56个百分点。区县级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
的比重达41%, 提高13个百分点。 三是财源结构日趋合理, 各产业贡献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2年,全市税收过千万元的地方工业企业达44户;农业“四税”收入年均递增25.71%;营
业税收入年均递增20.19%, 高出全省同期平均增幅6.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年
均递增48.86%,高出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同期增幅27个百分点。总结全市财源建设第一个五年
规划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制定灵活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积
极拓展各级发展空间。1998年,实施市对五区的财政体制改革,下放部分市属企业的管理权
限,并将一、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等有发展潜力的财源划归区县。2002年,再次改革对区县的
财政体制,实行所得税、营业税共享,下放部分专项收入,并制定支持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营造“谁投资、谁受益”的良好氛围。(二)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巩固提高骨干和基础财源。
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 5年来,市级对48个重点项目进行优先扶持,累计兑现贴
息资金4742.5万元, 奖励资金123.5万元;按规定为企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注
入活力。 支持农业基础财源的发展,5年来,市级先后投入贷款贴息和奖励资金1800万元,
带动区县及乡镇配套资金1500多万元, 吸附社会资金投入3.3亿元,建成并发展了一批各具
特色的农业特产税源基地。(三)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培植新兴和后续财源。在硬件建设方
面, 市级每年都安排3亿元左右的专项资金,支持道路、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
步完善城市功能。在软件建设方面,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招商引资、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提供的地方税收收入达7.5亿元,
占地方税收收入总量的24.68%;全市民营经济提供的地方税收收入达3.39亿元,占地方税收
收入总量的12.82%。(四)积极拓宽聚财视野,多渠道挖掘替代财源和补充财源。政府筹资
建立土地储备中心,强化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促进土地的增值。2002年,市级实现土地
收益1.62亿元。适应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加大契税征收力度。契税收入由1997年底的
不足百万元, 猛增到2002年的5199万元, 增长62.41倍。 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监管运营。
2002年,全市收缴国有资产收益3349万元,是1999年的1.56倍,年均增长15.94%。
二、财源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受发展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全市财政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
足:一是与省内先进城市比较,淄博市各项财政收入指标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二是收入结构
不尽合理。 2002年, 全市财政收入中, 非税收入及专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20%,高于全省
18.89%的平均水平。由于与经济发展关联度不高且具有专门用途的非税收入占比重较大,形
成收入增长较快,而可自主支配的财力却增长缓慢的现象。三是区(县)域财政的实力不够
突出。 2002年,全市只有1个区的财政收入进入全省县级收入前20名,有半数以上区县的财
政收入排在全省60名以后。 四是基层财政仍有不少困难。 全市有29个乡镇的财政收入不足
300万元, 占乡镇总数的26.61%。从财政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点:(一)受经济结构的影响。淄博市产业结构中,能源、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比
重较高。近年来,全市的经济结构虽有较大改善,但运行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全市骨
干纳税企业规模较小,优势不够突出。2002年,全市28家重点企业集团总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172亿元,只有青岛10户重点企业集团的21.47%;实现利税22.15亿元,尚不足海尔集团一户
企业实现利税的一半。(二)受财政体制的制约。1994年始,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2002年,
中央、 省又实施所得税和营业税分享改革,地方收入的比重下降为39.9%,地方收入减幅达
10.7%。 (三)受理财观念的影响。各级对于经营城市、国有资产运营等新兴财源、补充财
源的建设,认识不够充分,挖掘不够深入。
三、全面实施新的财源建设规划,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
淄博市财源建设新一轮五年规划(2 003~2007年) 已出台实施,这对于推动全市财政
经济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一)规划新的财源建设目标。一是全市财政收入规模快速
增长。 以2002年收入调整指标为考核基数(下同),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5%,
2007年达到16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2007年达到67亿
元, 力争达到70亿元,占境内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二是区(县)域财政经济快速发
展。 区县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2007年达到52亿元,力争达到55亿元。各区县财政收
入全部过2亿元,其中:过10亿元的1个,过8亿元的1个,过5亿元的4个。5年间,力争有1个
区县跨入并保持全省县级财政收入前10名行列,有1个~2个区县跨入并保持全省县级财政收
入前20名行列,其他区县位次实现前移。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万元乡镇达到60个,占全市
乡镇总数的比例达到55%,其中:收入过3000万元的达到12个,过5000万元的达到5个。三是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 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7%,2007年达到56亿元,占地方
财政收入的比重力争达到85%。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地方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8%,2007年达到
18亿元,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四是增强主体税种、潜力税种的贡献能力。
增值税年均增长16%, 2007年达到15亿元;企业所得税年均增长18%,2007年达到6亿元;个
人所得税年均增长16%, 2007年达到2亿元;营业税年均增长20%,2007年达到15亿元;契税
年均增长22%以上,2007年力争达到1.5亿元。(二)确定财源建设工作重点。一是调整优化
支柱财源,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高贡献率产
业,努力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落实优势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带动战略和园区发展战略,
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巩固发展基础财源,积极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继续培植壮大
农业财源龙头企业群体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总量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
业,集中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做大做强区域财源,创造板
块发展新优势。积极调整各级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和发挥区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区
域经济调控能力。四是加快建设新兴财源,培植新的收入增长点。重点支持骨干流通企业集
团以及大型现代批发市场的建设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其对财
政的贡献水平。五是重视支持关联财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支持驻淄中央、省属企
业发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共同发展。六是培植扩大替代财源,拓宽生财、聚
财渠道。积极开辟增加政府收入的新渠道。加强政府性资金管理,增加政府可用资金;抓好
城市资产运营,挖掘城市资产增值潜力;抓好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建立权、责、利相
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制定和完善财源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投入机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引导调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企业
资本的参与,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投入。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围绕全市财源建设的总体目
标,探索制定激励作用明显的政策。对项目责任人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提高政策
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三是完善监管机制。对纳入财源建设扶持计划的项目,要加强监督管理。
扶持资金的使用,要做到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努力提高资金效益。四是完善领导机制。提
高对财源建设工作的认识,把财源建设工作当作从根本上提高财政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发展
后劲的大事来抓,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促进财源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