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8&rec=212&run=13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3年,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1.02亿元,
增长21.7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25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6%,同口径增长25.08%;财政
支出完成44.64亿元, 完成预算的106.96%, 增长17.66%;全市财政总支出(含专款支出)
47.92亿元,连续第19年实现全市财政收支平衡,连续第8年实现区县财政收支平衡。其中:
市级财政收入完成11.62亿元, 同口径完成预算的109.86%, 增长18.16%; 财政支出完成
12.24亿元,完成预算的107.49%,增长16.09%。
2003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收入增幅保持平稳。各级财政紧抓收入征
管工作,采取逐旬调度通报,按季考核奖惩等办法,激发各级竞相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有
关部门立足增收、努力超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年内,
全市收入增幅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区间, 四个季度分别达到28.80%、 25.03%、 23.67%和
25.08%,全年有9个月收入增幅保持在20%以上,呈现出起伏小、后劲足的健康发展态势。二
是收入进度较为均衡。各级财政把抓好均衡入库作为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运行质量的重点工
作,将收入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季度、每个月,加大督促协调和考核奖惩力度,确保收入及
时完整入库。四个季度分别完成全年收入预算的21.28%、29.98%、21.77%和38.63%,相应地,
前三个季度全市财政收入进度分别达到21.28%、51.26%和73.03%,与时间进度基本同步,是
多年来财政预算执行最为均衡的一年。三是收入级次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坚持不懈地实施
膨胀壮大区域经济、加快经济强乡镇建设战略,促进了区县域和镇域经济迅猛发展,为全市
财政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县级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8.63亿元,
增长32.81%, 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1%,比上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7个区县及高
新区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其中临淄区达到5.6亿元。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35个,占全市
乡镇总数的比重达到32%, 比上年增加14个, 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过2000万元的9个、过
3000万元的6个、过4000万元的2个,财政收入最高的桓台县马桥镇达到4303万元。

【支持经济发展】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于促进经
济增长与财政增收的良性互动,改进和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措施,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
大,效果日益显现。
一、大力培植和发展“三个亮点”(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外经外贸)。围绕建立
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基金、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优等方
面,制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的民营企业予以重奖,
市财政兑现奖励资金540万元。 积极支持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
本参与股份制改造,妥善处理产权转让、不良资产核销、职工安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市属以
下企业改制面达到98.5%, 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拓宽了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加大技术挖潜
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力度,规范科技三项费用使用管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年投入挖潜改造资金7900余万元,科技三项费用资金6800余万元,其
中:市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2114万元,比上年增长40.5%,占市级财政支出的1.73%,高出市
委、市政府确定的投入比例0.43个百分点。加大出口贴息和招商引资奖励力度,清算出口贴
息资金1900万元, 兑现出口及招商引资奖励资金821万元,促进了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工作
的开展。
二、加大财源建设工作力度。全年市级财政共落实扶持企业税费优惠政策5500余万元,
拨付各类贴息补助和奖励资金7000余万元,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着眼
于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财政收入规模尽快壮大、区县域财政经济迅速膨胀、收入构
成更趋合理、 主体税种贡献能力不断增强的总体要求, 制定实施第二轮财源建设五年规划
(2003~2007年),面向各类产业、各级区域和各种所有制经济,以实现的经济总量和增幅
为考核指标,出台了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财政扶持政策措施,具体涵盖了地方工业企业、
地方商贸流通企业、农业企业、出口创汇企业、上市公司、驻淄中央省属企业、经济园区、
区县域财源等八个方面,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三、营造良好的财政体制政策环境。适应企业改制、重点经济园区发展和部分区县的实
际状况,按照抓强区县带动、抓弱区县扶持、抓重点经济园区提升的要求,对市及区县财税
体制做了适当调整,进一步扩大区县收入范围和规模,增强重点经济园区自主发展的实力和
后劲,营造了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财政体制和政策环境。

【创新优化理财机制】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不断拓宽理财视野,转变理财思路,
理财机制趋于灵活,促进了财政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资源运营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举办政府资源运营新闻发
布会和多场拍卖会,加大对土地、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权及开发权等各类政府资源的运营力度,
强化企业及行政事业资产监管和收益收缴, 市级当年实现运营收益和国有资产收益收缴2.6
亿元。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出台《关于加强政府资源运营工作的意见》,将政府资源运营工作
纳入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各区县在经营城市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拓宽了
财政增收渠道,增强了政府调控能力。
二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级部门预算试点部门及所属单位分别占到总数的59
%和43%,年内在市级全面推开了2004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各区县也积极进行了试点。国库
集中支付制度稳步实施, 在全面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发的基础上,对纳入首批试点的9
个市直主管部门、19个二级预算单位实行较为彻底的国库集中支付,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
基本支出直接支付到基层单位,建设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技改投入等直接支付到具体项目
和供应商, 全市当年完成国库集中支付额1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7.2%。政府采购工作力
度不断加大,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抓好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两个机构,提高政府采购额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预算外资金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比重和工程类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比重,
加强了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和资金源头控制, 拓展了采购领域和规模, 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额
3.98亿元, 比上年增长70%,节约资金7344万元,节支率15.56%。“金财工程”建设稳步推
进,对实施各项财政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水平的技术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三是利用市场机制理财取得突破。对科技三项费用投放、重点支农项目等探索实行专家
评审和招投标制度,成功举办了重点支农项目政府采购招标会,确保重点支农项目的科学可
行、资金分配的公正透明和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同时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政策的引导、吸
附功能,扩大了财政支出效应,形成了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合力。

【提高保障能力】坚持把增强保障能力作为财政职能发挥的最终体现,立足保改革、保发展、
保稳定,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保重点的能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
全面进步。
一是全力支持抗击“非典”斗争。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各级财政及时拨付专
项资金1672万元,并全面落实有关应对“非典”影响的税费减免政策,为取得“非典”防治
与经济发展“双胜利”做出积极努力。
二是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全市农业各项支出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9%;实施乡
镇“双增工程”(农民增收、乡镇财政增收),支农支出增长机制日益巩固。分两步取消农
业特产税,暂停征收乡村公益事业金,全面落实农业税社会减免和灾歉减免政策,当年减轻
农民负担3627万元,投入救灾救助资金1000多万元,救助受灾群众21万人次。加大对农村基
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支持村村通公路、贫困乡镇义务教育信息化建
设及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等;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当年全市参保农民达到
25.1万人,筹集资金652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安排328万元,为4059名农民报销医疗费70万
元,部分区县还实行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确保了广大农民能够得到基本医疗服务。
另外, 市财政还拨出专款418万元,用于农村“三老”“三属”的生活救助,帮助他们解决
生活、住房、医疗等难题。
三是努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强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使用管理,全市企业职工基本
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完成8.82亿元, 确保了全市10.97万名离退休人员及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各级财政还拨付困难企业离休人员和军转干部生活、医疗补助及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医疗
费补助,计2854万元。切实做好“三条保障线”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对已经出中心的7000余
名下岗职工继续实行生活救助,当年拨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2627万元,救助下岗职工
8.14万人次;全市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完成7640万元,支出1.02亿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由每人每月143元提高到160元,全市当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327万元,保障低保对象
3.81万人;落实有关政策,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筹集下岗失业人
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发放小额贷款842.5万元,全市实现再就业7万人。
四是切实保证其他法定和重点支出需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断完善工资发放机制,
确保了机关事业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增资政策的落实。统筹安排资金,保证教育、科技、政
权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各项重点支出,维护和促进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此外,筹措资金6469万元,全部消化了高价位库存粮,为实行粮食“直补”创造了条件;拨
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资金1.65亿元,保证了人民公园改造、环境治理、城市绿化等实事项目
的顺利实施。

【财政监督】坚持把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作为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手段,推进依法理财,规
范财经秩序,保证了财政经济健康运行。加大财政收支监督管理。加强税源监控,搞好收入
征管质量检查,有效堵塞收入流失漏洞;对土地、水资源费、电力附加等专项收入征管使用
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促进了上述领域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做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市级完
成工程预结算审查值2.65亿元,审减率23.27%,节约资金6000多万元。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
境。突出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在搞好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编制项目标准
手册并向社会公示、发放,加大了对“三乱”行为的源头治理;推进会计诚信建设,在全市
开展财会信用等级考评活动,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和财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健全财政风险防
范机制。逐步完善政府债务“借、用、还”机制,理顺地方金融企业监管关系,抓好住房资
金监管运营及财政周转金清理回收和资金保全,有效防范了地方金融和财政风险。全市当年
归集住房公积金2.9亿元,为4800户职工发放个人购房贷款2.1亿元;累计归集额14.4亿元,
发放公积金贷款5.6亿元、 1.46万户,贷款户数和比例在全省保持领先位置;贷款到期回收
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当年实现住房资金运营收益1290万元;全市累计为5.5万人次办理住
房公积金支取2.82亿元,职工满意率保持100%。

【队伍建设】在抓好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
党风廉政建设,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市局机
关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淄川、张店、临淄、沂源、桓台5个区县财政局获得省级文明单
位(机关) 称号,建成面达55.6%;全市财政系统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机关)29个,建成面
达24.6%, 各区县、高新区财政局再次全部创建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区县级以上文明单位
创建面达72%。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日趋规范,淄博会校与山东财政学院、淄博职业学院实现
了联合办学,财会干部教育基地建设初步建成,全员教育培训体系趋于完善。机关内部管理
扎实有效,市局机关被推荐为省级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并获得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先进
单位,树立了财政部门的良好形象。
(刘晓村付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