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文化大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8&rec=14&run=13

市文化局局长 刘心德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关系。市第九
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奋斗目标,这是贯彻落实党
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为全市文化事业的全面发
展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视。党的十六大
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
越突出。”因此可以说,文化的繁荣,标志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的复兴,才是社会主义
事业的真正振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文化可以提升一个
地区、 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5个方
面:一是文化的先导作用。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都逐步认识了文化的先导作用,把企业的
可持续发展,立足在创立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别是蓬勃兴起的民营企业,把科技文化培训作
为发展经济的“龙头”首先抓起来。在广大农村,一些成功的致富典型都是沿着“治贫先治
愚”“靠科学文化知识致富”的路子,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二是文化的基础作用。经济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的经济门类不断涌现,但一个相同点令人不容忽视,那就是一些
新兴经济的产生,几乎全部是在智力、创意、科学谋划和设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个过程
中,文化是经济运作的基础和灵魂。三是文化的经济作用。在文化的运作上,蓬勃兴起的各
种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文化服务业,本身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已将文化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浑然融为一体。从经济效果看,文化产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一些公益
性的文化事业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则间接产生经济效益。四是文化的精神作用。无论在任何部
门、任何行业,文化都产生出凝聚力、亲合力、精神动力和智力作用。这些精神层面的作用,
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直接关系到各种经济动态的生产、运作质量以及经济效率和效
果。五是文化的环境作用。就经济运作的态势看,任何一种经济生产和市场运作过程,都必
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进行。经济品牌的创造、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都必然伴随
着文化的宣传。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文化的竞争。
由此看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已从服务与被服务、服从与被服从的主从关系,
发展到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相互推进的关系。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经
济强市,同步建设文化大市、绿色城市”,把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提高到同一个高度,
体现出决策机关对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准确把握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对淄博市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要强化机遇意识,努力建设文化大市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经济强市,同步建设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奋斗目标,对文
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来说,是重大机遇。同时,也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创新要有新突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能不能推动文化创
新,是社会主义文化能不能保持和发挥先进性,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的关键。文化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实际上和创新动力的不足有密切关系。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对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一是观念
创新。要树立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的观念。要立足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使我们的文化活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
要认识到“治愚”和“扶志”,关键在于提高文化力。二是理论创新。要加强对当代文化现
象,特别是“齐文化”“蒲文化”的研究,整合文化资源,把淄博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发
扬光大,古为今用,为建设文化大市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三是机制创新。要探索建立一套
充满活力的文化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协调,要通过机制创新,培育、建立、完
善文化市场。四是内容创新。文化工作只有努力开掘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与时代同步,与人
民群众的欣赏水平和消费要求同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五是形式创新。文化工作的
形式创新必须坚持用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新颖别致的,同时又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
的形式包装自己,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要有新举措。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文化事业的领导;要完善政策,
加大对文化的投入;要强化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重点是要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要建立健全有关专项资金制度;要
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
单位的造血功能。
文化设施建设要上新台阶。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和
重要阵地,是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基石。建设文化大市必须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特色
浓、功能全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用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淄博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
来塑造淄博的城市形象,提高淄博的文化品位。同时,要大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各区
县都要新建或改建设施先进的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和独具特色的博物馆。
队伍建设要有新面貌。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培养、吸引、凝聚人才的机制,积极
培育、引进各类文化人才,使一大批热爱文化事业、适应现代文化建设的创作人才、经营管
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茁壮成长。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
的政治、业务素质;也可以引进一批热爱基层文化事业、有一定业务基础的人才充实基层文
化队伍, 解决基层文化队伍人才匮乏、 后继乏人的问题。
各项业务工作要上新水平。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戏剧创作和演出。要形成市京剧
院创作排演“齐国系列”剧、市五音戏剧院创作排演“聊斋系列”剧的格局,同时也要注重
创作排练现代戏、音乐剧等精品剧目。对重点剧目要加大投入,确保出精品。进一步加强基
层文化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按照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要求,一手抓管理,一手
抓繁荣,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全面做好文博工作。做好文物执法和文物安全工作,查处各类
违法活动,做好考古发掘和重点遗址的保护维修工作。积极做好电影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山
东银星院线的经营运作, 争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农村电影
“2131”工程。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要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组建文化产业方
面的集团公司,提高淄博市文化产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