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3&rec=20&run=13

工业建设飞跃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淄博市工业系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实施“城乡发展一体
化”、“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和“结构优化”四大战略,使淄博的工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49.77亿元,是1978年的15倍;利税50.72亿元,
是1978年的7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建设日新月异,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淄博的工业生产历史较长,以采矿、陶瓷、琉璃、丝绸等传统工业著
称,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20年来,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技
术改造投资达300多亿元,先后引进具有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进水平的生产线150多条,先进生产设备4000余台
(套),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截止到1997年底,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量达66
4.93亿元, 是1978年的23倍,仅次于青岛、烟台、济南,在全省列第4位。20年来,传统工业重放异彩,新兴工业
迅速崛起,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医药、建材、纺织、机械等行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大中
小企业相结合,原料、能源、加工生产基本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成为山东和全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原油加
工、化肥、煤炭、医药、电机、水泥、农药等近百种产品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原油加工、
化学医药、日用陶瓷等产品产量占全省的五分之四以上,农药、电机等产品产量占全省的二分之一以上,牵引电机、
磨料磨具、解热镇痛药、建筑陶瓷等产品在全国也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淄博工业已由过去的简单生产走上了现代化
工业的道路,不但规模大、起点高,而且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全市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一直在95%以上。
自1978年以来,全市有68种产品获国家金质奖,1121种产品获省部优质产品奖。近千种各类工业品畅销全国,远销
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20年来,淄博工业累计上缴利税总额超过300多亿元,1991年以来,每年上缴利税均超过
20亿元。
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制度创新增添活力。淄博工业坚持改革,落实各种责任制,企业活力增强。齐鲁石化公司、
山东铝业公司、山东新华医药集团、华辰集团、山东玻璃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家重点企业;万杰集团进入国
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行列。 市里重点扶持的10大企业集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已聚集资产50亿元,控制各类企业
和子公司80多家,兼并和收购破产企业20余家,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已占市属企业的70%和80%以上。各企业基本
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性质已由过去国营和集体两种发展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集体、外商独资、合资、
民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走在全省前列,齐鲁石化公司、山东
新华药厂、山东农药厂、华光陶瓷公司、第四砂轮厂、鲁泰纺织公司等已成功改制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其股票在
全国上市。中小企业也采取股份合作、租赁经营、兼并破产、外资嫁接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造,使相当一部分困难企
业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截止到1997年底,已有880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124家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近
70%的区(县)属以上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1998年初,推出重大改革举措,组建和规范了22户市重点企业集团,
将69户市属企业下放区(县)管理,重新构筑了淄博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资产重组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突破。自1994年淄博市被列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以来,全市实施破
产的企业有64家,被兼并的企业有55家,共涉及资产56亿元。仅1997年被列入国家兼并破产计划的企业就有24家,
涉及总资产38亿元,共冲销呆坏帐准备金2.39亿元。齐鲁石化公司兼并淄博化纤总厂、淄博石油化工厂,山东新华
集团兼并淄博东风化工厂和淄博制酸厂以及恒星集团兼并淄博铸钢厂等,进一步加快了存量资产调整优化步伐,取
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外向型经济也有了飞速发展,由过去的闭关自守到现在的全面对外开放,截
止到1998年末,全市实有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已达685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596家,中外合作企业32家,外
商独资企业55家。1998年,全市出口总值达到60100万美元,加工贸易合同进出口额达到40884万美元。
乡村工业异军突起, 迅猛发展。1997年,全市乡村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96亿元,是1978年的38倍,平均每年递
增20%以上。乡村工业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0%到现在的半壁江山,成为淄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特
别是近10年来,通过实行“挂、网、联”,促进了企业的横向联合,使乡村工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管理、技术水平
都有了很大提高。

(许振洪)

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的20年间,全市农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在四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突破了高度集
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
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突破了统购统销体制,面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突破了单一集体
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农村改革的“四大突破”,使全市农村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框架,极大地解放
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给农村和农业经济带来了历史性变化。主要表现
在:
一是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在人增地减矛盾日趋加剧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从严重短缺逐步实现了自给有余,
粮食产量连上新台阶。 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33.8万公顷减到26.88万公顷,粮食播
亩单产从193.1公斤提高到421公斤,粮食总产由75.9万吨增加到17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从291公斤提高到424公斤。
全市实现了“玉米千斤市”。临淄、桓台被国家首批列入商品粮基地县。桓台县于1990年建成全国江北第一个吨粮
县,1992年又建成粮食亩产超过1000公斤,亩产值超过1000元的江北第一处“双千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一面
旗帜。 全市吨粮田面积达到6.83万公顷,吨粮田开发累计增产粮食11.68亿公斤,增加产值10亿元。南部山区2.67
万公顷山旱田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发区域内累计增产粮食2亿余公斤,增加产值近2亿元。棉花亩产量从1978
年的13.5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90公斤。 高青县建成全国第一个低酚棉百公斤皮棉县, 全县棉花平均皮棉单产达到
103.4公斤,是1978年的7.7倍,被国家确定为种棉大县。肉蛋奶瓜果菜等菜篮子工程建设已由传统的、分散的产品
生产转变为区域化、 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生产。1998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8万吨、20万吨、2.9万吨。
瓜菜生产成为全市农业发展最活跃、效益最显著的新兴产业。1998年全市瓜菜播种面积达到4.87万公顷,总产量达
到325万吨。 临淄区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高青县被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全市果品面积达到
6.27万公顷,产量达到18.8万吨。沂源县跨入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行列。水产养殖从无到有,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达
到5733.3公顷,总产2万吨。
二是农业基础装备明显增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998年全市农田总灌面积达到14.3万公顷,
是1978年的2倍;排灌机械拥有量达到56.6万千瓦,配套机电井4.48万眼,分别增长2.94倍和2.97倍。全市“三灌”
面积达到2.67万公顷。 1995年淄博市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实现了乡镇社会化供水, 工程累计投资4.36亿元,打深井
1585眼, 铺高输水主管道6658公里,建供水厂2407处,全市所有乡镇的275万农民吃上了方便洁净的自来水。1978
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9.53万公顷,到1998年已经治理18.77万公顷。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199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
动力达到212.72万千瓦、亩均0.7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1.84万台,联合收割机2940台,机械收割面积9.95万公顷,
农业生产的收、耕、耙、播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5%。
三是科技兴农步伐加快。 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先后引进试验示范300余项新技术、新成果,全市良
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 玉米、小麦两个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的统一供种率分别达100%和70%,基本实现了区域化
种植、模式化栽培、规范化管理。蔬菜生产着重推广保护栽培、反季节种植等新技术成果,使城乡人民群众一年四
季能够吃上新鲜蔬菜。 蔬菜不仅满足全市需求,而且还建立了外埠绿色通道7条,直销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林果
业通过引进优良新品种,嫁接改造老品种,积极推广反光膜、果品套袋新技术,进一步优化了果品结构,增强了市
场竞争力。畜牧业生产在青贮氨化饲料、配方饲料、冷配等技术推广上取得重大突破。自1995年以来,全市每年青
贮氨化饲料4亿多公斤, 年节约粮食0.6亿公斤。生猪、蛋鸡、肉鸡配合饲料普及率分别达到50%、80%和100%。
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周期由1978年的5~7年缩短为现在的1~2年,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四是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改变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在保证粮食总产
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粮经面积比例由1978年的86:14调整到1998年的66:34,粮经收入之比也
由73:27提高到36.7:63.3。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把畜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畜牧业在大农业中
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4%提高到1998年的4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大批农村劳动
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利用人力、 资源、市场、机制等优势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到目前,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
6.2万余家,固定资产原值达210.5亿元,就业人员74.3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167倍、186倍和19.6倍。乡镇企业产
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达75%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在乡镇企业构成中个体及
联户企业5.2万个,三资企业400多家,这在1978年前是闻所未闻的。199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56.7亿元,是1978
年的11.34倍,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是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46元,是1978年的22倍,农民户均储蓄达到4200多
元。 已有68个乡镇通过了“小康”验收,全市整体实现“小康”程度在100%。农民的膳食构成和质量也得到明显
的改善。如今不只满足于吃饱,也开始讲营养。同时,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
明显的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汪训伟)

商品流通业繁荣兴旺
改革开放20年来,全市商品流通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良好发展局面。
商品流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在注重搞好国合流通企业的同时,按照发展商品经济和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坚持放开搞活市场流通,扶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商品
流通,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合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多种经营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
存的新格局。199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98.9%下降为47.1%,
个体、 私营等其他经济成份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1%上升为52.9%。个体、私营商业已成为商品流通经济新的增
长点,到1998年底分别达到82268户和3774户,实现商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8.95%。
流通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要求,以解决群众购物难、服务难
等问题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仅“八五”期间,全市市场、网点建设就投
入资金45亿元,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流通设施落后,市场、网点数量少的状况,形成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
一般城乡集贸市场为依托, 设施较为先进, 布局相对合理的市场网络。到1998年末,全市各类商业网点已发展到
8.9万余处,比1979年增加8.4万余处。淄博商厦等一批设施先进的大中型商场、宾馆、酒店拔地而起。全市各类商
品交易市场发展到495处,比1978年增加370多处,其中年销售过亿元的市场达到30处,齐鲁化工商城、淄川服装城、
淄川建材城和周村纺织大世界跨入了全省十大市场行列。一批马路市场被宽敞明亮的室内市场和大棚市场所取代,
既改善了交易、购物环境,又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
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多种流通经济成份的不断发展,商品流通渠道日益畅通,加之商品生产的持续快速发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供应状况逐步改善,买方市场进一步形成,城乡市场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好局面,促
进了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199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3.1亿元,比1978年增加28倍,年均增长18.37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412.62亿元,比1978年增加1110多倍,年均增长42%。
(刘伟)

开放的淄博走向世界
1988年3月18日, 淄博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制定并实施开放
带动战略,加快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外贸出口创汇由1988年的1.23亿美元发
展到1998年的6.01亿美元;与世界70多个国家建立了经贸往来和合作关系,与国内外20多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招商引资。为“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淄博市加大措施,注重改善投资环境。
在“硬”环境上,集中物力财力,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和村镇建设,并划区布点,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
建设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娱乐中心,开辟观光旅游景点等,大大增强了城市综合功能;在“软”环境上,利用被
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的有利条件,连年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涉外服务、鼓励招
商引资和扩大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成立了外商综合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先后多次组团赴拉美、欧洲、澳洲、南
美、南非、东南亚、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招商洽谈会,吸引了西门子、赛德克、旭硝子、摩根集团等一
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淄博市投资。到1998年底,来淄博市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60余个;利用外资项目由1988年
的6家累计发展到1800家, 合同利用外资由1988年的489.3万美元发展到累计22.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达11.34亿
美元。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一些“三资”企业已逐步走上按国际惯例管理的轨道。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改革开放以来,淄博市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的附
加值和技术含量,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注重规避金融风险,提高了全市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现全市
出口产品已达19大类300余种, 其中工业制成品达90%以上,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到1998年底,全市已有85家企
业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自营企业、“三资”企业、外贸企业三大力量全力开拓闯市场。
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大力推进跨国经营。全市按照“积极推进、稳步发展、讲求实效”的方针,鼓励企业向
海外转移剩余资产和剩余生产能力。到1998年底,淄博市已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40余家企业;向新加坡、日本、
韩国、 俄罗斯、 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各类劳务1000余人;承包国际工程合同额完成1.92亿美元,营业额
1.75亿美元。
作为具有对外开放示范效应的开发区, 在全市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到1998年底,全市6个省级
开发区累计进区利用外资项目246个, 合同外资5.67亿美元, 实际到位外资3.14亿美元, 分别占全市的13.7%、
24.9%和27.7%。1998年区内企业出口创汇998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6.6%。

(赵炳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淄博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综合功能显著提高。建成区由1978年的60平方公里猛
增到1998年的134.25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由191公里发展到1069公里。一个具有较强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现
代化组群式城市已初具规模。
住宅建设步伐加快。“七五”以来,淄博大力开展旧城区改造和新区综合开发,发展房地产业,培植建筑经济,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新增企业600多家。1978年以来,旧城改造面达95%以上,新建小区62个,面积970多万平方米,
城市住房人均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3.77平方米提高到1998年的9.8平方米。 随着省科技生活小区试点和国家级小康
住宅示范小区的建设和推广,住宅质量、使用功能、小区环境质量等方面上了档次。1995年以来,政府在推行房改
的同时, 还投资3亿多元,实施“安居工程”,开工建设65万平方米,竣工35万平方米,建房5000多套,解决了人
均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住房问题。
公用设施建设迅速发展。70年代,市民生活燃煤;80年代,使用罐装液化气;到了90年代,多数人已用上了管
道煤气、管道液化气,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20年来,淄博市用于城市生活生产等公益性设施的投资累计50亿元,
相继建成大型焦化煤气、管道液化气、供水、供电、邮电、通信等项目。自来水普及率由1978年73%提高到1998年
的100%;生活燃气普及率由1982年的37%提高到1998年的99.96%;集中供热从无到有,面积扩展到1199.5万平方
米;新建垃圾处理厂4处,中转站35座,城市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63%。
城市环境显著改善。20年来,淄博市始终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当作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资源附加值,促进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事来抓。一是颁发了《城市管理办法》、《市容管理办法》、《园林绿化管理办法》等10多
个法规,实施依法治市,市容市貌有了很大改观,1995年创出了“国家卫生城”标准,1998年通过了国家再次验收。
二是通过开展“城市管理年”、“城市绿化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生活小区、城市道路、城区之间增
加了绿量,提高了质量。建成游园、公园40多处,建成6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广场5处,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由1978
年的600万平方米增加到1998年的3355万平方米,人均由0.9平方米增加到6.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5%。
三是开展环境保护,让城市保持“蓝天、碧水、绿地”。为了治理城市污染,20多年来,淄博市制定了32部地方法
规,实施了“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建成包括日处理14万吨的污水厂在内的1400多套治污设施,工业废水处理率为
88.6%,废气处理率达到82.6%。

(荆茂彬 王涣金)

沧桑巨变看交通
自1978年以来, 全市的公路交通发生了巨大变化,1998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42.2公里,比1978年增长3倍,
机动车达到29万辆,增长18倍。
20年前, 全市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纵贯南北的张博路只是二级路水平,横穿东西的309国道(老济青路)路
宽不到10米,全市地方路沥青化几乎为零,城区附近的乡村道全是三级以下的沙土路。为改变全市道路滞后状况,
促进经济发展,从80年代初开始,加大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掀起公路建设的新高潮,仅1991年以来,全市用于公
路建设的资金达19.8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博路于1981年率先建成“三块板”。以后又开通张辛路外线,1991
年又按一级路标准进行了拓宽改造。 张店至周村的公路交通也不断发生变化,现已形成由309国道、老济青路、新
张周路、济青高速公路四线并行的公路链。张店外环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南外环和北外环(一期)已经打通,缓
解了张店城区的交通压力。1998年初,市委市政府适时作出重新改建张博公路的重大决策,使这条全省交通负荷量
最大的主干线得到彻底改造。博沂路从1994年开始新线路的建设,现西线工程沂源段已建成通车,博山段将在1999
年贯通。届时全市将实现由市政府驻地到各区县城区全部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的目标,真正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
网络。
20年来,全市的县乡公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前全市地方道路不足200公里,绝大部分村庄不能通汽车。
为彻底改变地方道路的交通状况,市里改革了地方道路管理体制和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各区县从本地实际出发,出
台相应的鼓励措施, 从而调动了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加快了全市地方道路的发展。到1998年底,有5个区县基本实
现了村村通沥青路, 全市公路密度由1978年底的15.4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49.6公里/百平方公里,有107个
乡镇实现通沥青路,占乡镇总数的97.3%。淄博市跨入全国公路密度最高的城市行列。
公路建设推动了汽车运输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全市公路运输主要靠专业汽车运输公司承担,车辆多为性
能较差的“老解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施“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社会运力成倍增
长, “乘车难”、“运输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全市营运车1998年比1978年增长了5倍,客运和货运量分别增长了
11.2倍和2.4倍。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的车辆达到2.3万辆,个体营运车辆达到2.8万辆,全市公交线路达到208条,
营运里程达到7442公里。特别是集装箱运输,从80年代末起步,先同国内联合,后向国际延伸,现全市年发送集装
箱能力达20000个。 近几年兴起的出租汽车,已发展到5000余辆,车型由面的、夏利发展到了桑塔纳,基本满足了
人们外出的乘车需求。

(郑象明)

邮电事业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20年来,淄博邮电事业坚持走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大步
跨跃,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邮电通信能力显著提高。1978年,全市市话总容量仅为7400门(其中纵横制自动电话4000门、共电式电话2500
门、 磁石式电话900门),“市内打长途,电话不如汽车快”是当时通信落后状况的生动写照。20年中,淄博电信
大步跨过“磁石、共电、纵横制”三个发展阶段,于1989年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山东省第一个程控电话本地网,并先
后进行了6期扩容。1998年,全市程控电话总量已达70万门,是1978年的94倍。20年前,淄博市没有省际长途电话,
1980年首开4条省际长途电路,至1998年已有长途电路18000余路端,全市电话用户均可直拨国际国内长途电话。全
市邮电通信已实现了传输光缆化、 交换数字化、 城乡一体化。1978年,全市电话用户仅4000余户,市话普及率为
0.15部/百人。到1998年全市电话用户已达40万户,是1978年的近百倍;市话普及率达到60部/百人,是1978年的
400倍;国内长途有权用户36.6万个,国际长途有权用户15169个。无线寻呼、移动电话20年间从无到有,发展迅猛。
现已建成具有60万户容量的无线寻呼网络和20万户容量的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寻呼不仅实现了人工自动并存,汉字
数字兼容,而且还实现了全市、全省、全国联网,先后推出了语音信箱、自动点股等20多项新功能。1998年无线寻
呼用户达22万户。移动电话从1991年5月开通运行,短短7年,已从模拟发展到数字、模拟两网并存,不仅达到了全
市无缝覆盖, 还实现了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动漫游。199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12万户。1997年5月,随着国际
互联网淄博节点的开通和淄博信息港的建立, 淄博电信事业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现淄博已建成全省最大的DDN数
字数据网、分组交换网,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全线开通,ATM宽带多媒体通信网一期工程顺利竣工,为淄博
企业和个人的多媒体视频通信、远程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等提供了网络支持和保障。1998年全市有多媒体用户和数
据业务用户6080户,百余家企业通过淄博信息港发布企业黄页,进行网上招商,淄博信息港首页访问数已达33万人
次。
邮政事业快步发展。20年间,淄博邮政实现了由80年代的稳步发展到90年代的突飞猛进。现全市“邮政营业电
算化”已完成开通,鲁中地区最大的邮件集散中心和信函自动分拣系统已建成,全面实现了邮件处理的自动化、机
械化。 邮政金融网从无到有,1998年,全市已开通网点73个,安装ATM机25台,发展绿卡6645张,实现了市内通存
通兑。全市所有自办局所的汇兑检查、总包邮件转运制单、给据函件登记、报刊分发、特快邮件查询等普遍应用了
微机处理系统。 1998年全市自办邮政支局所144处,有省级自办汽车邮路10条,邮路单程总长1200公里,各种生产
用车150余辆, 平均日处理邮件总包达15000袋(捆);邮储用户达55万户,储蓄余额达到18.87亿元;邮政新业务
如集邮、 速递、电子信函、商业信函、国际汇兑等也得到了长足发展。199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98867万元,是
1978年306倍;邮政业务收入7280万元,是1978年的86.6倍;电信业务收入68392.7万元,是1978年的394倍。
改革开放20年间,淄博邮电一举改变了“市内打长途”和装机难、用邮难的热点问题,邮电通信服务已从传统
的电话、电报、函件、包裹、汇款、报刊发行,逐步发展到商业信函、邮购、速递、邮政储蓄、数据通信、多媒体
通信、虚拟网、校园网、200、300、800号电话业务和IC卡、磁卡电话以及移动通信等多种业务并存,一个多功能、
立体化、多手段,适应未来信息化需要的现代化通信网在淄博市已基本建成,整个邮电事业已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徐晓初)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1987年淄博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全面组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来,市委、市
政府加大科技工作力度,努力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科技、经
济、社会的全面发展。10年科教兴市,科技事业取得辉煌业绩。截至1998年底,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738项,
其中国家级222项, 省级890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22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54项,填补国内空白和达到
国内先进水平的1770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85%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9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与
星火奖312项; 专利申请量达4060余件,专利技术实施率达40%。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7年的36
%提高到50%。 综合实力在全国50强城市评比中居第32位。 1991年全国第一次科教兴市工作会议在淄博市召开;
1992年初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首批科技兴市试点市;1993年淄博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星火技术密集
区,全市五区三县整建制地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行列;1996年有6个区县进入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
行列;1995年、1998年两次被国家科委(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1.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了较快
发展。全市以实施火炬计划为主渠道,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
实施火炬计划257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级142项。建成高新技术企业102家,培植高新技术生长点167个,在重点
行业中选择了20家企业作为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的样板企业。据统计,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
约占工业销售收入的7.5%, 高新技术产品种类约占全市工业产品的13%。全市涌现出一批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导的
新型企业,在新药、新材料、精细化工三个重点高科技领域奠定了产业化的基础。2.新产品技术创新迈出了新步伐。
近3年全市开发国家级、省部级新产品566项,新产品产值率达12%。10年来共实施各级星火计划1455项,其中国家
级128项、省级421项,列项数、贷款数均为全省首位。工业产品创新为全市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3.加大农
业综合技术开发力度, “两高一优”农业逐步形成特色。10年来,共实施农业科技攻关计划200余项,建成各类科
技兴农试验示范基地15个,开发和推广作物工厂化栽培、林果菜脱毒育苗、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等新技术40余项,在
高产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已逐步形成特色,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0%。
4. 经济技术洽谈会效果显著。自199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8届洽谈会,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20多个
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各企业共与外地千余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引进
人才918人,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546项,其中被列入省级以上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项目300余项。5.推进科技体
制改革, 研究与开发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截至1998年底,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963家。其中市属专业科研机构24
家,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500家,民营科技企业439家。同时,加强技术贸易机构建设,总数达到790家。

(王秋中)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淄博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在改革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1978年,全市27.63万小学在校生中有50%的学生用不上木制课桌凳,中小学校舍中
有1万平方米的危房, 大部分学生没有做过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黑屋子,土台子,里面一群泥孩子”,便是
当时淄博教育的真实写照。为尽快改善办学条件,从1979年开始了长达14年的校舍改造和内部配套建设,到1985年,
先后投资4284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从1986年到1988年,投入3731万元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任
务; 自1988年开始,又投入2.1亿元,对城镇中小学校舍进行改造,到1992年底,全市城镇中小学基本实现规模、
校舍、课桌凳、操场、环境五达标。从乡村到城镇,淄博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创建规范化学校的推动下,学校内
部设施配备不断完善,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市90%以上的学校按照国家颁布的Ⅱ类学校标准配足配齐了
常规实验教学仪器。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978年,全市有小学教师10766人,其中具有中师文化程度的仅占8%,民办教师
占64%;初中教师7522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民办教师占42.99%;高中教师2634人,其中达到本
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5%。小学毕业教小学,初中毕业教初中的现象比比皆是。2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
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1978年,迁建淄博师范,新建淄博师专。为进一步提高师范院校的培
养培训水平, 全市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淄博师专新校和淄博第二师范的建设,改造了淄博师范和8处区县
教师进修学校。为给广大教师在职进修学习提供方便,先后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淄博函授分部、山东师范大学成教
学院淄博分院等。 到1998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13%、83.82%和75.75%,民办教
师占教师总数的5%,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得到改善。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
健康协调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以“两基”为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显著成就。1996年1月,全市的8个区县全面通过“两基”验收,提
前2年完成省规划。现全市城区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6
%,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达到99%,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升学率达到77%,比1978年增长32.9%。高中段
教育的普及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逐步改变教育结构,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功能日益增强。1978年,全
市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仅占高中段在校生数的3.64%,中等教育结构是畸形的。自1979年起,对高中段教育进行全
面调整。20年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比重迅速上升,到1998年,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82所,
在校生6.28万人,占高中段在校生的56.5%,彻底扭转了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1994年,淄博职业技术学院
在市职工大学成立,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淄博教育在改革中前进,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以前,淄博市只有淄博一中、淄博五中、桓台一中等少
数几处学校为省重点学校。 现全市中小学中有省级规范化学校45处,市级规范化学校146处;职业高中(中专)中
有国家级重点学校3处,省级重点学校9处;普通中专中有省部级重点学校5所;技工学校中有国家级重点学校4所,
省部级重点学校1所。这些学校出人才、出效益、出经验,为淄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张世栋)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20年来,全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整个文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1995年,淄博市被国家人事部、文
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市”。1. 专业文化。20年来,全市专业戏剧、书画作者共编演、出版、发表作品500多
部(件),专业编创、演职人员获省以上奖励800多人次;各专业剧团进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4次,汇报演出大
型创作剧目6个,在各地巡回演出1.2万余场,观众达1270多万人次,收入1151万元;全市共放映电影21.8万余场,
观众达4642万人次,收入2841万元。2.社会文化。全市共新建、改(扩)建文化(艺术)馆9处,图书馆9处,乡镇
文化站110处, 村文化大院、文化室2000多处,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千次以上;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创建文化
先进县和文化先进乡镇活动,有5个区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6个区县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
68个乡镇被评为“淄博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55个乡镇村被评为“淄博市特色文化乡镇村”,形成了覆盖全市城
乡的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文化网络,为丰富活跃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3.文化市场。本着
一手抓繁荣, 一手抓管理的原则,全市已形成了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经营业户3000多家,从业人员5
万多人,专职管理稽查人员60多人。20年共上缴税金13.7亿元。4.文博事业。全市共有各类文物点1237处,新建、
改(扩)建各类博物馆12处,馆藏各级各类文物10万多件,每年接待中外游客60多万人次,淄博成为名副其实的文
物大市。5.文化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市与外省市乃至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
地客人前来考察淄博文化。 1998年3月,成功地组团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首届陶瓷艺术展”,实现了淄博市对
台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零的突破。6.文化产业。从80年代初开展的“以文补文”活动,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
1988年,市文化局被评为“全国以文补文先进单位”,受到国家财政部、文化部的表彰奖励。现全市有各类文化产
业项目1 31个,年创收2300多万元。
全市广播电视事业20年来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在1978年以前是以淄博有线广播台为中心,联
结全市各区、县广播站,普及和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为重点;改革开放后逐渐转入发展和普及无线广播和电视的快
车道, 特别是有线电视和传输网工程得到了迅猛发展。1984年5月在市有线广播台的基础上,组建淄博人民广播电
台; 1985年底建成淄博电视台;1994年8月成立淄博有线电视台;1995年成立淄博市有线电视联网指挥部办公室,
全市联网工程开始启动;1998年成立淄博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中心。现淄博人民广播电台已形成新闻台、经济台、
文艺台三个系列台的广播格局。淄博电视台有二套自办节目,淄博有线电视台有三个频道播出。各台的设备不断增
加和改善,市电视台播控中心在全省属一流水平,市电台使用了先进的固态发射机并建成了全省市地级首家数字音
频工作站,市有线电视台已全部实现微机联网。全市有线电视网工程发展迅猛,已架设光纤3600杆公里,联通五区
三县和90%以上的乡镇,用户40余万,可收视32套节目。全市无线广播和无线电视覆盖全市及周边地区,有线电视
覆盖人口达70%以上。市电视台在省电视台新闻发片曾连续十一次取得全省市地级台第一名,在中央电视台发新闻
片连续三年获全省同级台第一名。市电台在中央电台的新闻发稿也多次获发稿优胜奖。全市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制作
已跃入全国一流水平。市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多部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电视文艺多次获“星光奖”,市
电台制作的广播剧和广播文艺,多次获省精品工程奖和全国文艺一等奖。自1994年以来,狠抓精品工程,到1997年
获省级电视精品奖11个,广播精品奖3个。

(丁德翠 耿延水)

卫生事业在改革中前进
改革开放20年来,淄博卫生事业坚持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三大行业发展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卫生改革,
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市卫生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1年,重点是逐步摆脱多年来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公有制办医的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鼓励厂企、部队医疗机构向社
会开放,兴办多种形式的联合体,支持在职医务人员兼职和业余服务,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
多种办医形式并存的格局;同时,增加卫生投入,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扩大病床规模,从而有效地解决
了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第二阶段为1992~1996年。针对卫生结构不合理、卫生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行业风
气不正引起社会关注等问题,一是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大力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二是突破
“不核算”单纯福利事业、只靠政府拨款、不讲成本核算的传统模式,逐步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
补偿机制,遏制卫生资源浪费的膨胀势头;三是强化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卫生队伍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第三阶段为1997~1998年,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城镇
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的卫生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截至1998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
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766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20个),医院床位13942张,千人占有床位3.45张,卫生技术人
员19278人, 千人占有卫生技术人员4.78人。现功能合理、方便群众、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已经形成。以
区县为单位提前5年实现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 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成效显著,从1988年到1997年10年间,
市、 区(县)、乡(镇)三级共投资10634万元,对全市所有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区县防疫站、妇幼保健院
进行了第一轮改貌建设,乡村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享受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达60%以上。预防保健工作水平显著提
高,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180/10万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分别降至37.06/10
万和12.41‰, 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1岁。全市实现了县县有中医院的目标,5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健全了中医科
和中药房,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用中西两法为群众防病治病。医学科研取得了一批达国内、省内先进水平的成果,
涌现出市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5名,学科带头人100名,其中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法制建设不断
加强,先后制定出台了《淄博市公民无偿献血管理办法》等十几个地方性卫生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在
全市顺利实施,确保了临床用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缩小了全市医学科技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体
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γ—刀非手术治疗颅内肿瘤、肾移植、断指再植等高难度诊疗技术和区域性“120”急救
电话的开通,给病人带来了福音。近年来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文明示范医院创建活动,使人民群众关注的服务
态度、医护质量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淄博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爱婴市”、“无偿献
血先进城市”。

(娄灵源)

精神文明建设结硕果
改革开放20年来,淄博市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市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淄博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首批跨入“全国文化模范市”
行列, 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和“国家卫生城市” 等称号;有7个区县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
(市、区)称号,5区3县全部跨入全国科技先进区县行列,5个区县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5个区均成为全国体育先
进区。
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实现了思想大解放。早在1986年,市委就明确提出“三个一天也不放松”的工
作指导思想, 大力弘扬“团结实干争创一流”的淄博精神,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力量,全市先后有11517个单位和个
人分别创出国际、全国和全省一流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邓小平理论的宣讲和学习,邓小平理
论已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夺取两个文明建设新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多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全市广大干部群
众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敢闯、敢干、敢试、平等竞争、讲求效率、重视科学和民主法制的意识明显增强。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一是在全市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有力地提高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在全市广大干部
群众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积极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开展“希望工程”、“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引导
群众互帮互助。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坚决清除精神垃圾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提倡文明健康的
生活方式。 四是抓了市民文明素质教育。 1991年全市普遍进行了一次文明市民教育。1998年重新制定了《淄博市
1998—2000年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计划》,要求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广大城乡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开展了争创省级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及争创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县)、红旗区县活动。淄博市在全
省连续四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区)评比中,受表彰数量和位次均居全省前列;以促进行业文明,实现优质
服务为目的,在行业广泛开展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创三优、促开放”活动、“明星服务员”评选活动,提
高了服务质量和道德水准;以提高市民素质为主要任务,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八不一要一带头”、“讲文明、树新
风”、“双拥共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为打牢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文
明家庭”等基础创建工作,全市建成一批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村镇。
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得到进一步加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大丰富。实现了《淄博日报》小报改大报,创办了
《淄博晚报》、《淄博声屏报》、《管子学刊》、《淄博社会科学》等报刊,开播了淄博经济广播电台、淄博有线
电视台;筹建了淄博学院,建了淄博市博物馆、淄博市体育馆、淄博市科技馆、焦裕禄纪念馆等,扩建了市新华书
店。在基层单位重点抓了基层党校、科普学校、文明市民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文化科技大院的建设,
把精神文明的阵地建设纳入了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为主体
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成绩显著,淄博市连续三年获省组织工作
奖,其中图书《车间主任》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何象斌)

本部类编辑:郭延志

校对:郭延志 王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