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2&rec=81&run=13

农村经济
一是农村经济快速、 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78.1亿元,农业增加值52.5亿元。二是农业战胜自
然灾害,取得好收成。粮食总产达到145万吨,夏粮单产406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棉花、油料总产分别达到1.37
万吨和1.41万吨。 菜篮子更加丰富,蔬菜总产达到218万吨,果品总产18万吨,肉类总产18.5万吨,蛋类总产20万
吨, 奶类总产2.14万吨,水产品总产1.5万吨。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671元,比上年
增加286元, 增长12%,其中,临淄、张店、周村、淄川四个区突破3000元。四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全
市“三灌”面积累计达到3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225.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4.6%;农机总动力达到194
万千瓦,亩均0.63千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5%;良种普及率达到9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
率达到45%,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

(孙进明)

多种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一是农村多种经营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农村多种经营收入达到439.1亿元,比上年增长5.3%。按照经营方式分
类: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占51.7%;农村经济联合体收入占4.7%;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占43.6%。按照收入来源分类:
瓜菜、水果收入27.8亿元;林业收入3.6亿元;牧业收入21.3亿元;村办工副业收入283.6亿元;渔业收入1.2亿元;
乡镇农业企业和工副业下拨收入46.8亿元;其他收入54.8亿元(包括第三产业)。全市农村庭院经济开发户41.6万
户, 占农村总户数的49.2%,比上年增长6%,开发面积19.3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全市农村能够
达到专业村标准的村庄598个, 其中种植业专业村342个,养殖业专业村125个,加工业专业村60个,商业服务专业
村18个,其他53个。达到专业乡镇标准的乡镇18处。二是农业产业化有良好开端。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424个,
从业人员11.3万人,固定资产9.4亿元。按照所有制形式分类:国有企业43个,集体企业432个,“三资”企业16个,
股份制企业160个,私营企业773个。按照销售收入分类: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2个,千万元以上的企业77个,亿元
销售收入的企业9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年总销售收入54.3亿元,利税5.2亿元,出口创汇6760万美元,带动各种类型
的农户83.3万户,带动基地211.8万亩。

(林运祺)

第3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经过3年艰苦努力,淄博市按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第3期农业综合开发任务,于1997年3月和5月先后通
过省和国家验收,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临淄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区。
自1988年开始, 全市共完成3期农业综合开发任务,成效非常显著。10年来共改造中低产田52.5万亩,开垦宜
农荒地2.8万亩,累计增产粮食5.8亿公斤,棉花320万公斤;累计增加农业收入11.92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由
1987年的608元增加到1996年的2487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尤其是第3期开发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把农
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总体要求,项目区基本实现农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
科技普及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列化、产出高效化,区内农村人均经济总收入达到5062元,土地产出率耕亩平均
达到1960元,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均达到或超过了淄博市提出的2000年现代化农业指标,为全市农业现代
化树立了样板。 临淄区集中开发的2.1万亩农田喷灌区,规模大、标准高均居全省首位,多次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
省领导的高度评价。

(张振昌)

涉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加快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发展,至1997年底,全市涉农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
社区性。全市建立乡镇经济组织64个,村级经济组织3231个,发挥了稳定党在农村政策的作用。二是龙头企业性。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12个,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516个。列入省扶持的龙头企业3家,市扶持的20家。三是中介
组织性。全市建立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730个,发展会员23494人,形成棉花、中药材等产业的专业合作社20家,
吸纳会员6602户、 股金338万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累计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3000多万元。四是金融性。重点
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基金会数量达到87个,其中乡镇级63个,村级24个,股金总额12.47亿元。

(孙进明)

开展涉及农民负担文件项目的清理工作
1997年,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全市开展了涉及农民负担文件项目的清理、审核、废止工作。共
清理涉及农民负担文件72份(其中市级23份、 区县级44份、乡镇级5份),经审核批准,公布取消51份,为农民减
轻负担788万元。

(葛传孝)

科教兴农
1997年, 全市良种普及率9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45%,高出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
是在全市重点推广农作物良种产业化工程、旱作农业栽培和百万亩小麦千斤开发等十几项先进实用的技术,提高小
麦单产,优化良种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二是组织农业科研、
教育、推广单位的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送科技。全市参加下乡送科技活动的农技人员69700余人次,送书下乡45470
册,送科技录像带429盘、录音带196盘,举办科技大集608次,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1992次,共培训农民221万
人次。三是加强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制定了《淄博市农业技术推广若干规定》,使农业技术推广进入法
制化轨道。

(陈斌)

小城镇体制改革试验取得新进展
是年,小城镇体制改革试验在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将股份合作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试验,促进生产要素
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组合,通过资产以参股重组的方式向优势企业聚集,促进企业集团形成。周村区运用股份合作
制,盘活存量资产14.9亿元,组建企业集团28个,促进了小城镇的发育成长。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
小城镇流动。采取农转农、农转城、农转企三种户口形式,促进人口向小城镇稳定转移。工作中主要有五种模式:
1.将山区贫困村合并到经济强村;2.城郊强村与山区贫困村结成对子,定向接受部分山区人口;3.山区群众自愿选
择接受村搬迁;4.在同一乡镇范围内,将偏远小村、弱村向乡镇驻地、中心村集中;5.强企业兼并落后村。三是改
革小城镇投资体制。打破传统的由政府独资建城镇的投资格局,初步建立起以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调动社会各
方面力量建城镇的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的投资渠道主要有政策投入、信贷投入、开发投入、社会投入4种。淄川区
投入到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国家仅占10%,集体和个人各占45%。

(司志彪)

特困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1997年, 认真组织扶贫攻坚, 解决特困村温饱问题。市内山区、库区和黄河滩区的农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
1921元, 比上年增加443.1元,增长30%。经过一年艰苦努力,全市74个特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5.6元,比上年
增加629元, 人均占粮297.1公斤。其中沂源县56个特困村(原为58个,有2个已搬迁),人均纯收入1208.9元,占
粮300.5公斤; 高青县18个特困村,虽然连续两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人均收入仍达823元,人均占粮285公斤。特
困村实现了温饱。

(刘家德)

参加第三届农业博览会
1997年10月21日至27日,淄博市组团参加了由农业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农业展
览馆举行。淄博市的银雀牌农用塑料薄膜等11种产品获得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名牌数量在全省列
第4位,比上届上升了8个位次。

(胡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