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2&rec=74&run=13

综述
1997年,淄博丝绸公司系统共有工业企业9个,职工平均人数1033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35亿元,工业增加值
3907万元, 销售收入28996万元,利税—293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781.2元/人(按增加值)。年内完成技改项
目1个, 投入资金54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3509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桑蚕丝661.16吨,完成计划的110.01%,比
上年减少16.44%。 丝织品1013.83万米, 下降33.81%;炼染印丝织品1105.57万米,同比减少10%,其中染色绸
543.27万米,同比增长85.57%;服装制品78.36万件,同比增长9.41%。省考核的6项主要质量指标中,5项完成计
划,5项同比提高。是年,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内部改革,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市公司举办了“企业改革改制学习班”,并率先进行机关内部改
革,将原来的13个管理部门压缩到6个,80%的人员分离到各实体从事经营工作。在分配制度方面,加大了向一线、
向营销、向关键岗位倾斜的力度,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淄博丝绸印染厂将原来的13个职能管理部门压减为两
处两室,科室管理人员由原来的60人压减到24人,建立了6个产销一体化的母子公司和5个经营性公司,落实了承包
经营责任制,把生产车间推向了市场。在抓好减员增效搞好主业生产的同时,该厂强化措施,积极组织下岗职工从
事实体经营,发展第三产业,是年锦城实业公司实现利润80多万元。各企业积极探索改革改制新路子,并已制订出
改制的初步方案。
二、加强企业管理,努力实现一清两压目标。市公司于年初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意见》,制订
了具体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影响淄博丝绸实物质量的生丝切断、炼白绸外观质量、印花绸一次投产合格率等
3个关键问题组织质量攻关。 经过各企业的努力,基本上达到预定目标。淄博制丝厂、沂源制丝厂自动缫生丝平均
切断同比分别减少1.22次、1.27次;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达到97%,比计划提高10个百分点;印花绸一次投产合格
率达到93.88%,同比提高0.54%,其中真丝印花绸一等品率由前几年的50%左右提高到91.05%。淄博、沂源两个
制丝厂生丝内控标准符合率平均达到40.2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53个百分点。
各企业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内涵挖潜,节能降耗,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压缩费用开支,加快资
金周转。 1~12月份,各项消耗指标均有所下降,其中百公斤丝耗毛茧量比省试样降低1.07%,丝织品原料盈丝率
1.11%,百米丝织品可比综合能耗比省总公司考核定额减少15.7公斤。
三、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年内,各丝绸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
加花色品种,坚持“两个并举”(真丝、化纤并举,国际、国内市场并举),扩大适销产品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
增加了客户急需的一些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品种,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品种)84个,已投产58个。淄博丝织
一厂针对捻丝设备严重不足, 限制适销产品生产的问题,投资546万元引进并捻丝机和配套设备,增强了生产市场
适销的中厚强捻产品能力。在搞好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公司、企业积极拓宽出口渠道,抓好出口生产,努力增加
服装、 制品出口比重,年内共生产服装制品78.36万件,同比增长9.41%,其中,沂源美雅达丝针织有限公司生产
丝针织服装58.06万件,并自营出口31万件,创汇128万美元。

清欠压库工作取得成效
是年,缫织染各企业努力强化措施,对库存产品和应收账款进行分析排队,制订了清欠压库目标,并将目标任
务层层分解落实。 全年全系统共盘活资金2519.2万元,其中产成品资金1862.8万元,应收账款656.4万元。淄博丝
织一厂、淄博丝绸印染厂分别压减产成品资金785万元和384万元,完成目标的111.82%、108.17%。淄博丝织二厂、
美雅达公司应收账款分别减少146万元、265.9万元,完成目标的140.38%、265.9%,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

(赵龙江)

收购秩序混乱,蚕茧资源大量流失
国家产业政策明确规定,蚕茧由各地主管部门(丝绸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其它单位和个人不得插手非法经营。
但从夏茧收购开始,由于供需矛盾加大,有些人非法抬价抢购蚕茧,扰乱了市扬秩序,造成茧质严重下降,蚕茧大
量流失, 夏秋茧收购量较上年同期下降84.33%,省下达给淄博市的出口茧任务无法完成,全年流失蚕茧27.8万公
斤, 流失特产税、增值税和省政府奖励近120万元。新的“蚕茧大战”,误导农民不讲科学,不讲质量,使淄博市
形成的蚕茧质量管理指导体系和生产基础受到很大破坏,为蚕茧生产发展埋下了隐患。

(曹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