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0&rec=31&run=13

综述
1995年,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53.99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31.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13.4%、19.6%;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12.23亿元,比上年减少9.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亿元,增长13.2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359万
元(新口径),增长16.75%,实际支出7930万元,增长5.9%;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4039元,比上年增加995.3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214元,比上年增加384元。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粮食单产736公斤,比上年增加22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由于粮田面积减少,总
产11.46万吨,比上年减少0.14万吨。区域化规模经营扩大。全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0万亩;已建成畜牧小区9处,
发展养殖专业村32个, 畜牧业总产值2.34亿元;发展蔬菜专业村33个,瓜菜总产量21万吨;完善林网3.3万亩,建
设高标准林网带80公里, 新建果园2400亩,果品产量首次突破1万吨。水利建设技术水平提高,推广“三灌”(喷
灌、滴灌、微灌)面积6770亩;萌东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5000亩。区农机大楼和农技综
合服务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全区新增大型农机具62台,农机总动力达18.4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2%。11个农
业现代化示范村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结构优化。全区开工技改项目229项,完成投资额1.5亿元,两批22个重点项目已建成投
产14个,周村有机化工厂、淄博轧钢厂、淄博丝织五厂、淄博社会福利泡花碱厂、淄博兴鲁化工集团等企业通过技
术改造,主要产品产量实现了翻番。粘胶长丝、牛仔服装、苯酐、石英谐振器等新产品开发,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
化,初步形成了纺织、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电子元器件、专用机械、家具六大支柱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完
成工业销售收入90.48亿元,比上年增长44.30%;实现利润总额5.46亿元,增长51.4%。获省市批准的企业集团达
18家,建成工业小区13个。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出口创汇保持领先。全年共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9亿元,其中出口创汇4016万美元,增
长58.8%, 出口总值连续七年居全市第一位。全区出口企业发展到7l家,比上年增加9家,出口产品92种,比上年
增加14种。全年共批准外资项目25个,投资总额8340.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4553.5万美元。已投产的三资企业
完成销售收入8.7亿元,其中创汇4016万美元,实现利税4479万元。劳务输出有了突破,外派劳务23人。
第三产业更加繁荣。区政府组织投资兴建的中国北方丝绸城一期工程建成开业,周村家具商城初具规模,由外
商独资开发的国泰商业城投入运营。 原有市场滚动开发,不断扩大,完成了1万平方米的纺织大世界第五期工程,
新增经营业户300家, 纺织大世界总经营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20亿元。商业设施建设又上新水平,金山
商厦、纺织大厦精品超级市场、金桥商厦等现代商业设施先后投入运营。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发展,新增个体工商业
户1000家,私营企业196家。国合商业共完成商品销售总额6.1亿元,实现利税8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9%和8
%。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总投资5510万元的新建路东延工程308与309国道连接线三期工程、机场路东西延伸工程竣
工通车。 完成了长行街拓宽改造,开发住宅9.5万平方米。完成了营子水源地扩源工程。南阎水源地开发实现并网
供水, 总投资430万元,建水厂1处,输水主管线路4000米。日增供水6000立方米。投资1500万元的热电厂4号炉竣
工, 供热面积达50万平方米。通过了国家级电气化区(县)验收。开通了641局程控电话,新增装机容量5000门。
完成了天香公园一期工程。明星村建设形成特色,17个明星村成为经济规模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和
龙头。全区村镇建设面积达39万平方米,新增沥青道路65公里。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百厂工程”(选择100家企业、引进100
项高新技术、 建立100家高校院所中试厂)全面完成。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056人,创历史最好水平。淄博电大
周村分校教学楼和教育大厦竣工投入使用。 有线电视实现了与全省的光缆联网。 计划生育实现了人口责任目标,
“二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

(王荣修)

五管齐下抓农业
1995年全区农业生产主要采取了5条措施:1、政策促农。区政府制定了《关于保护养殖大户确保畜牧业健康发
展的扶持办法》 等文件,在畜牧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2、科技兴农。落实了农业科
技人员技术承包责任制,抓了7万亩立体种植、4万亩山旱田开发和5000亩高科技蔬菜开发等项目,完成农业科技开
发项目14项, 引进推广新品种36个。3、服务帮农。农业部门成立技术服务组,分工包乡镇,举办技术培训班,深
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4、改革活农。进行了以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为重点的土地使用权改革。5、投资保农。形
成了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辅助的农业投资体系。年内,区财政拨出80万元,按
每亩150元的标准补助三灌工程; 金融部门为稳定畜牧业发展,按每只鸡2元标准对存养3千只以上的养殖户发放贴
息贷款。五管齐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韩其永)

跃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区)
周村区自1993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以来,继续实施科技带动战略,1995年被国家科委定为全国科技实
力百强县(区),排名第57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加强领导。把科技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
健全科技机构, 配齐科技干部。2、实施“百厂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已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其中恒星总公司是清华大学全国重点联系企业委员中的唯一村办企业。 全年各类科技计划申报实施124项,比上年
增长1倍多。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年利用科技计划争取贷款4000万元,其中恒星
公司争取火炬基金300万美元。

(侯淑萍 甘爱华)

通过国家级电气化县(区)验收
区委、区政府把建设电气化区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工程,制定了“全面推动,梯次推进”的总体战略,各乡镇
把实现农村电气化作为近期目标,区供电局积极开展工作,落实供电计划,使全区各项指标达到部颁和省农村电气
化县(区)标准:乡镇、村、户通电率100%,排灌用电保证率100%,乡村居民生活用电保证率95%以上;人年均
用电1105千瓦时, 农业人口年均用电量720.3千瓦时,农业人口生活用电量116.7千瓦时,电压合格率96.32%。输
电线路完好率、 变电设备完好率、低压配电装置完好率均达100%。10年来全区无农电死亡事故及重大设备损坏事
故。
省、市验收团检查验收后,于11月11日宣布:周村区成为达到部颁和省农村电气化县(区)标准的区。

(王振声)

个体、私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995年, 全区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3807户,从业人员24400人,注册资金1035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10%、10.5%和12%。私营企业发展到501户,从业人员6073人,注册资金71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104
%和50%。 个体从业人员占全区总人口8%以上,居全市前列。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9家,年纳税10
万元以上的15家。 淄博工贸联营五金厂跨入全国优秀民营企业“500强” 行列。 淄博南华藤业有限公司产值超过
1000万元,产品享誉国内外。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年总产值20多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卢令箴 王允信)

对后进村进行整顿
周村区对后进村采取措施进行分类整顿。一是帮穷。1994年始,13个经济强村、强企业与13个贫困村结成对子,
双方签定目标责任书,一定3年,至1995年已有10个贫困村找到了经济发展路子,其中7个村脱贫。年内区委又排出
12个穷村,确定由12个政府部门包村,选调12名副局级干部和24名后备干部驻村工作。部门包村一定两年,不脱贫
不脱钩。二是治乱。对财务管理混乱、社会治安差的村,区委派出工作队驻村整顿。三是带弱。对领导班子软弱的
贫困村,由经济强村(企业)兼容弱村成立联合党组织,政治上实行统一领导,促进土地、人才、资金、管理等要
素的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区成立联村党委1个,村企、村村联合党总支(支部)7个,收效显著。如
东塘村联合临近的南谢、 石庙两个后进村成立了联村党委,投资100多万元,帮助建立了毛纺厂、养猪场,使两村
由弱变强。1993年全市统一排队的周村区13个贫困村,至1995年全部脱贫致富。

(李永凯 翟明本)

“三路一桥”竣工通车
9月20日, 周村区隆重举行“三路一桥”(308与309国道连接线、新建路东延、机场路东西延伸、连接线与胶
济铁路立交桥)通车典礼,副省长张瑞凤、市委书记杜祥荣出席。
308与309国道周村连接线,是周村公路建设史上最大工程,又是济青高速公路配套工程,全长10.2公里,宽60
米,控制红线90米,建设大型公铁立交桥1座,总投资8000余万元,历时3年建成。新建路东延工程,长2150米,控
制红线60米,总投资3210万元,在上年简易通车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完善。机场路东西延伸工程,长1870米,控制
红线40米,总投资1150万元,历时9个月建成。
“三路一桥”的竣工通车对拉大城市框架,开发东部新区,增强城市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将发挥重要作用。

(王振声)

中国北方丝绸城落成开业
1995年10月18日隆重举行中国北方丝绸城开业庆典,省政府特邀顾问马连礼、市长李书绅等领导及各界人士出
席,省委书记赵志浩题写了“丝绸之城”字号,国家工商局市场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等单位发来贺电。
周村是全国丝绸出口基地之一,年绸缎出口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鉴于长江以北没有一家丝绸专业市场,周村
区利用淄博丝绸印染厂老厂区改造扩建成丝绸批发市场,名为“中国北方丝绸城”。该城位于周村东门路东侧繁华
商业地段。总规划面积4万平方米,可容纳1500个客户,年成交额10亿元,创利税1000万元。建成的第一期工程250
套营业用房全部租出, 980个铁柜摊位各有其主。它的建成对于提高淄博丝绸的知名度,促进当地丝绸工业的发展
起了积极的作用。

(卢令箴 王允信)

国泰商业城一期工程竣工
国泰商业城是由美国安顺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兴建的新型商城,一期工程总投资2600余万元,于1994年7月1日开
工,1995年5月16日竣工。商城位于周村北长行街,南起新建路,北至水胶场路。街长408米,宽21米,两侧建三层
楼314套, 建筑总面积3.8万平方米。楼房一、二层均有2.5米宽的走廊,两座新颖的天桥将东西两侧连为一体,整
个街区立体交叉,连成一片,美观别致,独具风格。
5月18日举行了竣工典礼, 国务院对外特区办司长毛宗城、市委书记杜祥荣等出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王光英题写了“国泰商业城”字号。

(沈涛 王允信)

王村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
1995年,王村镇被国家体改委等11个部委定为全国57家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王村镇按照“统一规
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1993年始,投资561万元,修硬质路5条,铺沥青路12公里。1995年又
投资600万元, 拓宽309国道3.6公里,路宽31米,埋设通讯电缆1200米,埋设排污管道4200米。投资2100万元,拆
迁旧房128户、 1103间、2.5万平方米,建成商宅综合楼4500平方米,住宅楼1.3万平方米。工业小区开工面积7000
平方米,住宅小区开工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一批具有现代风格的标志性建筑正在建设中。

(张新联 王振声)

安置好大中专毕业生
1995年是周村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共接收国家分配生、地方委培生和“五大”毕业生1064人,至
11月底全部安置就业。其主要做法:一是做好调查摸底和宣传工作。印发《大中专毕业生需求表》、《致应届大中
专毕业生的一封信》数千份,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有关政策及人才供需情况。二是举办展览。征集大中专毕业生在
校期间的获奖作品、专利成果、毕业设计等进行展览,同时组织全区103家企事业单位制作了展版或宣传画册展出,
使供需双方加深了解。三是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选拔了50名优秀者到党政机关任职。四是拓
宽就业安置渠道。不仅在区属单位安置,而且向当地省市属单位推荐。周村区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的做法在全国、全
省人事工作会议上受到表扬。

(孙云淼 翟明本)

幼教质量全面提高
1995年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区教委被省表彰为“学前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抓幼教工作的主要
措施是: 1、进行规范化管理。区教委制定了《加强托幼工作的意见》、《周村区幼儿园评估方案》等文件,使各
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幼师队伍建设。举办幼师短训班,鼓励幼师进修,幼师学历达标率由1991年的33.3%上
升到93.6%; 统筹发放幼师工资,幼师待遇有保障。3、注重教研。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大力进行教改实践,全面
提高幼教质量。 4、改善办园条件。1993年以来,全区共新建、扩建幼儿园28处,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创省级实
验园1处,省级示范园1处,市级一类园30处。

(甘爱华)

《周村年鉴》出版发行
《周村年鉴(1986~1992) 》 于1993年开始编纂, 1995年9月由齐鲁书社正式出版发行。《周村年鉴》是继
《周村区志》出版发行之后又一部综合资料工具书。全书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周村区1986~1992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历
史进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为周村首部年鉴,记述时间上限(1986年)与《周村区志》下限(1985年)相
衔接, 全书108万字,设20个部类,地图2幅,照片88页278幅。主编王荣修。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好评。

(韩其永)

“八五”期间建设成绩斐然
“八五” 期间, 全区人民发扬“团结奉献、创业兴周、自我加压、奋勇争先”的周村精神,全面超额完成了
“八五” 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全区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翻番,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53.99亿元,比1990年增长
3.38倍, 年均增长3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万元,增长2.65倍,年均增长29.5%。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增
长1.08倍,年均增长15.6%。1993年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二、三产业比例1990年
为10.6:73.2:16.2,1995年为5.5:61.8:32.7。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先后兴建了萌西电灌站、梅家河桥闸、“124”流域治理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农业
生产的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粮食总产11.46万吨,耕亩单产736公斤,分别比1990年增加1.3万吨和172公斤。农
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18%提高到45%。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纺织、机械、化工、电子、建材、家具六大支柱产业。“八五”期间固定资产
投资比“七五” 期间增长4倍。1995年地区工业增加值31.22亿元,比199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9.2%;利税总
额7.15亿元,比1990年增长2.61倍,年均增长28.5%。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开发建设了纺织大世界、中国北方丝绸商贸城、国泰商业城、沙发市场和沙发材料市场等
大型专业市场,建成了纺织大厦、金山商厦、物资大厦、观山百货大楼等一批现代化商业设施;金融、房地产等新
兴第三产业初具规模。199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亿元,比1990年增长8.63亿元。
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与1990年相比,出口企业由34家增至71家,出口产品由57种增至92种,兴办三资
企业由2家增至186家, 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0万美元,6.5平方公里的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建设初具规模,22家
三资企业建成投产。外贸出口总值连续7年居全市第一。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5.2平方公里;旧城改造大部完成,开发面
积200万平方米。 城市道路建设完成了308与309国道连接线、机场路、祠堂街、新建路东延、丝绸路北延等项目。
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413公里,比1990年增加207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供水社会化、区乡道路沥青化和城乡
电话程控化,1995年成为国家级电气化区(县)。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科教兴周”战略全面实施。发展科研开发机构45家,与全国14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
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区村以上骨干企业都进行了技术改造,50%的生产设备达到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城区国办
中小学校舍改造全面完成,首批建成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区,引进各类人才3000多名。建成了周村有线电视台、立
体声调频广播电台,创办了《周村报》。先后被命名为双拥模范县(区)和国家卫生城市,通过了省级先进文化区
验收和国家级体育先进县复查,进入全国科技百强县(区)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0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4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
2727元和134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6亿元,比1990年增长2.4倍;城市人均住房面积11.34平方米,比1990
年增加2.84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24.9平方米,增加5.1平方米。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达到了省级小康区(县)标准。

(王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