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rec=19&run=13

“六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搞
活的方针,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一年
完成“六五”计划,国民经济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了良性循环的前景,为“七五”期间经济
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完成87.02亿元,比1980年增长68.85%,年均递增11.05%。工农业总产值达66.18亿
元,比1980年增长43.21%,年均递增7.44%,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59.63亿元(包括村办工业),年均递增7.58
%;农业总产值6.55亿元,年均递增6.28%。国民收入达38.02亿元,比1980年增长78.57%,年均递增12.30%。
“六五”期间,全市进行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农业、轻工业发展速度长期落后于重工业的状
况。
1、 农轻重结构趋向协调。1957~1980年,农业平均年增长速度为7.5%,轻工业平均年增长速度为9.9%,而
重工业每年增长为11.9%。1981~1985年,农业平均每年增长6.28%(包括村办工业),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2.4
%, 重工业增长为4.8%。农业所占的比重由1980年的10.45%下降到1985年的9.9%。轻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
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21.56%上升到1985年的28.72%。
2、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第三产业的产值达到7.34亿元,为1980年的3倍。半均年递增24.95%。
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存在的社会服务差,衣食住行难的状况有所改善。
3、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与生活建设得到协调增长。“六五”期间,用于与人民生活直接有关的住宅、文
化、教育、卫生、城市公用设施等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达6.4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0.4%。

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六五”期间,农村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
的统购派购制度,农民取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变了单
一经营的做法,加快了畜牧、水产和副食品生产的发展步伐。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专业户大批涌现,促进了农村经
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整个农村已从单一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向商、工、农、运、建、服多层次,多形
式、多行业的综合商品生产发展,开始展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格局。粮食生产,在粮田面积平均每
年减少4.5万亩的情况下, 产量连续三年保持在85万吨以上,其中1984年达到9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粮
食总产88.47万吨, 单产达到272公斤。 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达到4285吨,比
1980年增长1.56倍; 花生产量达到7340吨, 比1980年增长4.28倍;黄烟产量达到4355吨,比1980年增长25.3%。
1985年实有林地面积64.02万亩, 比1980年增长8.97%。 1985年水果产量达到3952万公斤,比1980年增长1.1倍。
198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2.56亿元,其中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59.41%上升到
65.85%。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5年全市农村整半劳力为92.76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力45.78万人,
占总劳力的49.35%,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力32.75万人,占劳力总数的35.31%,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力为14.23万人,
占劳力总数的15.34%。
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 1985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0.7万千瓦,比1980年增加42.6万千瓦,增长
了62.63%,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51.4千瓦,比1980年增加了22.2千瓦。大中小拖拉机达到18118台,农用汽车
达到4078辆,分别比1980年增加7167台和3541辆,从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到农副产品加工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出现了乡办、村办、合作办和联办,家庭办等多种形式。1985年全市乡镇企业达到15127
处,从业劳力36.13万人,总收入16.56亿元,占农村社会总收入的61.88%,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工业基础增强,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

“六五”期间,全市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把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用于改革
工艺、 更新关键设备。通过技术改造,使工艺布局、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趋向合理。5年内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
资31.4亿元, 是“五五”期间的2.88倍,其中生产性投资26.6亿元,新增固定资产7.9亿元。在固定资产投资中,
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4亿元,占总投资的33.12%。地方企业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513项,总投资3.88亿元。改造
生产线310条,更新设备17980台,这些项目可新增产值7.58亿元。5年内全市安排重点工程33项,先后竣工了28项,
其中:纺织6项、丝绸3项。一轻3项、二轻2项、电子1项、陶瓷4项、建材3项、化工2项、冶金、机械、商业、供销
各1项。这28项工程,总投资2.28亿元,年增产值3.5亿元。通过改造和扩建,全市石油化工工业配套能力增强,基
础雄厚,已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支柱。已经形成:硫酸17.25万吨、烧碱2.3万吨、合成氨41.5万吨、农药1.44万吨、
医药5216吨、 电石1.6万吨、合成橡胶1.5万吨,原油加工600万吨、油漆8000吨、农用化肥(100%)29.36万吨的
生产能力。冶金工业既有耐火材料,又有冶金产品;既有矿山开采,又有冶炼和轧钢;既有钢铁,又有有色金属和
稀有金属,已成为山东省冶金生产基地:机械工业中,电机、磨料、水泵和高压电瓷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的地位
和声誉,电机的产值占全省的60.6%,中小交流电机的产量在全国占第四位,直流控制微电机、齿轮减速电机、履
带车辆电机在全国名列前茅;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多科医疗手术器械,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煤炭工
业, 原煤产量达到776万吨。电力工业,1985年发电量达55.48亿度。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中水泥已经达到214万吨、
釉面砖174万平方米、 卫生陶瓷41万件、多孔陶瓷2.32万件、油毡纸40万卷,这些产品畅销国内外。纺织工业已拥
有纱锭7.3万锭。陶瓷工业,日用陶瓷总产量已达到2.18亿件,并以崭新的面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电子工业主要产品已经形成各种元件2.1亿只、电子器件430万件,电视机、收音机、图示仪等各种整机35万台的生
产能力。其它行业的生产能力也都有较大增加。
“六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十项经济方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
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产品质量提高,消耗降低,经济效益有了改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基本实现同
步增长。5年内,全市有82个企业186种产品获省以上优质产品奖,其中,获国家金质产品奖5种、银质产品奖17种、
部优质产品奖73种。 1985年优质产品产值达到12.16亿元,优质产品率达到22.72%。5年内共增加新产品1386种,
其中: 1983~1985年鉴定投产的新产品222种,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22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64种,填补省内
空白的103种。 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提高。1985年全民所有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874元/人,比1980年提高19.27
%。 能源消耗降低,“六五”期间共完成节能改造项目81个,投资3979万元,先后改造了42条隧道窑、9座玻璃窑
炉,并试制了Y系列电机、水喷射泵、高效工业泵以及超声压电乳化装置等10多种节能产品,累计可节煤7.6万吨、
节电8.655万度。全市年耗煤5000吨以上的87个企业,万元产值耗标准煤由1981年的21.4吨降为16吨,降低24.7%。
每百元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创造的利税显著增加。1985年全民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创造利税为
33.38元,比1980年增长15.10%。流动资金周转天数85天,比1980年周转天数大大缩短。财政连年收不抵支的状况
有所改变,1985年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并抹掉了历年积累的赤字。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邮电有新发展

“六五” 期间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有所加强。5年来,全市用于城市建设和维修
的投资达22766万元, 平均每年4553万元。重点抓了大武、神头、龙泉、周村、南定等水源地和配水场的建设,铺
设了供水管网, 提高了供水能力。 1985年末, 城市供水管网总长度达217公里,全年供水总量达到7400万吨,比
1980年增长了2.44%。住宅建设,改革了传统的管理办法,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发挥国家、地方、单位、个人四个
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5年内城市住宅竣工面积296.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4.38平方米提高
到1985年的6平方米。在道路建设方面,新建、拓宽城市道路30条,总长度255公里,比1980年增加96公里。新建立
交桥7座,新开辟张店——博山西过境公路。“六五”期间,有计划地建设了14个生活小区。同时还建成了科技馆、
青少年宫、 百货大楼、中心医院门诊楼、第二工人文化宫等一批重点项目。1985年全市城市公共交通部门拥有292
辆公共汽车,比1980年增加82辆,客运量达到4180万人次,比1980年增长60%;营运线路45条,总长度1025公里,
比1980年增长31%。出租汽车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未有营运车辆41辆。1985年全市石油液化气贮存能力达1870
吨,比1980年增长115%;年售气8666吨,比1980年增长2.4倍,用气人口达到32.1万人。“六五”期间,环境保护
治理项目155项,总投资1596.5万元,到1985年,工业废水年处理量2609万吨,处理率达24.84%,废气年净化处理
量288.6亿标立方米, 废气净化处理率达35.91%。废渣年综合利用处理量达30万吨,综合处理率达到64.45%。园
林绿化,全市1985年底共有城市园林绿地188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39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
交通部门, 依靠改革和挖潜,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六五”期间修建了胶济复线王村至淄河店段73.06公里,
新建、 改建了周村、辛店、东风等11个火车站,年客运能力由327万人增加到369万人,年货运装车量由385万吨增
加到462万吨。 公路运输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公路布局上,已经形成北至天津、沈阳,南至江苏、广州,东至
青岛、烟台,西到济南,以两条国道、省道为骨干,县、乡公路为支线的互相贯通、纵横交错的公路网。淄博公路
四通八达,已成为鲁中地区交通枢纽。
邮电通讯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六五”期间新建张店长途电信大楼,设备先进,是鲁中的通讯枢纽工程。张店
至济南1800路中轴电缆投入使用, 现可与全国25个大城市直拨电话。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4524门,城乡拥
有电话机3.22万部,已形成城乡电话网络。1985年业务邮递总量达到928万元,比1980年增长64.43%,年平均增长
率14.5%。

城乡市场繁荣,内外贸易有新发展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体制的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商业流通结构
已经形成,城乡市场繁荣活跃。5年内,社会商品零售额,平均每年增长12.77%,其中:消费资料零售额平均每年
增长11.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平均每年增长14.8%。“六五”期间,多种渠道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网点
有了较大的发展。 5年内,共增加服务网点3.6万处,到1985年底,全市城乡平均每万人拥有“三业”网点124处,
比1980年增加96处。
“六五”期间,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型骨干企业的优势,对外贸易和技术
交流取得好成绩, 已先后与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5年内外贸收购额达到9.01亿元,比前5年增长45.57
%。5年内,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项目68个,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科教文事业取得新成就

科技战线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积极探索科技与生产
结合的途径,注意解决科技、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问题,科技工作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1985年全市
专业研究所由1980年的15处发展到20处,科研人员由336人增加到589人,在硅酸盐、丝绸、医药、冶金等方面已成
为省内重要的科研基地。各类自然科学专业协会40个,会员5400人,科技咨询活动日益活跃,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 全市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科技管理情报、研究、开发和推广等比较完整的科技体系。5年来,全市
共取得科研成果548项, 其中6项达到国际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39项,受到奖励的294项,其中有8项获得国
家创造发明奖和技术进步奖, 95项获省级奖,191项获市科技奖,这些成果有89%得到了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
全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较快, 教育改革取得重要进展。1985年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共有在校生3317人,比1980年
增长50.8%, 5年内累计招生4450人, 毕业3864人,超额完成“六五”计划指标。各类成人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
4800人,培养专业人才2594人。中等教育结构得到初步调整,1985年中等专业学校达11所,在校生5166人,分别比
1980年增长37.5%、 78.1%。 城乡农业、职业技术教育5年内累计招生13687人,毕业5940人,1985年在校生达到
10767人, 比1980年增长10.3倍,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段在校生的比例已达到38.1%。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取
得新的成绩, 农村初中普及率达80%,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托幼教育也有较大发展。5年内,全
市共建校舍10.9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206万元,使中小学生学习条件得到改善。
医疗卫生事业,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防病治病工作。1985年末,全市有医疗机构690个,
病床9442张,平均每万人占有病床34.3张。5年内,全市共建设医疗用房5.19万平方米,购进1000毫安X线机等大型
医疗器械31套, 总投资1591.3万元。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4‰,1985年自然增长
率为3.73‰,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市。
文化、体育等其它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文艺单位积极进行体制改革,专业艺术表演质量提高,文艺创作有
了新的起色。一批优秀剧目和美术作品曾在省以上评比中获奖。广播电台、电视台相继建成并正式播放。体育事业
有新的突破,1981~1983年,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113次个人、团体前6名。1984~1985年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
金牌67枚、银牌56枚、铜牌74枚,其中获全国比赛金牌5枚、铜牌3枚。

城乡人民生活有显著改善

随着生产的发展, 就业人数增多,职工工资调整,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有了比较显著的改善。5年内,通
过多种渠道广开就业门路, 全市城镇共安置劳动力15.6万人。 1985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含肉类等价格补贴)比
1980年增长44.82%, 5年内,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2.3倍。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发
生了变化,食品消费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日用消费品由低档向高档转化。5年内住宅建设投资31259万元,城市
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1.62平方米。农民人均家庭纯收入达到544元,比1980年增加2.7倍;
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2平方米, 比1980年增加5.5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1985年末城乡人均储蓄金额
比1980年增长31.1%。
综上所述,“六五”期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稳健、形势喜人,是解放以来政治、经济形势最好的
时期之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总供给跟不上社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生产、建设、流通等领域管理水平不
高,经济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有些方面还比较落后,农业这个基础还比较
脆弱,能源、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紧张,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智力开发等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问
题,通过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与指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市计委综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