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rec=170&run=13

旧社会, 据1920年《山东乡土调查录》记载,淄川、博山、临淄、桓台4县共有小学576处,职业学校4处,师
范学校4处, 中学1处,私塾630处。入学儿童50166人,占学龄儿童的22.4%。4县共有高等学校毕业生22人。成人
90%以上为文盲。
建国后, 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截至1985年底,全市有幼儿园(所)1507所,在园幼儿73000人,保教人员3639
人; 小学1643所,在校生262900人,教职员工13347人,其中专任教师12159人;普通中学340所,其中普通高中59
所, 高中在校生30200人,初中在校生156100人,普通中学教职员工13273人,其中专任教师10169人;农业、职业
中学28所, 在校生10767人, 教职工1015人, 其中专任教师669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其中中师1所),在校生
4432人, 教职工1463人;中等技工学校17所,在校生5201人,教职工1303人;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2688人,
其中市属师范专科学校1所;盲哑学校1所,在校生112人。职工大学、电视大学3处,在校生3571人;职工中专24所,
在校生1284人;职工业余中学47所,在校生15338人。每万人中,有普通高中在校生98.4人,普通初中在校生566.5
人。 1985年, 全市普及了初等教育。国家拨出的教育经费从1950年的11万元增至1985年的3538万元。自1956年至
1985年,全市有6600名小学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其中达到中师毕业水平的3500人;有1800名中学教师参加高师进修
学习,取得大学本科和专科毕业证书的984人。
1949~1966年,全市初等教育基础稳固,中等教育结构、布局合理,成人教育迅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质量逐
步提高,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全市95%的教师
遭受批判与揪斗,骨干教师、老校干均被打入“牛棚”。1968年公办小学教师普遍下放回原籍,致使南部山区小学
无法上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教师中发展党员600余名,为1210名教师发了执教
30年荣誉证书,评选出16名特级教师,有25名教师被选为省、市、区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按规定为2112名教师办
理了家属“农转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有计划地调整压缩了普通中学,采用“自、挂、
联” 的形式发展职业学校。至1985年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8.05%,中等教育结构日
趋合理。1977年到1985年,全市普通中学升入大专的学生共6367人,升入中专的学生共1031人。1979年开始对农村
中小学校舍进行改造,至1985年建成完整配套的学校1964处,占现有学校数的98%。教学研究1983年有专职人员66
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127篇,由出版社出版的教育书刊11种。截至1985年,共有282处中小学建
起实验室, 总面积为22770平方米,共建仪器室1138个,总面积为31977平方米。仪器配备总值为149.9万元,按教
育部颁发的标准配备已达50%的学校共902处。

(成希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