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水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rec=117&run=13

历史概况
建国前,淄博地区水利建设速度缓慢、设施落后,仅有一些鸳鸯头、轳辘罐等原始的提水工具。1949年,全市
仅有水浇地41.36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17%;历史性缺水人口36.24万人,盐碱涝洼地52.28万亩,水土流失面积
1336平方公里。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极为关心和重视水利建设,到1985年,省、市对全市水利事业的直接投资已达2亿余元。
全市已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52座,总库容量达3.225亿立方米。拥有机电井26208眼,配套机
电井25384眼, 排灌机械3.78万台/34.18万千瓦,固定机电排灌站843处,已装机1374台/5.13万千瓦。解决历史
性缺水人口累计380个自然村,36.11万人;治理涝洼地27.85万亩,改良盐碱地3.3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78平
方公里, 其中: 小流域治理面积186平方公里; 有效灌溉面积达165.5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水浇地0.86亩,
(其中机电井灌溉面积120.26万亩),建成万亩以上灌区4处;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94029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及
城镇生活用水14201万立方米。 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三河(淄河、孝妇河、范阳河)相通,两库(太河水库、萌山
水库)相连,东水西调,南蓄北补,机井方塘星罗棋布,渠道纵横交错的水利网络。
位于淄川区淄河中游金鸡山下的太河水库, 是全市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1960年2月动工兴建,1970年大坝合
拢。太河水库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人畜吃水、淡水养殖、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总库容为1.82亿立
方米, 兴利库容1.13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780平方公里。整个枢纽工程总投资4673.30万元,总工程量500余万
立方米, 已完成工程量433.75万立方米,投工315.61万个,完成省市投资3790.30万元,齐鲁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
供水工程专项投资1511.30万元。
太河水库灌区于1973年动工兴建,1977年建成通水,灌区全部配套后可灌溉淄川、张店、临淄区的40万亩耕地,
并解决8万人的吃水问题, 同时提供部分工业用水。灌区建有总干渠1条、干渠3条、分干渠6条,总长120余公里,
穿越38个山头, 跨越66条河沟及山谷,各类建筑物达470余座。其中:一干渠全长36.8公里,闻名遐迩的万米山洞
是此渠的咽喉工程,全长10455米,工程总投工248万个,开挖土石方35万立方米。
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抗旱、防洪、除涝的能力,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由原来的以大搞基本建设为主,转入了以加强工程管理、
提高工程标准为主的轨道,注重了水利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树立了水是商品的新观念,走以水养水的路子,管理
水平不断提高。 1979~1985年, 国管水利工程总收入776.75万元。 其中: 1985年总收入370.98万元,纯收入达
129.41万元。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新增灌溉面积9.73万亩,新打机电井1.28万眼,新增配套机电井1.03万眼。
自1981年至1985年,省、市用于水土保持经费达336.2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1.2平方公里,建塘坝、谷坊1070
座。由于开展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打开山区致
富之路起了积极作用。
淄博市水利局始建于1959年8月, 负责全市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抗旱、防汛、排涝、灌溉、水土保持、水
产养殖等工作。到1985年所属单位有:淄博市太河水库管理局、萌山水库管理处、淄博市水利工程队、淄博市水利
勘测设计室、水土保持办公室、水产技术推广站、物资管理站、电台站、水资源办公室(根据1985年12月27日淄政
发[1985]26号文,水资源办公室已撤消)。
1985年底全市水利系统, 共有国家正式职工260人,其中:男职工225人、女职工35人、干部128人、大中专毕
业生68人,占职工总数的39%(其中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15人,技术员19人)。

(常华)

1986年工作综述
1986年12月16日,淄博市水利局更名为淄博市水利水产局。年底全市水利系统共有国家正式职工263人,其中:
男职工226人,女职工37人,干部129人;大、中专毕业生78人。
1986年全市水利工作,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按照“七五”期间“巩固、改造、适当发展”的指导思想,认真
“转轨变型,全面服务”。水利工作已由单纯为农业服务,转向为工农业生产多方面服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连
续几年出现低潮之后,有了新的转机。
1986年中央、省、市对全市水利建设总投资为355.45万元,齐鲁石化公司乙烯供水工程专项投资1571万元。水
利建设完成土石方164.4万立方米,投工131.68万个。新打机井1323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
6.97万亩,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4.4平方公里。 保齐鲁石化公司乙烯水利工程有较大进展, 本年度完成投资
1571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693万元。其中:由乙烯工程指挥部投资的太河水库东溢洪道建闸工程基本完成开挖任务。
建闸主体工程由北京市第二水利工程处承包, 工程总投资243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移民,2230万元用于建闸工
程。乙烯厂北排洪、乌河改善、太河一干渠与二干渠配套和总干渠维修等工程基本完成。
1986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61.4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43.38万亩,当年实灌面积154.29万亩,设计灌溉面积
万亩以上灌区4处,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82.4平方公里, 拥有机电井25968眼,配套机电井25202眼,排灌动力机械
37478台/33.23万千瓦,水库5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51座,塘坝500座,总库容3.225
亿立方米,同时建成了全市水利系统防汛无线电通信网,为汛期联络畅通提供了保证。

(常华)

加强防汛工作,重点河道清障成绩显著
多年来,孝妇河、淄河、小清河在淄博境内的河道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致使河道内垃圾成堆,树木成林,建筑
物众多, 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和汛期保安全措施的落实。1986年市水利局加强了对3条河道清障工作的领导,实行
分段包干责任制,取得了显著成绩,是近几年来清障工作最好的一年。清理阻水林168.5亩,树56751株,拆除阻水
建筑物102处。其中:拆除阻水渠94条,阻水房8间,河道内木场2处,堵塞大、中、小河道缺口45处、土洞8处、不
安全引水洞3处,加固堤防68处、15.04公里,疏挖河道29条、52.44公里,清除河道内垃圾32640立方米,维修建筑
物18座,完成清障及岁修工程土石方45.4万立方米。

(常华)

积极开展水利综合经营
1986年全市水利系统综合经营总产值达到968.35万元,比去年增长30%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市、区县总收
入达597.53万元,24个国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本实现了工资和管理费自给。其中:太河水库管理局收入124.69万
元, 萌山水库管理处收入44.97万元。全年96处乡镇水利站,有18个开展综合经营,总产值达370.82万元。临淄区
召口乡水利站1986年总产值达66.50万元。 水利综合经营已由单一经营、单纯为农业服务,发展到多种经营、为整
个国民经济服务。多种经营起步早的桓台县13个乡镇水利站总收入100余万元。其中:唐山、新城、荆家、马桥4个
乡镇水利站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水利综合经营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水利建设的发展。1986年,开展综合经营的
单位,除基本实现了工资和管理费自给外,直接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已达100余万元。

(常华)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调节供水优势
1986年引萌济周工业供水工程竣工,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商品价值,扩大服务面,增加水利
工程管理单位的经济收入, 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从“五一”节萌山水库首次向周村城区供水到年底,总供水量482
万立方米,从而缓解了周村区工业用水的紧张状况。为了开发水产资源,发展湖区养殖业,促进湖区经济的发展,
萌山水库在连续3年向马踏湖送水的基础上,1986年又向湖区送水1128万立方米。太河水库于1986年6月首次进行南
水北调获得成功,向马踏湖送水502万立方米,补给大武水源地2458万立方米,向萌山水库调水241万立方米。两个
水库总放水量为11810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

(常华)

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普查工作
1986年7~9月,市水利局对全市水利工程现状进行了全面普查。为此,市水利局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
公室。各区(县)、乡(镇)政府也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全市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达4100多人。这次普查圆满地
完成了任务,取得的主要成果是:
一、摸清了工程现状,进一步认清了水利建设在全市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市已拥有各类水利设施
26865项,形成固定资产约4.5亿元。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1.新建和改造了一批
骨干工程。2.集中解决了南部山区人畜吃水困难。3.逐步开展了以太河、萌山水库上游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
合治理。4.在北部平原区进行机井测试改造,修建防渗渠,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节水节能发展灌溉的新路子。5.水利
工程由单一向农业供水,转变为多向供水。6. 水产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新建国营鱼种场1处,试养罗非鱼、虹鳟鱼
和网箱养鱼获得成功,全市淡水鱼产量提高较快。7.水利系统大力开展了综合经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8.建
立了乡镇基层服务体系。9. 水费改革取得了成功。10.水利系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农
业的各项改革。
二、找出了水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危机,水质污染严重,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大批水利设施报废。
2.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经过多年运行,退化、老化、失修情况严重,效益衰减。3.大批水利工程“先天不足”,
标准低,质量差,尾工多。针对上述问题,市水利局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准备逐步加以解决。

(常华)

大力解决山区人畜用水的困难
1986年全市共解决和改善了山区39个村、27761口人的吃水难的问题,吃水工程分两次安排。第一次于3月份安
排人畜吃水工程24项,解决33个村、27112人的吃水问题,总投资116.4万元。到1986年底完成工程21项,新建深井
9眼, 大口井1眼,配套深井7眼,建扬水站1处,供水工程1处,蓄引水工程2处,完成投资115.7万元。其中:市投
资30万元(含抗旱经费2万元),省抗旱经费3万元,区投资16.3万元,乡村自筹52.4万元,借贷12万元,1985年田
庄村工程结转2万元。 有27个村20555人的吃水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第二次于7月份从抗旱经费中拨款26.5万元,
安排工程11项,至年底全部完成,解决改善了12个村、7206人的吃水问题。

(常华)

移民工作
1986年淄博市政府为一次性解决太河、萌山、石马3个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拨款559.401万元,对水库淹没
线下淹占的11612.52亩土地进行赔偿。 10月24日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和博山、淄川、周村3区人民政府签订合同,
将市政府拨款交各区包干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库区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根据市政府1985年第72次常务会
决定,太河水库二期移民工作分3年时间完成。二期移民共涉及5个村、1188户,1个阀门厂和1个酿造厂。这次移民
采取把移民和帮助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做法,一部分就近安置,一部分外迁到本区经济状况较好的乡镇落户。
1986年完成孙家庄64户、234人的外迁任务。

(常华)

重点流域治理
1981年以前,淄博市水土流失面积1336平方公里,其中太河水库上游780平方公里,萌山水库上游288平方公里。
治理工作始于1981年,截至1986年,省、市共投资454万元,其中市地方财政和用于治理方面的水资源费369万元。
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8平方公里, 完成植树造林28.5万亩, 其中水保林14.8万亩, 经济林9.66万亩,用材林
4.03万亩, 新建塘坝250座, 谷坊969座, 水池78个,旱井324眼,防洪灌渠6640米,环山路3000余米,“三保田
(保肥、保水、保土)”23600亩,野生资源同时得到了保护,仅开发、利用酸枣一项即达1万余亩。
近几年来, 治理速度年均100平方公里以上。为了进一步搞好这项工作,市政府在1983年《关于进一步搞好小
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意见》中提出:“从明年开始,全市每年治理150平方公里,用7年时间把水土流失面积全
部治理一遍。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市政府每年从地方财政和水资源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小流域
治理。”同时决定:“成立水土保持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好这项工作,各区也要根据水土保持任务的大小,建立相
应的办事机构。”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各区县全部成立了水土保持办公室。主攻方向是:努力增加大地植被,缓洪
拦沙,涵养水源,狠抓开发性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水
土保持的新路子。
一、水上保持与脱贫致富结合,增加了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博山、淄川区的李家、池上、峨庄、东坪等十几
个乡镇, 从治理水土流失入手,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打开了致富之路,使年人均分配不足200元的贫困
村提高到300元以上。淄川区口头乡西股村1986年果品收入达47.7万元,仪此一项人均收入369元。峨庄乡紫峪村近
几年在管好原有山林的基础上, 新造山林300亩, 1986年人均占有林木660株,预计5年后人均林木收入可达700~
100 0元。
二、在规划布局上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淄博市情的治理模式,即山顶松、槐、草戴帽,山腰果树围绕,山沟筑
坝拦沙蓄水,缓坡建设高产稳产‘三保田’,埂埝三花(金银花、黄花菜、攻瑰花)、三条(腊条、棉槐条、荆条)
镶边”,使治理后的小流域逐步达到了山青水秀,林茂粮丰,增产增收,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三、水土保持和调整农业结构结合,在治理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各级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在搞好水
土保持的同时,抓好两个基地(产品生产和商品生产)建设,在治理措施上,做到农、林、果结合,乔、灌、草结
合,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在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种植业、饲养业、林果业、加工业,变出售
原料为出售商品,加工增值,使农、林、牧、副、渔业互相促进,全面发展;在工作步骤中实行长、中、短相结合,
以短养长, 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博山区下庄乡下节村,1985年退耕田还林还果、年人均收入达472元,比1984年
增长31.4%。
四、 小流域综合治理,已成为全市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博山区南博山镇张家台小流域,流域面积305平
方公里,大小山头24个,山沟21条、宜林荒山2000亩,耕地415亩,人均5亩山、半亩田。经过几年综合治理,营造
水保林1800余亩, 经济林780亩。建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3座,容水30万立方米,放养鱼种10万尾,增加灌溉
面积400余亩。1986年粮食总产33.5万公斤,果品产量8万公斤,人均口粮395公斤,人均收入达到550元。
五、坚持封山育林育草是尽快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治穷致富的捷径。从封山入手开展治理水土流失,死
封一、二年,原来的光山秃岭就变成林草茂密的青山。实践证明好处很多:1.能允分保护山草和小灌木资源。2.能
尽快解决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俱缺的问题。3.有利于解决林牧矛盾,促进林业、牧业同步发展。4.能尽快恢
复生态平衡,促进各种自然资源的发展,为工副业生产广开资源。5.涵养水源,做到南蓄北用,解决淄博市水资源
的供需矛盾。 淄川区封山后,年产山草1亿公斤,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牛的饲养量已达4000余头。东坪乡1985年
封山,1986年即收获酸枣20万公斤。

(周继美)

水土保持普查、区划、规划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自1983年开展水土保持普查、区划、规划工作以来,张店、博山、淄川、临淄、周村五区,按“山东省山区丘
陵区水土保持普查、区划、规划技术要点”的要求,市政府组织农业、林业、水利、计委、科委、农业区划、水土
保持等有关部门的60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此项工作,到1986年底,已取得初步成果。
1.摸清了土地资源,土壤侵蚀量以及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和原因。长期以来,市农业部门对全市土地利用的底
子不清,对水土流失面积、现有耕地、林地、水面和各项建设用地缺乏准确的统汁数据,影响了宏观农业的战略部
署与决策。在这项普查规划中,查清了全市3个类型区、4个土壤类型、5个坡度分段、6个不同侵蚀度面积的比例,
全市五区年土壤侵蚀量598万吨,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3675吨,现有裸岩面积16.57万亩,百年冲光土壤裸岩面积29
万余亩。
2.确定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对典型小流域的分析解剖,总结制订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治理模
式,即“以小流域为单元,山顶乔、灌、草,果树绕山腰,山沟层层闸,缓坡造梯田,条花镶边,综合治理水土流
失。”这种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事半功倍的效果。这
一模式把水土保持和发展商品生产结合起来,便于小流域的人力资源、野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建成各具特色的农副
产品生产基地。

(周继美)

峨庄乡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由穷变富
峨庄乡地处淄博市淄川区东南山区, 辖32个行政村,21000人,面积13.95万亩,其中耕地19336亩,宜林山滩
96874亩,裸岩面积4530亩,村庄道路10452亩,全乡境内共有446个山头,241条山沟,自然形成22个小流域。
自1980年开始规划治理,到1986年,全流域宜林山滩已绿化86000亩,占应绿化面积的90%,其中水保防护林5
万亩,用材林1.6万亩,经济林2万亩。各种树木总株数1300万余株,人均占有660株,其中各种果树180万株,人均
90株,年产果品7500万公斤左右,林业总收入303万元,占总收入的39%,人均150元。
建谷坊塘坝575座,水库6座,容水150万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6000亩,粮食亩产量由1978年的292公斤提高到
400多公斤。水库塘坝放养鱼苗30万尾。
截至1986年底已初步治理26个村, 382个山头1098条山沟,16个小流域,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占全
流域总面积的92%。
几年来,该乡由于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围绕果品加工业的发
展,先后办起了果脯厂、果洒厂、果品厂、中药厂等3个乡办企业,年产值达600万元,利润70万元,安排剩余劳力
1500多人, 每年为国家创汇150多万元。由于加工业的发展,全乡每年向林业方面投资25万元左右,保护和促进了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为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0291001;淄川区峨庄乡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后山青水秀 (周继美 摄)

(周继美)

渔业发展概况
淄博市水产资源比较丰富,总水面积41383亩。水库养鱼水面1.58万亩,坑塘养鱼面积2352亩。
淄博市有组织地发展养鱼始于1958年,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太河、萌山水库相继建成,形成了较稳定的养鱼
水面,开始人工放养。1958~1970年,由于没有归口单位抓渔业生产,仅靠从外地购买鱼种,而且品种杂,规格小,
致使产量低,渔业生产发展缓慢。1971年市政府决定由市水利局负责抓水产工作,设立水产科,使水产事业得到了
发展, 在继续抓好水库鱼种放养的同时,开始注意渔业配套设施建设,恢复了萌山鱼种场,加工增添各种网具达1
万米。1972年成功地进行了草、鲢鱼催产孵化试验,填补了全市家鱼人工催产孵化的空白。之后,又引进各种鲤鱼
和鳊、鲂、鲴鱼等适于淄博市水域生长的优良品种,特别是鱼种场由萌水迁到萌山水库后,水面扩大到90亩,生产
鱼苗的能力供全市自给有余,成为全市鱼种生产的重要基地。尔后,太河水库和石马水库也分别建设了培育池,至
1986年已有各种网具万余米, 船只19艘,均能进行机船作业。石马水库1981年采用张网捕鱼,一次捕获2.7万斤,
创全市最高网产记录。同时全市水利系统注意了发展小水库养鱼,淄川区田庄水库连续十几年平均亩产达25公斤以
上,周村的丁家水库连续几年亩产达35公斤以上。近几年,通过进一步完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水产生产发展较快。
1986年全市养鱼水面达到2.2万亩,新建改造鱼池900亩,生产成鱼785吨,生产大规格鱼种600万尾。冷泉水养殖虹
鳟鱼试验获得成功, 水库网箱养殖罗非鱼,首次试养亩净产5512公斤。1986年全市渔业总收入达208万元。各区县
改造荒洼、河滩、建池养鱼也有了新发展。周村区在范阳河滩上开发鱼池150亩,张店区利用荒洼废坑建成了水深2
米以上高标准防渗池61亩。

(盛素华)

虹鳟鱼亩产成鱼21625公斤
淄博市于1984年引进虹鳟鱼, 在博山区泉河头电灌站试养。翌年承担了省水产局下达的亩产1万公斤的推广试
验任务。 1986年4月24日进行验收,在100平方米的鱼池内,经过264天的饲养管理,产成鱼3273公斤,净产3203公
斤(平均个体重0.75公斤,最大者1.65公斤),折合亩净产21625公斤,创全省单产最好水平。

(盛素华)

马踏湖毛蟹养殖
桓台县马踏湖由于水质污染,使水产资源遭到破坏,毛蟹绝迹已20余年。1985年引孝(妇河)济(马踏)湖工
程建成, 湖区水质明显好转。市水利局在湖内试放毛蟹苗15公斤,当年产蟹60吨,个体平均重100克以上。1986年
湖区群众集资1.5万元,放养蟹苗25公斤,产蟹约100吨。

(盛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