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rec=114&run=13

历史概况
建国前,全市仅有少量菜园(圃),生产黄瓜、白菜、芹菜、大葱、萝卜等30多种蔬菜,远不能满足市场供应,
大宗蔬菜靠从邹平、寿光、莱芜、章丘等地流入。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蔬菜的生产、供应十分重视,设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特别是
1957年通过贯彻中央负责同志在全国副食品会议上提出的“各大中城市除了靠郊区生产蔬菜外,还必须另有蔬菜生
产基地。要以郊区为主,外埠调剂为辅”的指示后,1958年市人委在张店、博山、淄川、周村城区近郊建设了8000
亩商品蔬菜基地。商业部门成立了蔬菜公司,负责基地菜田的包购包销,组织市场供应。1959~1963年,为了适应
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消费量扩大的新情况,市委还批准在博山的海眼和张店的九级,建立了两处共5000多亩
的大型国营园艺场,专门生产蔬菜,供应市场。
70年代,淄博市蔬菜基地依照农业生产的布局,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到孝妇河流域的海眼、昆仑、黄家铺、
杨寨、傅家、马尚、南营、张坊、大姜等乡镇,淄河流域上游的南博山、夏庄、石马、郭庄、源泉、口头和下游的
齐陵、 孙娄、齐都、皇城等乡镇。到1978年全市商品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34223亩,年产各种商品蔬菜13.5万吨。
与此同时, 社会菜田(包括农村自食菜)也有长足的发展,由1957年的31900亩,发展到1978年的107300亩,年总
产达到32万吨。城市、农村吃菜问题基本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打破了连续20余年的商品菜由国营蔬菜公司统购统销的体制,逐步实现放开生产、
放开经营,放开价格的商品生产。全市蔬菜生产得到更快的发展,蔬菜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市场上“鲜、
嫩、 细”俱全,城市居民满意,菜农也得到了实惠。1985年菜田面积发展到13.83万亩,总产43.8万吨,总收入达
到8000多万元。

(徐建光)

1986年的蔬菜生产
1986年,淄博市的蔬菜产销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国营、集体、联合体、个体多渠道经营,蔬菜生产由封闭型
转变为开放型,商品化进一步提高,菜农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菜田面积由1985年的13.83万亩,增加到20.84万
亩, 比上年增长50.7%;基地菜田由3.8万亩增加到4.5万亩,生产的蔬菜种类达到40多种、200多个品种,保护地
面积发展到5.1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
据统计, 1986年蔬菜总产量达58.44万吨,比上年增加14.64万吨,增长33.41%,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销往
东营、济南、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等地1.5亿多公斤。临淄区城区只有9万多人,过去只能落实3000多亩基地菜田,
1986年菜田发展到61400亩,全年产菜29.5万吨,40%外销,并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
蔬菜生产逐渐向专业化生产发展。一批专业化生产基地开始形成。临淄区齐都镇已成为早春黄瓜、西红柿生产
基地,淄川、博山的旱作西红柿、淄川区口头乡、博山区源泉镇、池上乡的大面积蒜黄基地已经形成,周村区张坊
乡梅家村的芸豆、周村乡的椿芽也都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基地。

0278001;保护地生产蔬菜 (黄咸林 摄)

(徐建光)

全省蔬菜塑料大棚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周村召开
山东省农业厅于1986年4月25~26日在周村区召开了全省蔬菜塑料大棚现场经验交流会, 与会者有全省各市、
地重点区、县分管蔬菜生产的负责人,共80多名。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临淄、周村区的塑料大棚生产蔬菜现场,
对临淄区给菜农适当贷款和周转金扶持发展蔬菜生产、周村区建国村“以工补菜”的办法予以肯定,认为这些经验
为全省蔬菜塑料大棚的发展和缓解全省城乡淡季蔬菜供应紧张状况,平抑市场价格、富裕菜农闯出了一条新路,值
得学习推广。
会议总结了山东省最近几年蔬菜塑料大棚发展的经验,先进单位和专家作了典型发言。会议要求全省各地学习
淄博市坚持以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加之外埠调入调剂,保证市场供应和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思想教育相结合发
展蔬菜生产的做法;学习淄博市抓菜蓝子先抓菜棚(园)子,确保郊区菜田面积,对主要蔬菜品种、种植面积进行
计划指导,实行以工补菜、以副补菜和国家贷款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经验,推动全省蔬菜大棚的发展。同时,各有
关部门要积极搞好服务,开展产销横向联系,建设批发市场,努力稳定市场价格,切实加强集市管理等,力求尽快
改善全省城乡蔬菜供应状况。

(孙业敏 徐建光)

山区西红柿越夏栽培大面积开发成效显著
博山、 淄川两区有22处乡镇处于泰沂山区北麓,夏秋气候凉爽,昼夜温差较大,年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其
中5~10月份降雨量达600毫米,可基本满足茄果类蔬菜生产期间对水分的需求。自50年代后期,这一带农民就在海
拔300~600米的沟台梯田中引种西红柿等蔬菜,但一直停留在自食菜的生产水平,没有形成大的商品生产。为了缓
解全市蔬菜秋淡季供应紧张的状况,农业部门总结当地栽培经验,学习国内外一些大中城市发展淡季蔬菜的做法,
制订出了一套山区西红柿越夏栽培的技术措施,1983年博山开始组织技术开发,到1984年市成立了“淄博市山区西
红柿越夏栽培技术开发协作组”,各有关乡镇也随之成立了开发协作组,各村设立了种植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并划
片组成经验交流组,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技术网络,及时传播栽培技术,调剂良种,传递信息,搞好产前、产中、产
后服务。同时,还从蔬菜专项技术推广费中拨款2.3万元(3年内)用于这一开发项目。市商业部门在产销方面积极
配合,齐鲁石油化学工业公司在化肥、油料供应方面给予大力支援。通过共同努力,全市山区西红柿越夏栽培开发
取得显著成效。1984年以博山区石马乡为主的14处乡镇开发面积达到5631万亩,总产量达到2800多万公斤。1986年
开发范围达到19处乡镇,面积达到7924亩,比1985年增加2293亩,增长40.7%,因遇特大干旱,亩产量比1985年减
少4.63公斤,但由于价格提高,总产值比上年增加171.55万元,增长27.4%。山区越夏西红柿的大面积开发,增加
了农民收入,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同时缓解了全市蔬菜秋淡季供应紧张状况。除满足本市供应
外,60%的西红柿还销往济南、青岛、潍坊、东营等地,并于1986年9月首次打入上海市场。
淄博市山区西红柿大面积开发工作受到了省内外有关部门的关注。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先后组织有关科研单位
和兄弟地区农业部门进山考察, 总结、推广这一经验;《中国农业科技通讯》1986年第3期报道了淄博市山区西红
柿越夏栽培的经验,引起了外省、市的重视,先后有兰州、合肥、西安、郑州、洛阳等地区来淄博考察。
(徐建光)

蔬菜、西瓜新品种的推广
1985年淄博市蔬菜、 西瓜已实现良种化,良种面积达100%。1986年主要抓了良种的更新工作。在早熟西红柿
生产区大力推广了“早魁”,该品种由西安市农科所育成,早熟性比原推广的品种“矮红金”提早成熟3~5天,亩
产量提高20~30%,抗早疫病,品质和果色都好于“矮红金”,1986年试种植面积达到50亩,该品种将成为淄博市
早熟西红柿的当家品种。在早熟西瓜产区,主要推广了由香港引进的原产台湾的杂交一代西瓜良种“金钟冠龙”、
“新红宝”和国内新品种“8155”、“丰收二号”等,这些品种一般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抗逆性,而且品质好,外
形美观,单瓜重一般在3~4公斤以上,适于地膜覆盖小拱棚栽培,亩产一般在2500公斤左右,推广面积近万亩,开
始取代当家品种“中育六号”。从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育成的一代杂交种——“夏光”甘兰具有早熟、耐热、结球
整齐的特点, 适于夏季栽培, 有利于调剂淄博市9月份的淡季市场供应, 单球重1~1.5公斤,1986年推广面积达
1000亩。在补淡蔬菜生产基地还推广了辣椒“早丰一号”,该品种早熟,抗病,适于在保护地栽培,1986年试种50
亩,效果良好。

(徐建光)

临淄区瓜菜生产发展快,收益高
1986年, 临淄区瓜菜种植面积达9.4万亩, 比上年扩大17.3%, 占全区经济田总面积的82%;瓜菜总收入达
6407万元, 比上年增长27.8%,平均亩收入665元,比上年提高100多元,仅瓜菜收入,全区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60
多元。其中:西瓜种植面积3.52万亩,收入2063万元,比上年扩大7094亩,收入增加19.7%;蔬菜面积5.88亩,收
入4344万元,比上年扩大7100亩,收入增加26.8%。1986年的瓜菜生产,突出特点是:
1、 积极采用保护地栽培新技术。大面积的瓜菜生产由过去传统的露地栽培向多形式的保护地栽培发展,其主
要形式为地膜覆盖、阳畦和小拱棚双覆盖及土温室,突出了一个“早”字,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1986年保护地瓜菜面积达6.2万亩, 占瓜菜种植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90%以上的西瓜面积采取了地膜覆盖或小
拱棚双覆盖, 使西瓜成熟上市时间比露地栽培提前25天以上,平均亩产达2500多公斤,亩收入600余元,产量、产
值均比露地栽培提高50%左右;蔬菜保护地栽培面积占蔬菜总面积的50%,特别是蔬菜土温室发展迅速,由1985年
的1008个猛增到3079个,并涌现出西门、南马、高娄店等土温室蔬菜生产专业村,有力地促进了蔬菜生产赶鲜争早
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良种良法配套,瓜菜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1986年在瓜菜生产中注重发展名、特、新、优、稀产品,
积极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在西瓜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了“中育六号”和“郑州三号”品种,在省农业厅西瓜展评会
上均被评为优质西瓜。在蔬菜生产中,坚持从“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好”出发,合理安排茬口,突出了发
展细菜、高档菜的生产,大面积发展开发性生产,蔬菜亩产和经济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3、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瓜菜销售。国营、集体、联合体、个体户齐上阵、四个轮子一起转,各有关部门
也通力协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做到了瓜菜产得出,销得了,收入大。1986年全区西瓜总产8645.5万公斤,商品
率达95%左右,其中销往区外、市内2905万公斤,销往市外、省内1599万公斤,销往省外1082万公斤;蔬菜90%以
上销往区外大中城市,并在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设立瓜菜销售联络网点,为全区瓜菜销售冲出山东,走向东北,
进而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为淄博市建立外向型农业经济作了有益的尝试。

0279001;临淄区小拱棚、地膜双覆盖种植西瓜 (黄咸林 摄)

(徐建光)

淄河蒜黄进入北京市场
淄河上游的口头乡、源泉镇、池上乡,境内有长达20余公里的淄河滩,并有泉水数处,地下水资源丰富,当地
群众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冬春两季生产蒜黄。淄河蒜黄以泉水培育,无污染,无公害,味美鲜嫩,营养丰富,素
负盛誉。1986年冬,两乡一镇的12个村利用河滩420亩购进蒜头6000吨,生产蒜黄8400多吨,产值650万元。其中口
头乡生产蒜黄面积占总面积的5/6, 年产蒜黄600多万公斤,总产值540万元(纯收入250万元),占全乡农业总收
入的33.9%, 为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商品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该乡城子村仅蒜黄年收入达178万元,占全
村总收入的80%以上, 人均1025元。几年来,全乡靠蒜黄生产累计超万元的有110多户,城子村成为全乡人均收入
唯一超千元的村。
1986年,市农委、农业局、蔬菜办公室多次到基地乡召开座谈会,提供信息服务,市农业银行积极为蒜黄生产
发放贷款,帮助产区农民使淄河蒜黄进入首都北京各蔬菜批发市场,并进一步开拓了益都、潍坊、寿光、安丘、高
密、黄县、青岛等地的市场,为满足北方大中城市冬春补淡细菜供应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孙业敏 徐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