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期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9&rec=917&run=13

“八五”时期,是全市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奋进,建
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际城市并取得最辉煌成就的5年。5年来,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党中央、国
务院,省
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团结全市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
入贯彻党
的十四大精神, 认真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的20字方
针, 使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布局实施了新
的战略性
调整, 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全市上下思想
观念和精
神面貌焕然一新, 整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市第十届人
代会第四
次会议确定的“八五”计划各项主要指标均已全面超额完成, 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战略
目标,并
开始向第三步目标迈进。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据统计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50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八五”期间年
均增长189%,是5年计划中增长最快的时期,于1993年提前7年实现翻两番。在人口比
1980年增加824万人的情况下,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于1994年实现翻两番,比十四届五
中全会确定的时间提前6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1990年的22
4∶491∶285调整为1995年的172∶469∶359。第一产业稳定增长,高产、
优质、高效农业蓬勃发展,1995年粮食产量达到3292万吨,油料总产量511万吨,均
创历史最高水平。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逐步明确,面向市场不断进
行技术改造, 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
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青岛的轻纺、食品、饮料工业继续发挥传统优势,青岛啤酒闻名
中外,是我国饮
料出口的拳头产品。机械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机车车辆、纺织机械、汽轮机、
载重汽车及配件、铸造机械、密封件等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化学工业是全
国14个化工生产基地之一。橡胶工业的产值、利税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新兴的电
子和家电工业也形成了“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青岛”电视机等一批竞争力较
强的产品。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服务业等传统
行业有了迅猛发展, 旅游、金融、信息、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八五”期间,
全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长203%, 比经济增长快14个百分点。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各项
社会事业的兴旺繁荣。
二、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跨跃
“八五”以来, 全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充分发挥区位优
势,充分利用
国家赋予青岛市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在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又先后争取国
家批准建立了高科技工业园、保税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对外开放区域。1992
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 全市调整了对外开放战略,现已形成以老市区为依托,以“一园
三区三线”为主体框架,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对外经
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引进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取得突破性进展,合资合作工业园地和
成片开发已开始启动。目前已有50余家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和大财团与本市达成了合
资合作协议, 标志着全市利用外资已取得新的突破。老企业嫁接改造和乡镇企业利用
外资成效显著,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调整,外贸出口规模跨上新的台阶。到1995年末,全
市共有外资银行和代办机构9家,“三资”企业1885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31亿美元。
199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7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其中,出
口创汇达245亿美元。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三、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以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全面展开,股份制企业趋向规范,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逐
步形成, 对资不抵债企业的破产进行了试点。1995年末全市已建立起股份制企业1028
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71家,有限责任公司957家。“八五”期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
司和青岛海尔集团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证交所成功上市, 为全市股份制企业公开发行股
票上市提供了经验。以培育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
进展。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明显加快。“八五”期间,成功地进行了区划调整,全面完成
了5市和崂山、黄岛两区的机构改革任务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市区建立和推行
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也迈出了关键的步伐。企业主管部门全部实现了转体改制, 分别
组建了11个资产经营公司和3个企业集团公司, 为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创造
了条件。劳动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国家基本养老、企业补充养老、个
人储蓄养老三位一体的保险体系已经建立,实施范围扩大到私营、外资和股份制企业。
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
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转变。财税、金融、计划、投资、外贸、住房、价格等其它方面
的配套改革不断深化,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四、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显著成绩,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为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成功实施了城市中心东移的战略,使全市
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适时进行了区划调整, 黄岛、崂山、城阳等新
区及卫星城镇的建设步伐加快,使各城区的特色优势与青岛的综合优势更加突出,大青
岛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八五”期间,全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力度,
完成或基本完成了港口、车站、通讯、供水、电力、煤制气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设,
城市功能得到新的扩充,增添了城市的现代化气息,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
的方便和实惠。到1995年末, 港口吞吐能力达7300万吨,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108万千
瓦, 城市日供水能力达65万吨,城市气化率达773%,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4平方米。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得到加强,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完成,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
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正得到解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 5年共取得科技成果2866项,其中部分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八五”期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达到38%。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全市已基本实现9年制
义务教育, 中等、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成效显著,学前教育和特殊
教育得到加强。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史志、档案等各项社会事
业都取得了很大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全市进行了爱国主义和
集体主义教育,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干部队伍的勤政廉政建设,广泛开
展了“三优一做”等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 提高了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
文化素质,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
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进一步提高
“八五”时期,是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995年
城市居民人
均生活费收入5357元,比“七五”末增加3733元,增长23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
递增
78%;农民人均纯收入2225元,比“七五”末增加1273元,增长13倍,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年均
递增45%。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1708亿元,比1990年增长1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递增53%。消费需求呈
现多元化,居民
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逐年增加,电话、微机等信息时代消费品已进入普通家庭,1995年
城市居
民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为206部。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1995年末居民储蓄余额
2673
亿元,比“七五”末增加2017亿元。人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1995年城市居民人均居
住面积
81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3平方米。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采,整体生活质量明显
提高。
部分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八五”期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农业基础地位薄
弱,物价升幅较
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生产经营粗放,劳动者素质低等。

“八五”期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单 位 1995年 1990年 年均递增%
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 亿元 650 1754 189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112 393 99
第二产业 亿元 305 861 216
第三产业 亿元 233 500 203
粮食总产量 万吨 3294 2998 19
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8568 2513 197
利税总额 亿元 49.5 215 180
港口吞吐量 万吨 5165 3068 110
邮电业务总量 亿元 114 0.7 74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708 658 53
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1648 285 449
实际利用外资额 亿美元 8.5 08 604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95 169
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元 5357 1624 78
农民人均
纯收入 元 2225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