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工业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9&rec=272&run=13

1995年, 全市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967个。按隶属关系分,中央企业25个,
省属企业33个
,市属企业431个,区县属企业750个,乡镇及其它企业1728个。按经济性质分,国有企业
520个, 集体企业1933个,其它514个;按生产规模分,大型企业78个,中型企业192个,小
型企业2697个。
全市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222.8亿元。其中,
国有企业
105.6亿元; 集体企业53.3亿元;中央、省属企业20.6亿元;市属企业100.4亿元。流动
资产平均余额386.4亿元。其中, 国有企业168.2亿元, 集体企业123.7亿元,其它企业
94.5亿元。
全市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76.27万人, 按经济性质分,国有企业
职工31.9万人,集体企业32.2万人,其它企业12.17万人。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1995年, 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3 亿元,比上年增长31 %;完成工
业总产值646.6亿元, 增长20.9%。从全年生产走势看,上半年增幅为29.7%,7月份起逐
月回落, 当月累计增长23.6%,三季度为22.2%,全年增幅接近本市预期调控目标。在增
长幅度回落的同时, 产销衔接较好,内在结构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
销售产值629.6亿元, 同比增长23.5%, 高出生产增幅2.6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率达到
97.4%,与上年持平。在产值构成中,国有控股企业发展加快,比上年增长35.3%,高于全
市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新产品生产大幅度增加,全年产值增长56.7%,高出同口径生
产增幅23.1个百分点。
企业技术进步
1995年, 全市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8亿元, 同比增长15.8%;生产性技改投资完成
39.6亿元,增
长21.3%。累计竣工项目260个, 项目总投资达19.4亿元。全年批准利用外资改造现有
企业项目10个,总投资5.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在全部项目中,投资在500万
美元以上的项目22个, 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4个。科技开发方面, 全年开发新产品
785种 ,投产率达到85%以上,新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
个。
企业改革
1995年,全市工业系统围绕“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重在试点,贵在配
套,关键在于
突破”的指导思想,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抓了“两点一面”三项工作。一是积极稳定地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全年集中组织了首批40户试点企业方案的制定、论证工作,
到年底已全部通过论证,其中1户通过了国家论证,5户通过了省论证。试点企业通过实
践,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在改制形式探讨、增资减债、富余人员分流等诸多关
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二是全方位推进“优化资本结构”城市试点。全年围绕增资、改
造、分流、破产四个环节, 精选企业,加大力度,在许多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性
进展。通过资产重估增提折旧,“拨改贷”国家资金余额划转,政府扶持增补等多种手
段,共为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增资3.3亿元,减债10.71亿元,减轻了企业包袱和债务负担。
通过“双优工程”、“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全市工业企业6.5万名富余人员得到分流,
有3.5万人得到安置, 安置率达到53.3%;通过优胜劣汰、资产重组和企业分立,有10户
企业完成破产,2户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三是推进面上企业改革。采取因企制宜的办法,
灵活转制。又有28户企业进行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改造,3户企业进行了股
份合作制改造,3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实行了国(公)有民营,还有22户企业进行了产权出
售。这些企业通过转制, 初步建立起负亏机制,显示出新的经营活力,一些企业已扭转
了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
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1995年,全市工业组织结构调整工作,充分研究了国家给予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
的优惠政策, 本着改组与改制相结合,组织调整与配套改革相结合,政府引导与企业自
愿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了对困难亏损企业关停并转的推动力度。全年兼、合并企业11
户, 停产整顿企业7户,整体划转4户,实行法人代表兼任3户。这些企业通过调整,实现
了劣势转换, 求得新生。对大型优势企业,在新组建16个集团的同时,全年加强了对已
有集团的制度创新和管理规范,并从拉长优势出发,狠抓了规模膨胀。 1995年,
全市大型集团建设实现了三个突破: 一是青岛海湾集团的组建,冲破条块分割,实现了
盐碱两大行业的联合;二是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划归海尔集团,实现了强强联合,
加速了本市家电支柱产业的形成进程; 三是红星化工、海信、青啤、海尔、澳柯玛等
几大集团控股、买断异地企业,迈出了本市优势企业集团跨地区经营,聚集资本的重要
一步。
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
199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工业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
了“管理效益年”活动。为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全年把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根据管理
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分阶段地开展了“企业管理月” 、 “资产运营月”、
“资金管理月”、“营销管理月”、“质量管理月”、“成本管理月”和“技改管理
月”活动。通过行政督导、典型引路等手段的推动,工业企业的“抓管理,增效益”活
动至少在三个方面收到成效。一是转变了经营观念。多数企业通过对比与反思, 树立
起“效益第一”、“内在因素第一”的观念, 增强了依靠抓管理这一低成本、高收效
措施克服不利因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二是丰富了管理内涵。通过总结推广海信、红
星化工、双星的资产运营经验和澳柯玛、华青铸机的资金使用经验, 多数企业开阔了
视野, 开始研究市场营销、增畅限滞、资金运营、结构调整、生产要素组合这些全方
位、全过程的管理,实施更高层次的企业经营活动,实现了管理工作的创新。三是促进
了经济运行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加速解决。通过建立联系点制度和进行重点协调调度,
全市29个亏损大户的亏损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有3户企业出现减亏,3户扭亏;通过落实
“解困二十条”政策,实施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全市19户特困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转机,
有11户减亏,1户盈利,4户企业初步摆脱困境。
工业产品销售首次实现“三分天下”
1995年,全市工业企业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千百十”促销工程活动,各企业围绕扩
大产品市场
覆盖面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分析市场动向,研究营销战略,充实经销力量,拓宽销售渠道,
促进了产品销售, 开拓了省外、国外市场。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
入609.4亿元,其中省外国内销售收入为211亿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34.6%;出口交货值
完成232.4亿元, 占全市销售收入的38.1%。工业产品占有结构提前一年实现了境外、
省外和省内“三分天下”的目标。从全年情况看,销售增长较高的有:机械、二轻、橡
胶、啤酒、海尔、双星等系统(单位) 以及城阳、黄岛、胶州、平度、莱西等区、市;
其中省外国内销售较好的有: 二轻、橡胶、医药、啤酒、海尔、双星、崂山、黄岛、
莱西、平度等;出口较好的是:机械、纺织、化工、橡胶、海尔、城阳、崂山、黄岛、
胶州、胶南、莱西等。
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步伐加快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提出的本市质量管理要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指示, 自1991年
开始,市工交
系统就组织青岛电冰箱厂等3个企业进行了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工作, 同
时在面上进行了宣传培训。1992年10月份,青岛电冰箱厂率先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成
为全国冰箱行业和青岛市第一个获得认证证书的企业。1993年, 青岛前哨机械厂和青
岛电站阀门厂又先后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是当时全省仅有的3个获得认证证书的企业。
1994年以来, 全市研究制订了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实施计划,并狠抓了每年这一计划
的确定和落实工作。到1995年底, 全市共有25家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并有200多
家企业开始起动这项工作, 认证企业数约占全省的2/3,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
平。其中, 仅1995年一年通过认证的企业就有17户。全市1992年以来通过质量体系认
证的企业情况如下:1992年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是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是:前哨精密机械公司、青岛电站阀门厂;1994年通过
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是: 青岛海尔空调器总公司、青岛海尔冷柜总公司、青岛澳柯玛
电器公司、山东南墅石墨矿、惠普医疗产品(青岛) 有限公司;1995年通过质量体系认
证的企业是: 青岛双星集团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北海啤酒厂、青岛海
信集团公司、青岛第二橡胶厂、平度田庄石墨矿、青岛港务局轮驳公司、青岛港务局
北港公司、青岛三美电机有限公司、美得视(青岛)工业有限公司、青岛高中压阀门厂、
青岛理研电器有限公司、山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青岛冷藏厂、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锅炉金属结构厂、青岛美特容器有限公司、青岛外轮代理公司、青岛北海啤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