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三区三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8&rec=12&run=13

青岛高科技工业园
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是中共青岛市委、 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6月批准设立、国
务院授权国家科委1992年12月正式批准的国家机关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4年4
月,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崂山区政府、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石老人国
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实行一套机构、四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园区自成立以来,始
终把发展高新技术,建设青岛高科技产业基地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的建设。截止1994年底,进园区企业达1875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8家, 三资企业282家,出口创汇企业21家;企业从业人数4.1万人,其中高新技术从
业人数1600人; 企业产品23个。1994年园区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完成12.92亿元,按可
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实际增长115%(绝对数为现价,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工业总产
值实际完成37.3亿元,较上年实际增长38%;税收实际完成1.2亿元,财政收入实际完
成0.52亿元。整个经济形势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坚持高新技术发展方向,高科技产业群体初步形成。园区建立以来,坚持把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园区的支柱产业来抓,以引进高科技、大项目为重点,采取引进、
消化、吸收等多种手段,努力培育高新技术项目生长点。通过大专院校的科技成果转
化、国内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易地改造和与国外大企业、大财团合作,国内外一批
具有雄厚经济技术势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项目已在园区内落户。其中,青岛海尔电
冰箱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澳珂玛镭射图像公司、青岛海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岛节
能电炉研究所、青岛制冷研究所、青岛康达制冷空调技术公司、青岛高科园银河新技
术总公司、青岛高科园三通管件公司等企业被认定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入园的
高新技术项目有与美国AT&T(电报电话) 公司合资生产100万线程控交换机项目;美
国惠普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合资生产彩色超声仪、监护仪等先进医疗器械项目;日本
三菱重工与海尔集团总投资1.49亿元人民币生产空调器械项目;中意合作投入1.14亿
元人民币,生产海尔商用展示柜项目;中意合作投入2499万元人民币,生产海尔洁厨
具项目; 日本扶桑精细化工投资900万美元,年生产5000吨添加剂项目。这些高新技
术企业和项目,形成了园区计算机通讯、医疗器械、生物化学工程和家用电器等具有
现代高科技特点的4大骨干支柱产业群体。
坚持把基层设施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高科技产业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园区建立
伊始,在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经过全面论证和综合比较,
完成了具有现代化特色、面向21世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了“一、二、三、四、
五”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即“一个战略目标”:建设面向21世纪的高
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新城区;“两个发展重点”:发展高科技与大旅游;
“三条建设开发带”:园内建成产业带、商住带、旅游带;“四个开发层次”:规划
面积6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0平方公里;“五个功能区”:园内形成高教、科研、旅
游、商住、高科技产业五个功能分区。初步构筑了现代化国际城市新城区的基本框架。
在此基础上,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9.9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达9.6亿元,园内67平方公里区域的基础设施“硬件”
大配套建设已全面铺开,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区基础设施完成“五通一平”面积达20万
平方米。 道路方面:纵横贯穿园区的6条主干道按一级标准施工,已基本完成,形成
了园区道路网络; 供电方面:组织了对原5条供电线路的改造,3座3.5万千伏的变电
站工程即将竣工, 建成后,园内供电能力将达到9万千伏安;供水方面:已完成湛流
干路和李山路两大供水工程, 使园内日供水能力达到6万吨;通讯方面:新安装4000
门移动交换机和电话扩容工程, 使装机容量增加到15000门,基本保证了通讯畅通。
同时, 还注重加强产业基地的建设,已完成通用厂房及配套设施7万平方米。这些基
础设施的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落户高科园奠定了基础。
坚持以改革开放总揽全局,高新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围绕营造适宜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的软环境和小气候,积极稳妥地对园区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进行一系列改革。
本着“小机构、大服务”、“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于1994年底前顺利完成了
机构改革和向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过渡,并通过坚持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制,
建立起了精干高效的运作管理体制。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下半年在园区积
极推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截止1994年底,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达16家,股份
有限、 有限责任、股份合作制企业达到104家。围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园区内推行
了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医疗保险“四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围绕促进高新区
社会化服务功能,适时建立健全了金融、保险、法律机构,成立了会计、审计、律师
等事务所,组建了投资服务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等机构。围绕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
量,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管理体制与程序,实行了企业注册和项目审批的
一条龙化服务。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顺应了高科技工业园建设的需要,为高新技术
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
在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还坚持把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推动高新技术产
业的主要手段来抓,以开放求发展,以开放求提高。1994年,园区新批三资企业89家,
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 其中新批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1个。伴随着
利用外资步伐的加快, 园区对外贸易也有了较大提高。 1994年,园区出口企业创汇
7500万美元,出口交货值完成8.4亿元。园区外向型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3月动工兴建。至1994年底,
国家已投入70多亿元人民币在开发区及其周围建成了一批大型能源、交通设施,为开
发区今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积蓄了强大的后劲。这些设施是:前湾港工程,
其一期工程已建成交付使用,年吞吐能力为2200万吨,二期工程也已着手建设,建成
后年吞吐能力可达到4000万吨,前湾港将最终建成亿吨大港;黄岛油港及其附属储油
设施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年吞吐能力3000万吨,为开发区今后发展大型石化工
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胶黄铁路工程,直达开发区,已建成投入运营,开辟了开发区
国内运输的主要通道;环海公路,把开发区与老市区联为一体,将在1995年全线贯通;
黄岛电厂,总装机容量67万千瓦,保证了开发区充足的电力供应。
完成了一批起点较高的基础设施。至1994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
已建成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基本建设框架延伸至5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工房屋面
积228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42万平方米。区内先后建成的重要设施有:30—50米
宽的主干道路68公里;42公里长的输水管线,形成8万吨/日的供水能力,1995年日供
水能力可新增4万吨;3.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系统;110千伏双回路专用输电线路和35
千伏的变电站; 135吨/小时的集中供热系统; 具有5万门通过能力的微波站, 开通
23000门程控电话。 此外还建成一批包括通用厂房、影视厅、俱乐部、宾馆、别墅、
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了生产、生活需要,使城区的
社会配套功能不断得到加强。
引进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外引内联项目。至1994年底,已吸引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
国外3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 累计批准外引内联项目2045个,总投资117亿元。其
中三资项目511个, 合同总投资7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
亿美元。 在全部项目中,工业项目达400余个,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多家,逐
步形成以电子、机械、轻纺、化工、建材、水产、食品等门类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生
产了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如录像机磁头、轻角开关、激光防伪商标、
液晶显示器等。近年来,随着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日本松下、三菱、伊藤忠、
三美和英国的壳牌、马来西亚的郭鹤年集团等跨国公司和世界著名企业,纷纷前来投
资兴办大项目。截止1994年底,全区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30个,其
投资额占全区项目总投资的60%以上, 使全区项目建设呈现在资金投入量大、技术水
平高、国际影响大的特点,推动全区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的提高。
逐步探索出一条依法治区的区域管理新路子。至1994年底,开发区依据市人大、
市政府的授权和国家有关法规,参照国际惯例,根据区域管理的需要,制定出近百个
区域性行政管理规定和有关管理办法,广泛涉及区域土地、项目、人事、劳资、税收、
工商、优惠政策以及公共事业服务、城市管理等诸方面,成为调整开发区社会关系、
经济关系、涉外关系的重要规范,成为投资者、各类企业及政策管理部门处理事务的
行为准则。这些法规,如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的管理规定、公共事业管理规定等,
已成为开发区吸引外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有效地促进了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开发区公安司法机构,如法院、公安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及各种调解、仲裁机构
等也已建立,为依法行政,及时解决和处理各种争端,加强区内的治安管理,进行了
有效的工作。
建立培养了一支基本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的干部职工队伍。截止1994年底,
开发区从老市区和省内外招聘各类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近2000名;从全国各高等
院校招收研究生、 大中专毕业生2000余名;从当地和外地招收农民合同制工人2万余
人。据不完全统计,建区以来,全区已举办了法律、外语、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多
种学科的培训班40余个,培训人数达到4000人次。还不断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积极采
取选拔、聘用、考核、辞退等办法,推动了经济建设健康迅速发展。
1994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情况。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比上年增
长22%; 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0.8亿元,增长55%,其中工业总产值37亿元,增长94%,
农业总产值3.8亿元, 增长13.4%,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3.4亿元,增长72%;完成财政
收入1.79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85亿元,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达到2.69亿元, 增长36%; 职工年均工资4834元,增长56.7%;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2061元, 增长33%。 全年共计批准外引内联项目751个,项目总投资39.1亿元,其中
“三资”项目202个,合同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分别增长16.7%作8.9%;实际利用外
资突破1亿美元, 增长108%; 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7个;全年实现出口创汇
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9%。保税区建设加紧进行,引进“三资”项目125个,合同
利用外资4886万美元,出口贸易总额达6000万美元。全区各类基础设施投资达2.26亿
元,一批直接关系新区形象的重要工程如薛家岛旅游区道路硬化、广播电视塔、邮电
大厦等竣工,开发区一中教学楼、日元贷款供排水工程、唐岛商城、玫瑰园商厦、广
裕商厦等陆续开工;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以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为主的企业改革取得初步进展, 全区改为股份合作制的企业有40家。326
家企业、 12073名职工实行了全员合同制。同时,基本完成了机关工作人员向国家公
务员过渡的工作,全面完成了镇改办事处和国税、地税分设工作。全区各项社会事业
迅速发展。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壮年文盲教育通过
省级检查验收,成为全省首批达标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市
级标准,人口自然出生率为13.18‰。
随着开发区建设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开发区在青岛市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日趋
增大。1994年开发区完成出口创汇1.9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12%,其中三资企业出口
创汇1.3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14%。新批三资企业项目202个,占全市总额的27%,合
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 占全市总的19%;实际利用外资10165万美元,占全市总额的
14%。这充分显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青岛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生长点。
(开发区管委)
青岛保税区
青岛保税区位于胶州湾西岸,北临青岛前湾港,南靠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
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1992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3年3月29日,其一期
0.86平方公里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正式对外运营。作为一个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
惠、运作最灵活的特殊经济区域,青岛保税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
在积极进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招商引资和功能开发进展显著。
投资环境日趋完善。青岛保税区周边环境具有独特优势。对外交通便捷,与环胶
州湾高速公路相通,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60公里,距前湾港一期8公里,且有宽30米水
泥道路相通, 距黄岛铁路货场5公里,可与全国铁路网相联。青岛保税区与青岛经济
技术开发区仅一路之隔。可以充分利用开发区建成的水、电、路、热、通讯等基础设
施及其他社会配套设施。 青岛保税区经过近2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完成了一期填土工
程30万立方米, 二期填土430万立方米, 修筑了7.5公里长、 12万平方米的道路和
19.66公里长的“三水” 管网;完成绿化2.43万平方米;部分路灯工程已竣工;完成
了一期内1号、2号换热站工程及部分外网工程,解决了保税区内供水、供热及通讯问
题。二期开发也全面展开,前三路、前四路西段道路回填及强夯工程已经完成,道路、
“三水”工程已开工建设。地面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厂房、仓库、办公用房已
开工30多万平方米,竣工5万多平方米,中心区管委会大楼、海关大楼、商贸大楼等5
栋高层建筑全面开工,有的已完成主体。
招商引资取得一定进展。青岛保税区根据自身的政策优势和面临的形势,在抓好
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牢固树立“项目是生命线”的观念,自学增强开
放意识,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加强工作力度。一是实行一个窗口洽谈项目,提供
“一条龙” 服务。在保税区注册公司,一般在3天之内完成所有注册事宜;二是利用
出国招商以及各种宣传媒介,宣传保税区的投资环境,介绍保税区的优惠政策,扩大
影响,激发国内外客商的投资热情;三是建立项目推进程序化,保证在项目审批上实
行“一站式” 服务; 四是打破原来政府独家招商的格局,灵活采取“以商招商”、
“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等多种形式,初步打开了招商局面。截止1994年底,累
计批准各类项目349个,合同总投资3.12亿美元,其中“三资”项目203个,合同利用
外资1.13亿美元,区域和地区遍及香港、美国、台湾、日本等23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
10多个省、市。一批如伊滕忠、住友等世界知名的大商社及国办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和
青岛双星集团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已经或正在入区。
功能开发初成规模。青岛保税区具有贸易、仓储、加工三大功能。围绕功能开发,
中税区积极为企业经营运作创造条件。一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经常与
海关、外汇、税务、金融等部门座谈,深入研究,适时调整和充实现有政策,推动企
业能按国际惯例运作;二是多次召开注册企业经理座谈会,讲授、讲解优惠政策,帮
助出点子、想办法,真正让企业从优惠政策中得到实惠;三是采取得力措施,创造市
场环境和商业气氛,在保税区内先后辟建了汽车市场、建筑材料市场以及出口商品展
销中心,在青岛大港辟建了4000平方米的保税区仓库,利用青岛开发区贸易总公司的
外贸出口权,为入区企业服务,初步解决了保税区“孤岛”现象,有力地推动了本地
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两年多来, 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9012.1万美元,其中进口
8693.8万美元,创税收686万元。
依法治区的环境基本形成。制订完善政策规章,确保保税区按规范化、制度化运
作。 1993年3月29日,《青岛海关对进出青岛保税区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监管实施
细则》 经海关总署批准实施。1994年1月17日,《青岛保税区管理条例》经省人大通
过,正式颁布实施。在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一系列政策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了多项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办法。己制定颁布的有《青岛保税区规划管理暂行
规定》、《青岛保税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青岛保税区企业登记和审批管理办法》、
《青岛保税区税收优惠的规定》、《青岛保税区外汇管理实施细则》、《青岛保税区
盒和车辆入出管理办法》等规章,并与税务、海关、公安、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等
联系,由主管部门与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发施行。使保税区从规划到开发,从投
资到办厂,从生产到经营,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管
理体系上形成依法治区的环境。
管理机构逐渐健全。青岛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作为青岛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全
权管理保税区内的行政事务和招商引资。保税区管委会设有精干的管理机构,拥有投
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各类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并拥有工商税务登记、土地征用和
商品检验等方面的审批权。另外,设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银行
等机构。
发展前景。青岛保税区将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实施全面启动、重点突
破的战略,起步阶段以开展国内外贸易为突破口,带动出口加工、仓储及技术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计划分三步走:“一年树形象、三年大变样、五年成
规模”。“一年树形象”,即在一期范围内的“三水”、道路完工,地面有建筑开工;
“三年大变样”,即一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地面建设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
米左右,入区企业500家;“五年成规模”,即扩大建成区的范围,中心区形成框架,
初步走向繁荣。从远景看,就是要把保税区建成四个中心:一是以进出口、转口、过
境贸易为主的贸易中心;二是以仓储、运输为主的货物集散中心;三是以新技术产业
为主的高新技术中心;四是以国内外信息为主的信息传递中心。进而把青岛前湾港建
设成为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推动整个青岛市向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奋进。
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
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10月成立的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青岛市区
东侧, 距青岛港12公里、火车站15公里、青岛国际机场17公里,与老市区有5条干线
公路相连, 8条公交线相接,交通便利。区内拥有12.5公里长的海岸风景线,有近百
米宽、2公里长的优质沙滩。东依崂山,南临黄海,气候适宜,风光迷人。
1994年4月, 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与高科技
工业园、崂山区、崂山风景区实行了一套管理机构、挂四块牌子的运作体制,形成了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两年来,开发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
1.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经过规划论证,整个度假区在布局上划
分为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海洋公园、啤酒文化城、高尔夫球场、休闲健身区等
多个功能小区。围绕小区搞配套,两年来完成为度假区和高科园共同配套的基础设施
投资9.6亿元,建成道路30余公里,区内6条主干道已全部通车;改造了5条供电线路,
新建3座3.5万千伏安的供电站,供电能力达到9万千伏安;安装了2条直径为600、800
厘米的供水管道, 日供水能力达到6万吨;新装4000门移动式交换机并对原通讯工程
扩容,使装机容量增至15000门。
2.对外招商取得了重要成效。坚持以利用外资为主的方针,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
场。截止1994年底,度假区合同利用外资3.26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0亿美元。同
时,积极与国有大企业、大财团搞好内联,先后引进内资合同投资额1.72亿元,已到
位0.97亿元。
3. 一批旅游产品已经建成。区内已形成可使用的旅游度假产品180个,正在建设
的有25个,还有24个已经立项筹建。区内共建成高级别墅300多栋,公寓350多座,建
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弄海园二期、金海湾、荣美御园、淘金花园、东方之珠花园等
高级别墅区将于近期投入使用;海上乐园、商业中心、银河不夜城、国际美食娱乐城
一期工程、国际啤酒博览馆、国际啤酒城万人广场、弄海园商住设施、富比克高尔夫
球练习场、林肯俱乐部、环宇展览中心等项目在中段旅游小区也相继落成;18洞国际
高尔夫球场、 海洋公园一期工程海豚表演馆、占地5平方公里的环宇国际城及五星级
的海景大酒店等大旅游项目也都进入紧张施工阶段。到1994年底,度假区全部投资已
达到33.5亿元人民币,列全国1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之首。随着一批旅游度假设施的建
成,旅游度假市场初步形成。1994年共接待游客65万人,并成功地承办了第四届青岛
国际啤酒节。
沿济青、烟青、环胶州湾公路“三线”工业园区
全市55个沿“三线”工业园区已成为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带动区,全年新批准
“三资” 企业项目101个,总投资达1.58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21亿美元。截止1994
年底, 已累计批准“三资”企业291个,总投资8.13亿美元,合同外资6.45亿美元。
各园区还兴办了400多个内联和乡镇自己投资的项目,累计总投资达5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