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城乡贸易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7&rec=153&run=13

商品购销进一步扩大,城乡市场繁荣稳定
全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国合商业实现
45.1亿元, 比上年增长12%。在工作重点上,一是积极搞好农资供应,支持农业生产
发展。把继续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作为自己的重要
职责,积极发挥各自的经营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做好农业生产
资料供应,较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仅供销社系统全年共销售化肥56.35万吨,
农药4108吨,薄膜3195吨,农用柴油3.2万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值5.4亿元,发挥
了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主力军的作用。二是组织好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为市场提供丰富
的物质资源。在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杜绝了粮油和
其它农副产品收购“打白条”现象,保证了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较好地完成了农
副产品收购任务。 全年共筹措农副产品收购资金15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达9.8亿
元, 比上年增长3.1%。完成粮食定购任务22.33万吨,占年度计划的100.1%。三是扩
大总量,增加供给,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进入11月份以后,受政策
调整和大环境影响,粮油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采
取限价、差率控制、加大投放,发放补贴等措施,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不断上涨的
粮油价格得到了遏制,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市场。全年吃的商品零售额实现45.2亿元,
比上年增长17%,其中蔬菜上市量1.8亿公斤,穿和用的商品零售额分别实现17.7亿元
和4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和26.8%。全年国合商业商品购进实现39.4亿元,
商品销售实现5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4.9%。
深化商业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一是坚持“两转”并举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各企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行了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精减人员、组建实体等改革,使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单纯用行政
手段管理企业的职能有了改进。二是推行国有民营改革。各级企业主管部门、中小型
国有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行以大包干、租赁为主要形式的国有
民营改革的发展。1993年末全市财贸系统已有4800余户中小型企业门点实行了国有民
营, 占企业门点总数的82%。在推行国有民营改革的同时,还对15户中小企业门店进
行了拍卖转让。 三是积极稳妥地进行股份制试点。截止1993年底已成立5户定向募集
股份有限公司,并借鉴乡镇企业的经验,选择了14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运
行效果比较明显,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商业网点和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到1993年末,全市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
业设施已建成开业的有12处, 总面积15.2万平方米,在建项目有28处,总面积121万
平方米, 累计投资28亿元。二是各类市场发展较快。全年共投资2.4亿元,新建市场
41处, 改扩建市场79处,其中对6处集贸市场进行了退路进室改造。年末全市各类市
场达到612处, 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已达10处。各类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市场机制
的调节作用显著增强,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全年城乡集市贸易
成交额达57,4亿元,其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9.3%,比上年提高6.3个百
分点。三是各类商业网点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全市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档次较高、容
量较大、大中小结合的商品流通设施,初步形成了以骨干商业街为轴心,以商业网点
群为依托的流通网络。到1993年底,全市各类商业服务业网点达到12.6万处,比上年
增长5.9%,其中国有5118处、集体1.45万处、个体私营10.6万处。市内五区已建立早
夜市44处,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生活。
商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加快了商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青岛第
一百货商店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项目已经签订合同,并于年底奠基开工。东方贸
易大厦与日本的合资项目也已签订协议。开辟了利用外资兴办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的新
路子。青岛罐头仪食品厂整体出让给港商,为老企业嫁接寻找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
全年财贸系统共签订合资合作合同25个, 总投资1.97亿美元, 其中,合同利用外资
9734万美元。 市区已有3家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了“窗口”。截止1993年底,
全市财贸系统已兴办合资企业78家,有效地推动了商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市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