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7&rec=130&run=13

1993年生产经营概况
1993年,青岛市纺织工业系统生产经营取得了好成绩,重新进入全国纺织的先进
行列,效益增幅列全国纺织工业系统第6位。
全系统共有工业企业98个。按经济类型分:国有40个,集体49个,外商投资6个、
港、澳、台投资3个;按行业分:棉织业61个(其中棉纺织业42个、毛纺织业4个、麻
纺织业2个、针织品业13个),服装制造业8个,制帽业1个,化学纤维业5个,纺织专
用设备制造业15个(其中纺织专用器材制造业4个),其他8个。
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下属6个公司; 针织公司、机械器材公司、服装公司、供
销公司、纺织品批发公司、纺织品联合进口公司。
1993年未,纺织工业企业职工总数93924人,其中棉纺业38396人,单织业8669人,
印染业5599人,棉制品业5382人,棉线带业1186人,毛纺织业3585人,麻纺织业3992
人,针织品业8991人,服装鞋帽业5902人,化学纤维业3476人,纺织专业设备制造业
7467人(其中纺织专用器材业1524人),其他1279人。
199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1997万元,其中棉纺业127346万元,单织业19696万元,
印染业41713万元,棉制品业9033万元,棉线带业3440万元,毛纺织业10051万元,麻
纺织业7215万元,制帽业53万元,化学纤维业27402万元,纺织专业设备制造业70102
万元,其他3263万元。
1993年主要产品产量: 化学纤维13226吨(其中锦纶3559吨、涤纶8706吨、丙纶
961吨)。纱:总计91341吨(纺织工业系统内75275吨)。其中棉纱57915吨、混纺纱
21526吨、纯化纤纱11900吨。布:总计35912万米(纺织工业系统内22562万米),其
中棉布21438万米、棉混交织布10179万米、纯化纤布4295万米;总计帆布1458万米、
帘子布3090吨。 印染布总计16606万米,其中纺织工业系统内9467万米,针织品折纱
线量19736吨, 其中纺织工业系统内11088吨。针织品用化纤长丝量676吨、毛巾1339
万条, 毛巾被217万条、袜子611万双、床褥单108万条、毛毯27.96万条、呢绒201万
米、 服装23867万件(其中纺织工业系统内664万件)、纺织专用金属器材680吨,纺
织机械26009吨。
销售收入330796万元。 其中:棉纺织业148035万元,单织业21855万元,印染业
35098万元, 棉制品业10203万元,棉线带业4087万元,毛纺织业10828万元,麻纺织
业9153万元, 针织业31914万元,服装制造业12541万元,鞋帽业577万元,其他3972
万元。
系统内实现出口收购值10.6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
系统内利税实现11153万元,实现利润5614万元。
工业增加值71909万元,其中棉纺织业41165万元,毛纺织业4549万元,麻纺织业
1528万元,针织品业7048万元,服装鞋帽业5699万元,化学纤维业7526万元,纺织专
用设备制造业3812万元,其他582万元。
“少用棉、上化纤”战略调整成效显著
“七五”期间,青岛市化纤产量只有2000吨、且品种单一,落在全国化纤同行之
未。为尽快适应市场变化,迅速实现青岛纺织结构的更新,1991年以来,市纺织工业
总公司依靠自筹、技贸合作和合资等形式,先后投资1亿元,新上了POY网络丝、微细
旦纺真丝、锦纶细旦丝等生产线,其中纺真丝生产线结束了中国高档起簿化纤产品依
赖进口的历史,达到了国际同类高技术产品水平,使中国化纤水平与国外同行缩短了
20年的差距。在棉纺业连续3年下滑的情况下,青岛市化纤业效益实现了年均递增15%
以上。
1993年, 青岛市化纤业已迈进全国化纤规模经济,其产品规模跃至13000吨,产
业资产增至1亿多元,化纤在青岛纺织品中的比重由28%提高到31%。
企业改革创全市4个第一
近年来,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加快企业配套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
下半年撤销染织工业公司、解散青岛第二毛巾厂、关闭青岛第三毛巾厂,1993年又在
全市工业系统中创出了4个第一:
1、 第一家公有企业实行个人租赁。青岛纺织橡胶器材厂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原
值863万元(净值146万元)的小型集体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截止1992年底累计亏
损36万元、挂亏56.7万元,债务95万元。为使这个企业尽早走出困境,市纺织工业总
公司经过论证, 并报市经委 、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劳动局等部门同意,在不改
变企业性质的条件下,将该企业有偿让渡给谭志清个人租赁经营。
2、 第一家出口大厂改制为多位法人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第七针织厂是纺
织系统出口骨干大厂之一, 该厂的生产设备95%是从日本、德国引进的先进设备,其
产品获1991年国家银奖, 85%以上远销日本、东南亚、独联体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
地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进一步提高产品在
国际市场上竟争实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报请市经委同意,由青岛第七针织厂(股金
4456.5万元) 与青岛市国债服务部(股金100万元)、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信托投资
股份有限公司(股金50万元)‘烟台市珠玑针厂(股金50万元)共同组建“青岛中大
针织服装有限公司”,实行股份所有制。
3、 第一家国有企业实行破产。青岛毛纺织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拥有粗毛纺锭
2400枚, 毛织机92台,剑杆织机5台,及洗毛、和毛、染整等配套设备。建厂30多年
来,该厂共向国家上缴利税4920万元,其产品曾获部优、省优等称号。从1988年起,
由于经营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企业连年亏损。市有关部门曾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
持,均没奏效,1992年9月被迫停产。截止1993年8月,该厂总债务4063万元,而总资
金只有2079万元,资不抵债1984万元,负债率符合法定破产标准。市纺织工业总公司
于1993年8月12日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青岛毛纺织厂破产的申请”,8月13日法院
即正式受理, 12月2日宣告青岛毛纺织厂正式破产;12月29日,原青岛毛纺织厂协议
整体出售签字仪式在青岛市产权交易中心举行,由青岛金狮有限公司出资1700万元购
买原青岛毛纺织厂。
4、 第一家企业实行国有产权出售。青岛海润实业总公司(原青岛花边厂)是全
民小型企业,主要生产花边装饰品和各种松紧带。自1989年以来,因缺乏市场经济的
应变能力, 导致企业效益连年下滑。截止1993年12月,总资债额为884万元,被视为
资不抵债企业。为从政策上救活企业,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步伐,市纺织工业总公司
根据《青岛市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暂行办法》的规定精神,于1993年10月14日向市
经委提出《关于青岛花边厂产权出售试点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市经委10月27日批
复:同意青岛花边厂产权向本企业内部职工出售。
企业嫁接改造
1993年,青岛市纺织工业系统先后实现整体嫁接、成套改造青岛制线厂、青岛针
织二厂、青岛国棉一厂、青岛西装厂等老企业,部分嫁接改造11个企业。截止年底,
全系统完成投资额1.07亿美元(市下达技改投资1亿美元) 竣工项目15个(市要求竣
工项目6个) 。使青岛国棉一厂、二厂、五厂、十厂和青岛染织一厂、针织二厂等企
业扭亏为盈。
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实现
1993年, 除加大化纤比重外,棉纱单产由1992年的38.5公斤提高到39.52公斤;
平均支数(不含气流纺) 由1992年的30.61支提高到32.23支; 布机效率由1992年的
83.52%提高到87.15%;印染布出口合格率由1992年的81.69%提高到83.42%。全年通过
市级鉴定的新品种50个,其中获省纺织厅新产品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获市经委新
产品一等奖1个, 二等奖4个,三等奖9个。在10月份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举办的1993年
精品展中,青岛纺织业获23个“优秀精品”称号,居全省第一位。完成科技成果17项,
其中12项填补国内空白或国内领先地位,其中青岛第二纺织机构厂的自动接络机获国
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截止1993年底,青岛市纺织工业系统共举办三产实体420家,总投资2亿元,从业
1.2万人,其中安置富余人员6372人;在这420家实仁中,商业占54%,饮食业占8.5%,
服务业占12.8%, 交通运输业占4.2%, 仓储业占1.4%,其他占19.1%;全年营业额达
1.3亿元,实现利税748万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42.4%、33%。此外,继续实行“南企
北移” 方针, 利用区位优势, 或迁出厂房, 或出租监街房,或破墙开店,不仅使
93000平方米闲置厂房有了用场,而且运用级差地租增加了收益,搞活了企业。
自营出口创汇1.5亿美元
多年来, 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系统内自营出口创汇企业只“青纺联” 一家;
1992年青岛衬衫厂获得自营出口权后,原青岛东方衬衫厂、新昌衬衫厂并入该厂,共
同组建为“海珊制衣集团公司”。1993年“海珊集团公司”出口高级衬衫上百个品种,
70%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西欧、香港、新加坡等3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808
万美元, 比1992年提高34%,成为山东省44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市纺织工业总公司
在青岛第一针织厂取得自营出口权后,又将青岛第十棉纺厂作为该厂出口内衣专用纱
的供应厂, 使该厂的出口创汇1993年净增300万元以上。1993年,青岛市纺织工业总
公司加快自营出口步伐。青岛印染厂、青岛第二印染厂、青岛毛巾厂、青岛西装厂等
企业均获自营出口权, 实现该公司系统内棉纺、 针织、 印染、服装和复制5大行业
“龙头”骨干行业站在国际市场第一线,带动系统内全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格
局。 1993年,实现出口收购值10.6亿元,自营出口创汇1.5亿美元,分别比1992年增
长14.82%、16.88%,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青纺联”再度成为全市创汇大户
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简称“青纺联” ) 1982年4月1日开始对外营业。
1982年至1986年为“青纺联” 发展阶段; 1987年至1991年为“青纺联”巩固阶段;
1992年起,“青纺联”进入提高阶段,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派出常驻人员在香港、新
加坡、东西欧、美国等地设置固定销售网点,并在荷兰建立了国内同行第一个“欧洲
青纺联”贸易公司,在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芬兰等国家设推销点,使青岛纺织
产品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方、 南北半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与世界200多
客户建立了稳定长远的贸易关系。1993年“青纺联”出口创汇1.28亿美元,占青岛市
出口创汇的12%,比1992年净增1700万美元,再次成为青岛市出口创汇“大户”。
青岛金狮有限公司购买原青岛毛纺织厂
1993年12月29日,被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还债的原青岛毛纺织厂协议整体出
售签字仪式在青岛市产权交易中心举行。副市长王增荣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新
闻界有关人士出席签字仪式。
青岛金狮有限公司是由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所属的青岛帆布厂、青岛纺织印染
科学研究所、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共同出资创建的。根据协议,该公司将在一
年内出资1700万元将原青岛毛纺织厂整体收购,并以全新的机制重塑公有企业的新形
象。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郑立华在签字仪式上表示,重建企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要求,以全新的机制来强化现代化企业制度功能,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
要科学、合理论证,绝不能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项目。
副市长王增荣代表市委、市政府作重要讲话。他指出,青岛毛纺织厂的破产工作
比较圆满,这是青岛市企业改革向深层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市体改委要从青岛毛纺
织厂破产工作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完善破产工作程序及办法,为
全市乃至全国提供有益的借鉴。
签字仪式结束后,市有关经济职能部门对青岛金狮有限公司与原青岛毛纺织厂的
变更、过户手续进行了现场办公。
1993年丝绸业概况
1993年,青岛市丝绸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13145.34万元,丝织品产量453.04万米、
印染丝织品276.96万米,分别比1992年增长23.55%、20.72%;出口丝绸生产量287.66
万米、 丝线62.43吨、和服腰带35852条,出口收购总值4249万元,销售额9445.73万
元。农业蚕茧生产继续呈增长势头,全年生产蚕茧218.1万公斤,实际收购鲜茧184.1
万公斤,分别比1992年增长23.79%、4.67%,平均张产蚕茧达到31.61公斤,比1992年
提高3.13公斤;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670万元,青岛丝织厂印染车间改造进展顺利,
农业蚕茧投资132万元,新增、扩建蚕茧收购站7处。
1993年,丝绸系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重点抓了引进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
发展生产深加工、 高附加值产品的中外合资企业,已达成服装、丝线3个利用外资项
目合同。 青岛华龙服装有限公司一期工程项目投资200万元,年产服装50万件,产品
80%外销, 已于1993年10月试生产;青岛第二丝织厂与韩国世光(株)合资兴建的亚
丝达针织制品有限公司,总投资366万元,年产韩国衬衫14万件,产品75%返销,已签
订设备合同;青岛鸿宇制品有限公司,由青岛丝线厂和韩国宇一工业社兴建,年产真
丝制品24吨,产品100%返销,该项目设备已安装调试,预计1994年3月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