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6&rec=99&run=13

1992年生产经营概况。 全系统工业总产值实现25.7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其
中系统内针复制和化纤两个行业均比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1992年1、2月份,纺
织系统亏损36户,占企业总数的 59%,亏损额 1 800余万元。针对严峻的被动局面,
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本着“鼓励先进、不鞭打快牛,鞭策后进、不保护落后”的原则,
将总公司同纺织工业部和市政府签订的扭亏增盈指标层层分解到企业,并同企业签订
了“扭亏增盈责任书”,调动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抓高档产品、抓销售、抓节约挖潜
的积极性。 国营企业从 3月份扭亏,8月份累计扭亏为盈,11月份全系统累计扭亏为
盈。全系统年末实现总产值257亿元。
年内,市纺织工业系统安排技术改造项目40个,到年底完成19项,总投资额完成
114亿元。 在已结的19项工程中,属于增加生产能力的项目有:青岛化纤厂年产微细
旦丝 1000吨,青岛针织七厂新增出口内衣 600万件,青岛衬衫厂出口衬衫 30万件等;
属于改善产品结构、 提高装备水平的项目有:国棉六厂75”布机200台、针织二厂和
针织四厂的电脑绣花机等。 此外,还新增精梳机10套、宽幅布机360台、自动络筒机
17台等一批“短平快”技措项目,提高产品档次,缩短与兄弟地区差距,提高纱布的
质量与卖价。据不完全统计,市纺织工业系统全年共开发新产品50项,投产率达80%。
深加工产品比重增加,全年印染布产量达到棉布总产量的83%,比上年增加4.2个百分
点;精梳纱产量比上年增加4%、市下达的24项重点产品质量指标计划完成率和质量稳
定提高率达到 95.83%,抽查合格率达92%,都超过市下达的指标。全年市纺织工业系
统销售收入完成21.86亿元,产品资金占用比重比上年减少14%。
年内, 市纺织工业系统共派出考察团组30个,140余人次;接待香港、台湾、澳
大利亚、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境外客人 300多名,共谈成合资合作项目12项,
超过了1988年至 1991年 4年的总和,总投资额 2 128万美元,其中外资 556万美元。
全系统现有合资合作企业21家(详见附表),总投资额达到6 365万美元。
1992年, 市纺织工业系统采取3条措施促进出口创汇:一是各出口骨干厂选派代
表常驻青纺联,参与对外谈判签约;二是总公司选派处长到青纺联任职和挂职,统一
协调出口产品的计划安排和工贸之间的利益分配;三是总公司、青纺联、总公司有关
处室、各出口骨干企业的领导组成青纺联管委会,统一决策出口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由于工贸关系的理顺和对外经营业务的加强;1992年青纺联创出了成立11年来的最好
水平,创汇额达1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成为人均创汇全市第一位、全省外
贸创汇先进单位,全国各纺联创汇首位。青岛针织一厂、青岛海珊制衣集团分别创汇
1 500万美元、600万美元。青岛印染厂、青岛第二印染厂、青岛西装厂、青岛毛巾厂
也分别获得了自营出口权。 市纺织工业系统全年出口交货值完成12.96亿元,比上年
增长17.5%; 自营出口创汇完成1.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69%。出口产品交货值和
自营出口创汇均创青岛纺织工业系统历史最好水平。
1992年,市纺织工业系统主要产品产量超过系统外增幅,经济效益增幅居全省同
行业第一位、全市主要工业系统第二位。全系统按主要产品产量统计,10大类产品比
上年增长的有: 化纤、棉纱、印染布、针棉织品折纱、毛线和毛毯等6类。棉纱产量
全行业完成 9.9万吨, 比上年增长 2.88%, 其中系统内完成6.85万吨,比上年增长
5.44%, 是十几年来第一次系统内增幅超过了系统外。按经济效益统计,青岛纺织工
业度过了3年的低谷徘徊, 出现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与全省同行业比较,实现
利润在前列的有国棉六厂、 针织一厂、衬衫厂;同全市比较,实现利润1 000万元以
上、 利税1 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国棉六厂、化纤厂,利税总额 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有国棉八厂、国棉五厂、国棉九厂、国棉一厂、国棉三厂、针织一厂、针织七厂、第
二毛纺织厂, 利税总额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国棉四厂、衬衫厂、第三服装厂、西装
厂、毛巾厂等,还有一批企业产品适销对路,生产经营处于良好状态。
1992年, 青岛纺织工业全行业扭亏为盈, 实现利税 9 472万元, 比上年增加4
024万元, 增长73.86%,其中利润实现2 750万元,比上年增加3 359万元(上年亏损
609万元) 。十几年来,青岛纺织工业第一次出现了经济效益增幅居全省同行业第一
位,居全市主要工业系统第二位。
“青纺联”创汇居全国同行之首。1992年,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出口创汇
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创下公司成立 11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居全国 8个纺织品联合进
出口公司创汇首位,被授予“山东省外贸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青纺联”是中国纺织工业第一个以工业为主体的工贸结合实体——外贸改革的
试点单位。多年来“青纺联”各成员厂家在对外洽谈中无席位,“青纺联”与成员厂
家实际只存在单纯的收购关系,工厂生产出口产品多年,却对国际市场的行情一无所
知,造成一些厂家舍近求远,另谋出口伙伴的离心局面。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青纺
联”常因工贸结合力明显不足失去良好的机遇和应有的竞争优势,导致出口创汇多年
徘徊不前。1992年,“青纺联”首先对原有的工贸体制实行改革,使联合体的深层次
结合有了新的突破:
1、改变经营主体。让各主要出口厂家派代表进驻公司,占据对外洽谈的“首席”
位置,直接掌握国际市场品种、价格和盈亏等商业行情,将企业推向国际竞争前沿,
使其掌握参与竞争的主动权。工贸深层次结合的大步到位,促使一些另辟出口途径的
厂家重返联合体。工贸双方形成“同舟共济”的经贸实体。青岛毛巾厂、青岛印染厂、
青岛第二印染厂、青岛第一棉纺织厂、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等骨干厂家已成为联合体的
决策主体。
2、 为使企业迅速转换经营机制,帮助出口厂家与国际市场接轨。先后帮助青岛
西装厂、第三染织厂、第三针织厂、毛巾厂等创办合资企业。在以色列、叙利亚、波
兰及非洲等地的建厂勘察工作正在进行中。
3、 为确保联合体在国际竞争中整体实力的有效发挥,在出口利益分配上,向厂
方亮底价,并以高于全国市场10%至15%的价格与企业结算,将大部分留利返还企业进
行新的投入。 1992年共给企业让利2 730万元。使各出口厂家在市场不景气的困境中
成为出口创汇的第一受益者。
1992年,“青纺联”围绕出口创汇和经济效益,推出了市场多元化的战略规划,
确定在5年内, 每年创汇增长1 000至2 000万美元的目标。为此,“青纺联”推出了
一系列新举措:
1、 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为加大出口创汇能力,充分
向市场要效益,实现“减少转手,直接进入市场”的策略,在原香港源兴达公司的长
驻推销点的基础上,以独资、合资和合作等形式,先后向新加坡、荷兰、美国等国家
派出长驻人员, 设立了固定的销售网点; 在欧洲共同体建起了全国纺织系统第一家
“欧洲青纺联” 贸易公司,并与芬兰合作成立了 FINTEX公司;在韩国、澳大利亚的
长驻机构正在筹建。预计1993年上半年可望形成全球性的销售网络。另外,还增派了
出国推销小组,力求广开销售渠道,减少贸易的中间环节,实现价格与市场“一步到
位”。
2、 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步趋向国际化。全年出口产品深加工比重达43.34%,深加
工产品创汇额比上年增加1 008万美元, 其中服装多创汇140万美元, 棉织品多创汇
515万美元,花色布多创汇122万美元。
1992年“青纺联”在完善经济责任制和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划小核算单
位,拉开职工分配差距,展开新一轮的出口创汇经济承包,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
抓好信息工作,为全面超额实现创汇和效益指标奠定了基础。
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创汇:全年完成10 329万美元,超出承包额27.54%,比上年增长27.74%。其中:
纯棉纱创汇888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61.16%; 化纤纱创汇 239万元, 比上年增长
58.27%; 纯棉坯布创汇 2 3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T/C坯布创汇2 253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6.17%; 各种花色布创汇1 325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0.14%; 服装创汇
196.5万美元, 是上年同期的3.5倍; 各类针织品创汇2 108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
38.18%, 其中补偿贸易 639万美元;各类棉织品创汇842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 2.5
倍。
收汇:实现10 027万美元;
净收汇:实现8 006万美元;
上缴外汇:完成3 781万美元;
外贸收购:出口收购值6.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出口成交:成交17 6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97%;
换汇成本:全年平均6.08元;
利润:实现1 398万元,超额完成400 万元的目标。
纺织专业管理取得好成绩。1992年,青岛纺织工业系统在专业管理方面取得了好
成绩。
设备管理:主要组织贯彻落实“条例”和部颁“制度”,把设备维修的质量检查
做为主要的工作抓好,全面贯彻落实了纺织部颁发并经修订补充后的各机大小修理和
完好技术条件,做到全市棉纺织行业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条件、统一管理方法。调查
了全系统的设备状况,并对进口设备加强了维护和保养。在高温高湿季节之前,市纺
织工业总公司组织有关企业对空调措施和专用设备改造及制冷和变频调速进行了检查
与交流。
全面质量管理:全年共组织进行了两次QC成果发表,青岛绒布厂、化纤厂、国棉
四厂、 国棉五厂和装饰布总厂获市优秀 QC 小组称号;有 3人获市先进工作者、2人
获质量标兵称号。 获山东省纺织厅优秀QC 小组一等奖的有针织七厂,获二等奖的有
国棉九厂、 针织三厂,获三等奖的有第四染织厂、国棉五厂和毛巾厂;有2人获山东
省纺织厅先进工作者、2人获质量标兵称号。
标准化管理:清理整顿了企业产品标准,对各企业产品执行标准进行了登记建卡,
对青岛印染厂、第二印染厂、纺织器材厂等单位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进行了咨询验收。
运转操作管理: 在抓好正常的运转操作管理条例贯彻执行的同时,于2月份组织
了梳、并、粗3个工序获省大奖赛的前10名选手进行汇报表演。为减少纱疵,5月份组
织举办了棉纺织厂织布工序推广仇锁贵掌握织机性能工作法学习班,并在各厂进行了
推广。5至9月举办了纺织系统青工技术大赛,从清花到棉布等值车工、织布保全工、
检修工、 针织台机值车工、钳工、试验和图案设计等共15个工种、35个单位、2万名
职工参加了大赛。遴选309名选手参加市级大赛,137名选手经考核获优秀操作能手称
号和高级技工证书, 70名选手获各工种前6名;青岛国棉六厂。八厂分获团体总分前
二名;有29名选手被选人青岛市代表队参加省第三届职工技术大赛,青岛国棉六厂的
张萍、杨瑞萍、邵秀珍分获织布值车第一名、第五名和第八名,青岛国棉一厂的冷旭
辉获织布检修第一名,青岛国棉三厂的任世江获织布保全第四名,青岛第二毛纺织厂
的陈丽芳获精毛纺织布值车第三名。
青岛纺织工业系统第三产业蓬勃发展。1992年,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撤销了二
级行政“婆婆”染织公司,对扭亏无望的青岛第二毛巾厂实行破产,对青岛毛纺织厂
和青岛第三毛巾厂实行停产,还积极引导企业兴办第三产业。年内,全系统申请注册
并批准成立的各种公司、 经营部等达113家。仅总公司就兴办了房地产开发公司、科
技公司和经纬大酒店,总公司各部门也兴办服务性公司、经营性和咨询性公司达10个。
青岛国棉六厂、第二印染厂、国棉三厂的“双飞龙”、“联益”、“宝船”等实业性
公司已取得好的经济效益。1992年底,总公司配合工商部门对15个服务性公司进行了
考察,结果个个盈利。
青岛纺织工业系统的所属企业占据了青岛市区不少黄金地带,有发展第三产业的
良好条件。总公司考虑“八五”规划时,即提出了“南厂北移”的方针,腾出黄金地
段,发展第三产业。青岛花边厂地处市南区中心地带,该厂将主业花边生产迁到沧口
区租用青岛第三纺机厂房生产,腾出原有厂房发展多种经营,走出一条“主业精,三
产兴”的新路子。地处商业闹市的青岛时装厂,也腾出厂房发展多种经营。青岛第三
针织厂将新建办公大楼的大部分房间腾出, 租给青岛证券公司等单位, 年租金收入
100多万元。
青岛服装行业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为了实施名牌战略,形成规模经济,拓展国
内外销售渠道,发挥青岛服装行业的整体优势,以青岛衬衫厂为核心,联合青岛衬衫
研究所、青岛东方衬衫厂、青岛新昌衬衫厂、青岛金鹤制衣有限公司。青岛华星制衣
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于 1992年 6月 18日成立“青岛海珊制衣集团公司”。该集团
公司共拥有职工2 625人, 占地面积4.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包括新建工程)3.56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 5 240万元,流动资金1347.5万元。该集团公司拥有独立的
科研机构,拥有自营出口权,拥有全国衬衫名牌产品,是山东省首家以生产经营衬衫
为主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集体服装联合经济实体。
该集团公司成立以来,面向国际市场,兼顾国内市场,充分发挥群体优势,迅速
调整了产品结构,完善了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了新技术、新设备。新原料、新工
艺的应用,重点保证和加快了名优畅销产品的生产,提高了微利平销产品的质量,停
止了亏本滞销产品的生产,形成了外向型多品种系列新产品;充分利用中外合资企业、
外商合作项目,通过经济技术的合作,形成了经济、技术、信息网络,进一步拓宽了
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使产品迅速打人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
国家和地区, 年出口占销售总量的70%以上,形成了青岛外向型服装产品出口骨干企
业集团。1992年,仅青岛衬衫厂就完成工业总产值4 000余万元,出日创汇800余万美
元, 其中自营出口创汇602万美元,比1991年(创汇382万美元)提高57.6%,创利润
386万元。原先亏损的青岛新昌衬衫厂也走出困境,得以发展。
青岛海珊集团公司的成立,带动了一些企业走向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是青
岛服装行业大踏步走向世界的一次突破,并以此带动青岛纺织行业上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