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6&rec=198&run=13

1992年人事工作概况
1.干部调配。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重点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对人才的需求,以
及人员结构比例调配干部,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全年全市共弓;进各类人才1270
人,军官配偶随军征调67人,市内干部调整1037人;根据山东省人事局鲁人字(1991)
18号文件和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会议确定的原则,从县以上党政群机关优秀工人中吸收
录用干部610名;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鲁人字(1992) 40号文件精神,
从部分等级企业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厂长(经理)、书记中吸收录用干部 119名;根据
山东省计委、 省人事局、省教委鲁人教宇(1991) 293号文件精神,为790名民办教
师办理了转公办教师的吸收录用手续; 根据上级有关规定,为550名科技人员家属和
选聘、 吸收录用干部办理了“农转非”,为800名中小学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
员家属办理了“农转非”。
2.工资福利。根据国务院国发(1991)74号文件精神,完成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工龄津贴标准的工作,全市调整16万余人;为妥善处理企业中长期病休干部
和机关事业单位中长期病休工作人员的病退问题,以市政府名义批转下发了干部医务
劳动鉴定工作的意见, 对811名申请病退的人员进行了医务劳动鉴定,对其中丧失劳
动能力的806人办理了鉴定手续; 为逐步解决工资改革以来,机关事业单位中工人升
级面较小、收入相对偏低的矛盾,研究制定了技术工人实行考工晋级的办法,并选择
部分单位进行了试点。
3.军官转业安置和培训。克服了机构改革和精减人员等方面的困难,从稳定大局
出发, 较好地完成了437名转业军官的接收安置任务,其中团职以上转业军官占接收
总数的33.6%,是近几年来所占比例最大的一次。安置中做倒了提前摸底、宣传教育、
突出重点、跟踪检查,基本落实了团职转业军官的定职定位和技术转业军官的对口安
排。在安置去向上,采取了鼓励、倾斜政策,使 61%的转业军官安排到了企业和基层
第一线。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已全面展开,并进展顺利,参训率达96%。
4.市级机关岗位责任制。着重研究了改进和完善的办法,重点在机关管理中引人
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加大了考核力度;对工作目标的制定和审定,提出了
与历史最高水平比、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与计划单列市最好水平比的要求;提出了
对工作人员考核实施分四个档次的要求和对单位考评如何划定先进、较好、一般的标
准条件,并在23个单位进行了试点。这些做法既为推进岗位责任制增加了活力,又激
发了单位和个人的竞争意识。
5.退休干部管理与服务。围绕服务于经济建设、发挥老干部作用和拓宽管理服务
渠道等方面,积极开展了退休干部管理工作。制定下发了《发挥退休干部作用,为加
快青岛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见》 ,为实现老有所为提供了政策导向,并于6月中旬举办
了首次全市招聘退(离)休专业技术人才洽谈会,为退(离)体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
用牵线搭桥, 达成人才聘用意向240人;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区别不同情况
分别于3月、7月、12月为全市15万人次退(离)休人员调整增加了退(离)休费;成
立了“青岛市退休干部协会”,为退休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创造了条件;建成并
开放了“青岛市退休干部活动中心”。
机构改革已有实质性进展
青岛市是全国机构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反复调查论证和修改的基础上,青岛市
市级机关机构改革方案已形成基本框架,并按中共十四大精神和市委决定,较大幅度
地调整修订了改革方案。按照不等不靠,只要符合机构改革方向、原则和要求,成熟
一个搞一个的思路, 对市教育局、农业局等7个市级机关部门的机构进行了改革,调
整后的市教委、农委已基本完成了“三定”方案,正进入实施阶段。根据全市改革开
放的需要,对新成立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的管理体制和机构,按照新模式进行组建和
设立。区县机构改革,确定了平度市、四方区为县级机构改革试点,改革方案已经形
成,待市委审批后即可实施。其它市区的机构改革也在抓紧准备,胶州市、市北区拟
定了初步方案,黄岛区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合一方案的制定工作进展顺利,部
分机构已经着手撤并,较大幅度地压缩了行政编制,减少了财政支出。所有这些,均
为下步全面进行市、区机构改革创造了条件。乡镇机构改革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
实质性进展,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思路和先试点后推开的步骤积极稳步推进,
预计1993年3月底全市的乡镇机构改革将全部完成。
机关人事制度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
参照公务员条例(草案)的原则要求,1992年青岛市进一步加大了机关人事制度
改革的力度,形成了“进、管、出”相互配套的管理机制。主要有三个突破:一是进
口渠道有突破。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高科技工业园招聘70名
机关工作人员。这次招聘首次在机关打破了干部和工人的界限,打破了所有制界限,
也首次在市级机关试行了聘用合同制。四方区在区直机关推行了新提领导职务和所有
内部科室负责人聘任制,市南区在区工商局推行了中层干部聘任制和一般人员聘用制,
市北区对所属10个街道办事处实行了干部聘任制,胶南市在广播电视局推行了机关干
部聘任制试点,中层干部实行竞争聘任,其它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这
些改革,均为把好干部进口渠道探索了路子。二是在管理环节上有突破。坚持和深化
机关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在机关管理中引人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加大考
核力度; 进一步完善了企业评议机关制度, 形成了综合、讲评、通报、整改、反馈
“一条龙”的监控措施;制定了全市机关工作人员新的考核办法,使优胜劣汰的管理
机制得以扩展。三是在机关出口渠道上有较大突破。税务、工商系统的辞退试点取得
了实质性进展,已辞退14名工作人员,标志着机关的出口已经打开,能进能出的机制
正在形成,“铁饭碗”、“铁交椅”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此外,即墨市配合机关辞
退制度,在全市机关推行了干部回避制度。
税务工商系统辞退试点运转良好
1992年,在广泛酝酿和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青岛市税务局、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
局相继出台了《青岛市税务系统辞退工作人员试行办法》、《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系
统辞退工作人员试行办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辞退范围、条件、对象、待遇、出路等。
辞退的对象有三类:一是违纪的(如违犯政治纪律、错误严重的,利用职权索贿受贿
的,或索贿受贿数额不大但屡教不改的);二是工作平庸,素质低下,不胜任本职工
作的(如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三是其它原因不适宜在税务、工商部门工作的。
被辞退人员在接到《辞退通知书》之日起,个人可以联系接收单位,或自谋职业,也
可以到各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职业介绍部门登记待业。一年内找到接收单位的,工
龄连续计算;超过一年找到接收单位的,其辞退前工作时间和再次参加工作后的时间
合并计算工龄,但原系统对被辞退人员不得再次接收。待遇方面,自《辞退通知书》
下达的下月起,对被辞退人员发给生活费的标准是:辞退后门个月内发给标准工资和
物价性补贴, 第13个月起发给标准工资的40%(不足50元者按50元发给)和物价性补
贴,三年之后,停发生活费和物价性补贴,公职关系自然解除。因政治业务素质低被
辞退的,发给生活费和保留公职关系最长期限为五年。被确定的辞退人员可以自愿辞
去公职,但须在接到《辞退通知书》一月内办完辞职手续,并一次性发给辞职生活补
助费。男性满55周岁,女性满50周岁,或符合病退条件的,可在接到通知一月内提出
申请办理退休。拒受《辞退通知书》者,超过三个月,按自动离职处理。无理取闹者,
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辞退办法经市委、市政府批转后,于6月正式组织实施。经过
深入动员、广泛宣传、对照检查、摸底排队、调查取证、确定名单、组织处理等形式,
两系统共辞退工作人员14名,并于11月份召开辞退工作总结大会。至此,辞退试点顺
利结束,达到了预期目的,为下步全市机关辞退制度的全面推开探索了路子、积累了
经验。此举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强烈反响。
围绕经济建设进一步搞活人才工作
1992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1270人。同时,本着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充实基
层的原则,调整市内人才1037人,基本满足了高科技园、开发区和一批重点建设工程
项目以及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之
后,围绕“一园二区三线”全方位整体开发新格局,会同组织部门及时提出了“212”
工程计划(即在“八五”期间从外地引进2000人,从国外引进1000人,送往国外培训
2000人),并调整了人才工作布局,立足于人才的开放搞活,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突
破性办法,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软环境。先后出台了引进入才智力的政策规定、重
奖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辞职意见等政策性规定,为人才开放搞活和
合理流动提供了政策保证。 在省统一组织下,由市领导带队组团进京召开5;进入才
智力新闻发布会,面向国内外招聘人才,之后在北京、上海、厦门设立了人才引进接
待站,此举在国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拉开了青岛市人才全方位开放搞活的序幕,
出现了各类人才竞相应聘、络绎不绝、空前踊跃的局面。随后又利用第二届青岛国际
啤酒节的有利时机,及时开办了青岛市规模最大的人才智力市场。全市12个市、区和
市直企业、 市计划单列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共365个单位设摊摆擂,诚招海内
外人才。仅上述两次招聘,就接待咨询9500余人、登记填表4700余人,要求来青工作
并初步达成人才调动或聘用意向的有3900余人, 其中高中级职称的占50%以上;引进
技术项目121个。年内还先后8次召开人才和智力推荐会,为高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
区等重点保证项目以及乡镇、区街、三资企业推荐2000余人;初步拟定了解决三资企
业调人难的政策办法;为满足韩国投资企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组团到东北地区招聘
朝语人才59人;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通过考查、论证、制定方案、选址筹备
等工作,青岛市规范化的人才市场正在积极开办,回国留学生服务中心亦在抓紧创办,
相关的优惠政策正在拟定,人才技术开发中心经过探索和紧张筹备已形成框架。
职称改革迈出了向经常化过渡的步子
1992年是职称改革转人经常化的第,年,职称改革工作由科技管理部门划入人事
管理部门。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及时召开了全市职
称改革工作会议,调整充实了各级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专
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的意见》、《青岛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条例》、《关
于企事业单位正规全日制院校毕业生确定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意见》 等8个政策性文
件,对职称改革转人经常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在严格标准、严格条件的基础上,通过
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全市企事业单位的16万多个高中初级岗位进行了设置;组织
了2.4万余人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 对9800余人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进行
了外语考试,并及时成立了25个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对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
格进行了推荐和评审。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了外经外贸和外向型经济知识的培训。制定出台了《青岛市对外开放人
才培训工作意见》 ,开办了英、俄、朝语培训班,培训外语人才235人;本着立足国
内、 拓展国外、内外结合的原则,组织了3批90人到国外进行外向型经济培训;为提
高三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素质和涉外工作能力,先后举办了两期共80余人参加的中
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为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筹办了经济和外经外贸副处以
上干部外语强化培训班。二是加强了机关干部岗位培训,为确保培训质量,适时地开
展国家行政机关岗位培训,印发了《关于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的意
见》,逐步把全市机关岗位培训纳人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加强人事干部队伍自身
素质,全面展开了全市人事系统岗位培训,已完成《行政管理学》、《法学基础与行
政法》等课程的集中面授及考试;组织了1200名工商系统的职工岗位培训;对1990级
40个专业证书毕业班3000余人的资格进行审查清理,保证了专业证书的质量;为配合
当前工作,了解全市经济发展的情况,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举办了一期市直单位
人事(干部)处长学习班。三是大力加强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划归人事部门管理之后,
在调整力量、充实人员、理顺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青岛市1993年至1995年专
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纲要》 等4个政策性文件,健全了继续教育工作领导组织,
成立了全市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初步形成了教学管理网络,随后积极筹备开办了继续
工程教育电视英语讲座, 已有1万余人参加了学习,从而为开发培训外向型经济和高
层次人才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