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6&rec=134&run=13

天柱山摩崖刻石(国家级文保单位)
天柱山,古称高宝山,海拔近300米,位于平度市北25公里处葡萄之乡大泽山脉。
此山似东天一柱,峻峭突兀,风光绚丽。散落其间之东汉、北魏、北齐及金元等朝代
的刻石灿若群星,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群刻之中则以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郑
文公碑》为最之。
《郑文公碑》俗称天柱山摩崖刻石,刻于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碑高3.2
米,宽1.5米。阴文20行,每行40—50字不等,全文共计881字。其内容主要记载郑道
昭之父,持节将军兖州刺史南阳公郑羲之生平事迹和著述,为郑家歌功颂德。碑文结
字宽正,笔力雄健,笔划工整精细,端正而不滞板,字体厚重古朴,富有汉魏之风。
生动体现了北魏年间中国书法由隶到楷的变化。乃考据中国书法源流不可多得之珍贵
文物。清代中期,提倡北魏书法,书风为之一变。清包世臣曾赞其“北魏体多旁出,
独此碑字真正。有海鸥云鹤之致,其篆刻、分韵,草情毕具也。”叶昌炽则赞之“唐
初欧、虞、褚、薛之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此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
称郑“书中之圣也”。1984年大画家刘海粟曾登天柱山题词,赞为“魏碑国宝,绝壁
生辉”。
郑道昭诸刻,不仅国内崇尚,国外书法界亦赞叹不已。仅日本每年就有数十批代
表团前来观赏。日本著名书道家种谷扇舟先生连续十数次前来观摩,尚深嫌不足。日
本书道会女代表团长北地美子(70余岁)称:50年前即看到郑文公碑拓片,梦寐以求
能亲眼得见,今日梦想终成现实。当她一眼看到郑文公碑时,竟抢前抱住碑石,眼含
热泪,抚摸着碑身喃喃自语;“这次可真摸到你,尽管你的身体是凉的,可我感到你
是热乎乎的”。
天柱山摩崖刻石,以书法、石刻艺术闻名遐迩,是中国书法由隶到楷大变改体现
之瑰宝。还是近年来吸引国内外游客之旅游胜地。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
投资70余万元,对碑身进行化学保护处理,并拆除旧亭,新建仿汉碑亭和登山阶梯。
碑亭细部饰以北魏时期较为典型的卷草纹线,外饰则全部采用红色花岗岩剁斧、雕刻、
镂刻而成。其造型古朴典雅,面貌一新。远望石路婉蜒曲折,直至碑亭,似一条飞动
的银龙,沐浴在赫色山光映照之中。
田横五百义士墓(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即墨东部黄海中田横岛(今即墨市田横镇)西部的高坡上,海拔54.5米,为
西汉时代遗存。该墓由石块与沙土筑成,高约2.5米,直径近20米,雄伟庄重。
秦末,田横从兄田儋起兵反秦,楚汉战争中,齐王田广被韩信虏而杀之。田横亦
自立为齐王,孤军奋战,一度收复了泰山以东失地,后为汉军所败。田横率其五百徒
属逃之海岛(即今田横岛)。刘邦称帝后,视田横为后患,遣特使召见田横。田横自
度国家危亡,利民至上,遂应召前往。行至河南僵师自杀。岛上五百义土惊悉噩耗,
肝胆俱裂。于其衣冠冢前集体挥刀殉节。后人感其忠烈,收五百义士遗骨,合葬于岛
顶,并立庙祀之。后田横店被海盗所毁,“齐王田横暨五百义土之位”的石碑至今尚
存。田横及五百义士的高节,古今赞颂不绝。现代著名书画家徐悲鸿创作的“田横五
百士”大型油画,生动地再现了田横五百义士威武不屈宁死不降的英雄气概。
1982年, 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山东省
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里河遗址(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胶州市城南北三里河村西侧, 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的地层堆积分为上、
下两层。 上层为龙山文化类型遗存,下层为大汉口文化类型遗存。距今约4 000年左
右。 经 1974年、1975年的两次发掘,其出土文物达 2 000余件。仅属龙山文化独有
的薄胎黑陶(又称蛋壳陶),在三里河出上之多、工艺之精,均为罕见。出土文物中
1件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39克,口盘部分仅厚0.3毫米,至今保存完好,光亮如
镜,堪称绝世佳作。
另外,还发现龙山文化类型墓葬近百座,大汶口文化类型墓葬60余座以及房屋遗
迹、窑穴等。从而证实了考古界早年提出的认为典型龙山文化起源于东方的一支古老
文化论点,使典型龙山文化的研究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个别出上随葬器物上还发现涂有珠红的现象,估计有某种宗教意识之意义。特
别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现了一些海鱼的骨骼和成堆的鱼鳞等物,经海上鱼类学家鉴定,
确认属于4种海鱼骨骼(鲸鱼、 梭鱼、黑加吉、鳓鱼)。由此可见,胶州湾畔的三里
河一带早在4 000多年前已是渔港了。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山东省人民
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琅琊台(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胶南市夏河城东南5公里处海滨, 景观雄伟壮丽,号称“千古名胜”。始建
于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4对年,越王勾践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盟
诸侯, 号令群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曾南登琅琊,并迁民万户修筑琅
琊台, 立石刻,颂秦德。此后,秦始皇又曾2次登游,并两遣方士徐福携童男童女数
千人由此启航东渡日本。琅琊台自此声著史籍。现秦始皇刻石已毁,秦二世刻石尚存
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系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之一。
明万历26年,琅琊台曾获重修。今台基残存,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上层
6-7公分。秦砖汉瓦随处可见。胶南文物部门曾在此发掘出土完整的“干秋万岁”秦
代瓦当。1982年在台顶发现残石刀,系原始生产工具;在台下还出上了石器、陶器、
古币等遗物300余件。 据此考证,琅琊台周围可能有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址。新石
器时代及商周时期,就有人居住和攀登过琅琊山。台前还发现有陶质双管地下管道,
直通台顶。经鉴定为战国时期陶管,乃筑台时敷设的下水道。该物为研究中国古建筑
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
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投资增建了琅琊亭阁,维修了山路,成为旅游
热点。胶南市还拟投巨资综合开发琅琊台旅游资源。
德国总督府旧址(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部观海山南坡(沂水路问号)。始建于1903年,1906年竣工。
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 耗资85万马克。 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
(俗称“提督府”)。
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
面,四面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外突出之风格特点。屋顶用红筒瓦覆盖,坡度较大,
围以铁栏杆, 即美观又做避雷之用。楼前空间极为广大,向左、右放射出6条道路。
两旁布置一些德国高级官员住宅和法院、看守所等压迫中国人民的机关。前方广西路、
太平路一线设置了洋行、旅馆、饭店等大型建筑,初步形成为德国殖民统治者在青岛
的政治中心。总督府依山面海,巍峨壮观,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特别是青岛市区建
筑方位多不规则,象总督府近似正南正北的建筑极为少见。
1914年, 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 总督府即被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盘踞;
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总督府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办公地,1925年改为胶澳
商埠局办公地;1929年4月总督府成为接收青岛专员公署,同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
府所在地。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伪青岛最高统治机关,
先后称“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接
收青岛,再次将总督府作为青岛市政府办公楼。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总督府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
1984年, 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山东省
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总督楼旧址(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今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原
为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德国总督官邸。始建于1903年,1908年竣工,建筑面积4 000
余平方米。楼高30余米,全部建筑费用100万马克。
总督楼是一座石、钢、砖、木混合体的四层楼,其建筑风格独特,气派豪华。房
间内部装演、陈设异常华丽,地板拼为人字形,护墙板雕刻精细,壁灯,吊灯五颜六
色、造型各异,室内壁炉上镶嵌有各种玉石,闪闪发光。卧室的内墙面皆用绫子装裱,
室内陈设德国钢琴、沙发、茶几、书橱等物,至今保存完好。其附属建筑,如室内喷
水养鱼池、花房及饲养鸽子和猴子的地方也均独具风格。楼周围建有5-6处地堡,其
中还有通讯地堡。楼北约100米处修有一处马厩(现已拆除)。为修建该楼和总督府,
在青岛开辟了几处采石场,用轻便铁路运石料至工地,并在大鲍岛北部(现中山路北
端)修建了窑场(大窑沟由此得名),烧制砖瓦供建楼使用。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总督楼成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官琊。1922年
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总督楼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官邸。1925年,胶东护军使毕庶澄
住进总督楼, 1927年3月毕被张宗昌枪毙。此后,总督楼改为招待客人之用。1934年
总督楼正式改为“迎宾馆”。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曾改为“国际俱乐部。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作“迎宾馆”。1949年青岛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等和
部分外国贵宾曾先后在此下榻。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
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督教堂(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的小山丘上,原为德国人聚会作礼拜之用,故称
“德国礼拜堂” 。 因教堂顶部有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该教堂1908年始建,
1910年竣工。为德国古堡式建筑,砖石结构。外观雄壮宏伟,内部宽敞明亮。
基督教堂届德国基督教信义会(亦称路德会)柏林教会在青岛之教产。1914年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 柏林教会经济枯竭,无力东顾,于1925年以4万美元的代价转卖给
美国信义协会,使之成为在青所有外国人作礼拜用的“国际礼拜堂”。青岛解放后,
基督教爱国人士于1950年发起中国基督教“三自”(自治、自信、自传)革新运动的
倡议,在此设立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
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主教堂(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之西,浙江路北端高岗之上,1932年始建,1934年建成。
占地约2470余平方米,建筑主体长80米,原名“圣弥爱尔教堂”。是青岛市最大的天
主教堂,也是中国唯一祝圣教堂。
天主教堂结构以钢筋混凝上与花岗石结合而成。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形。其外
部主要用黄色花岗岩砌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
56米, 顶尖各竖 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的上部悬大钟4个,走廊皆衬以彩色玻璃
窗,光线充足。屋顶用黄白两色粉刷,在纹线角贴金装饰。堂内大厅可容千余人。教
堂后方设有两个大祭台,左右下方对称两个小祭台,配之以上方穹顶的圣像壁画,堪
称格局独特,庄严美观。“文革”期间,局部建筑曾遭损害,1980年市政府投资修复。
1982年4月复活节之际重新开放。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
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八大关建筑群(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东部,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濒大海,风景秀丽,气候
宜人。太平角、汇泉角拱卫左右,湛山、太平山环列于北。此地街道以中国古代著名
关隘命名,故称“八大关”,实为十大关(即山海关路、正阳关路、嘉峪关路、武胜
关路、临淮关路、紫荆关路、宁武关路、居庸关路、函谷关路韶关路)。这里的别墅
式楼房因形就式,设计精巧,兼有欧、亚、美数十个国家之建筑风格,有“世界建筑
博览会”之称。现为国内外闻名的风景疗养区。
1992年 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八大关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墓(省级文保单位)
原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李村镇附近的枣儿山(亦称象耳山),“文革”中遭严重破
坏,1985年迁于浮山之阳,大麦岛村北山,背山西海,肃穆壮观。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1887年至1898年曾7次上书,要求变法图
强, “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回国。1923年来青购得福山支路5号
(原福山支路6号)寓居,1927年2月28日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去世后,原拟迁葬故里,暂盾崂山象耳山,1943年始正式安葬。1929年曾
由新昌吕振文撰书墓志铭。198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并征得康公家属同意,在青
岛前海浮山之阳,重建康有为墓,并由康公门生刘海粟撰书“南海康公墓志铭”。
1985年该墓建成, 占地1.5亩, 花岗石围墙, 墓分三层,新墓志铭碑立于墓抓
1985年10月27日,在新墓地隆重举行了康有为迁葬和墓碑揭墓仪式,全国政协、省、
市有关领导及康有为亲属100余人参加,康之亲属亲手将其遗骨安放于新墓穴内。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康有为墓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6月山东
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青岛灯塔(市级文保单位)
小青岛, 原名青岛,亦称琴岛。位于胶州湾人海口的青岛湾内,距岸720米。面
积0.012平方公里,海拔17米。和栈桥一样,同为青岛的重要标志。德国侵占青岛后,
于1900年在岛上建立一座灯塔,为来往船只进出胶州湾导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
在小青岛东面修了初具规模的防波堤与陆地相连接,于岛北面筑起了一道防波堤。青
岛解放后,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增高了塔身(高15.5米)。塔身白色,呈八角形,
是国内外船只进出胶州湾之重要航标。
近年来,政府投资重建小青岛为旅游热点,建造了以琴岛和大海为主题的雕塑,
来往游人络绎不绝。
1992年1月 1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栈桥回澜阁(市级文保单位)
前海栈桥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
连。被视为青岛的重要标志。
1892年, 清政府青岛驻军在此搭起了一座铁木结构、以木铺面的栈桥,长约200
米,专供装卸军用物资之用。德国侵占青岛后,对栈桥加以改建,桥身延长至350米,
并在桥上铺设了轻便铁轨,专事运输由德国运来的军需物资、大港码头建成后,栈桥
遂向市民开放。1931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为适应旅游需要,投资25.8万元,由德商
信利洋行承包重建, 桥身延长至400米,全部改用水泥铺面,并没有排水设备,桥南
端增建半园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名“回
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亭柱。阁内为二层圆球形厅堂,中央
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回旋登上二楼。全部工程于1933年4月竣工。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组织施工力量对栈桥进行了全面整修。桥南段采用16榀
排架取代了原桥的34排桩。 桥北端东侧新建了一座螺旋眺望台,原桥人口处的6根档
车石柱,被彩色花岗岩宽石取代。
1992年1月1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湛山寺(市级文保单位)
位于青岛市太平山东麓,三面依山,南眺大泳1931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交通部长
叶恭绰和佛学家周叔迦等在青避暑,见道教盛行而佛寺罕见,商讨决定在青岛建一座
寺庙。1932年,炎虚法师自西安护送经版至上海,叶恭绰在上海邀请炎虚法师至青岛
主持建庙事宜。先期领地73亩,两年后不足用,又领地76亩,继尔又拨药师塔周围,
芝泉路以西小山悉归湛山寺。炎虚法师聘请卢树森、赵深两位工程师设计寺庙建筑蓝
图、按建筑规划,分期施工。全部工程分五期完成,资金全由社会名流出面捐赠,共
计10年时间全部完成。
湛山寺坐北朝南,是一座五进院落,其中第三进是主殿大雄宝殿,第五进为藏经
楼。湛山寺为十方选贤丛林制,属天台宗,以讲学、念佛为主,方丈和尚为全寺主持,
下设监院(总务)、知客(外交)、纠察(检查清规戒律)。1935年曾在此创办“湛
山寺佛教学校”(后改为佛学院),为当时国内著名佛教学府,受教门徒遍于国内外。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湛山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故居(市级文保单位)
属现代名人纪念馆类博物馆。座落于青岛市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原福山支路6号),
为德式三层楼房。此楼背依小鱼山,面临汇泉湾,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1987年康有
为逝世70周年之际修葺开放,展室使用面积80余平方米。1992年又将康有为故居进行
了整修,扩大了两个展室。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维新运动领袖。他从1923年起在此购屋寓居。此宅系德国占领
青岛之初总督官邸。康对这所住宅甚为满意,认为“屋虽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碧波,
仅距百步”,将其题名为“天游园”。1927年2月28日5时康有为在此逝世。
康有为故居的陈列分两部分。一是介绍康有为生平与戊戌变法,由历史照片、文
献和实物组成,同时还展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研究康有为的专著和文章,主要介绍
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史上历史地位。 二是以故居复原陈列为布局的3个展室,分别展出
康有为的遗物和随葬品,介绍康有为在青岛的生活、逝世和安葬与迁葬情况,以及康
有为生前收藏的中外文物珍品、康有为的书法作品等。
1985年1月25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康有为故居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市级文保单位)
位于峻山区夏庄镇源头村东侧, 它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一处佛教寺院, 属佛教
“临济派”,为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寺前“霸王台”是商周
时代先民集居之地,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只一水之隔的“财贝沟”,曾多次出上
青铜器,是东周时代的一处墓葬群。
现法海寺遗址,是1934年重修后的规模,占地面积约12亩,分前后两院。前院建
大雄宝殿,系木砖结构,琉璃瓦,单檐无斗拱“歇山式”建筑,后殿是“硬山式”建
筑。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和四月初八是法海寺庙会,香火极盛。
法海寺地处山谷,附近土地肥沃,果树成林,是青岛地区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市级文保单位)
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位于崂山东部海滨那罗延山西南麓。三面环山,东
邻大海,乃崂山现存唯一佛寺。
华严寺几经兴废,历史颇久。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憨山大师在此居窟
修禅2年;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憨山大师以“私修”庙宇罪充军广东雷州,
后死于曹溪。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进士黄宗昌辞官还乡,隐居崂山,筹资
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灾。其子浦江今黄坦继父遗志,助即墨准提庵慈
沾和尚重建华严庵于现址。其后屡经修茸,迄今仍为当年规模。1931年始改称华严寺。
原庵共四进。第一进原有僧舍12间。第工进为藏经阁,阁中藏有清顺治九年刊本
的大藏经一部,明人手抄《册府元龟》一部和明版经典数册。该经等藏品经郭沫若鉴
定,认为是国内珍宝,嘱于保护。第三进为正殿。第四进为后殿即大悲殿。华严寺极
盛时共有殿宇僧寮130余间, 僧侣80余人。其寺庵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崇宏,
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清雅。华严寺前路西设有塔院一座,乃寺中历代主持藏骨
之处。塔顶两株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故得名“松抱塔”。据传农民抗清英雄于
七遗骨埋藏于此、寺前涧底西侧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圆洞,深不可测,用手拍之如鱼
鼓声之,故名“鱼鼓矿、旁有清人所镌“云穴”两个篆字。寺后半坡“寂光洞”,洞
大如屋。山顶一平石,名“望海楼”,立于石上,东望大海,明旷无阻。
该寺“文革”期间被毁。1984年市文物局投资维修,复其原貌,并派市级文管所
进驻管理。一年四季,游客不断。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