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5&rec=154&run=13

1991年,青岛市高等教育事业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在校生30420 名(其中,
普通生17546名,成人生12874名),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证书班学员3062名;教职工总
数8807名(其中,正副教授938名,讲师1577名)。
高等教育治理整顿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完善措施。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上来。
市文办对市属成人高校制定了《青岛市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加强了对成人
高校新生资格的复查和毕业证书的验印工作,纠正了个别学校擅自招收“超前生”的
错误做法。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市文办会同市人事局对全市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证书
教学班进行了复查清理,保证了《专业证书》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市政府同意,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更名为“青岛
市职工大学”;并批准各市、区成立了电大分校。
全市高校积极贯彻“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为科技兴市做贡献,共
转让项目、提供技术服务73项。各高校积极参加了“青岛市91新技术、新成果交易会”
和“青岛市第二届科技兴农洽谈会”。共达成正式合同7个,达成协议(意向)21个。
高等学校招生1991年, 青岛市)顺利地组织了有39330名考生参加的各类招生统
一考试工作。其中,研究生招生应考425名;普通高校招生应考15718名;成人高校招
生应考16023名; 普通中专招生应考7164名。 经过考试录取共向各类学校输送新生
12921名。 其中,研究生招生录取了111名;普通高校招生本科录取了 2402名,专科
录取了1796名(含电视大学录取的普通生480名) ,高中中专录取了1119名;成人高
校各层次录取了3570名;初中中专录取了3923名。
高教自学考试1991年增设了中药、 工业企业管理和计算机及其应用3个专业,现
有本科7个专业, 专科22个专业。全市全年报考64153人次,比上年增长45%,考试合
格18138人次, 增长33%,本科毕业11人,专科毕业639人。累计全市有近40万人次参
加高教自学考试, 获得115997张单科合格证书,毕业4724人。中专自学考试开设4个
专业,1991年毕业81人,累计毕业2165人。卫星电视高师自学考试开设12个专业,报
考5428人次, 比上年增长200 %。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自学考试开设25个学科,报
考4716人次, 获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者128人,累计达1604人(其中高中教师67人,初
中教师61人,小学教师1208人,幼儿教师268人)。
青岛大学 1991年共招新生797人, 其中本科生320人, 专科生477人。 在校生
2075人,其中本科1459人,专科生616人。同年,电大、夜大共招生231人,成人教育
在校生870人。到年底在校注册的学生共2945人。1991年共毕业学生569人,其中本科
生263人,专科生306人。六年来,青岛大学已为山东省、青岛市输送本、专科毕业生
2800余人。
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991年青岛大学用近3个月时间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检查、
评估和验收。在评估验收中,一是把教师队伍作为关键,狠抓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严
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二是把教学实施过程作为重点,注重教学内容的方向性和科学性,
使教学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拓宽专业,优化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繁
简得当,重点突出,循序渐进,更密切地为省市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强调教学大纲、
教学日历作为教学法规的严肃性,坚决杜绝随意性。通过评估验收,课程建设的规章
制度更加健全,教学管理更加严格,教学研究更加自觉,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青岛大学1991年安排科研项目157项, 其中理工科87项,文科70项。申报并获批
准的市以上科研项目17项。 获省级科技奖7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青岛大
学应用数学系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5位教师被评为省中青年学术骨干。
1991年,青岛大学教职工835人,教师、科研人员460人,其中,高级职称107人,
中级职称128人。 1991年聘请外籍教师10人。1991年图书馆藏书达24万册,仪器设备
总值达990万元。
青岛化工学院 设有高分子材料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应用化学系、
自动化系、社会科学及工程系、基础科学部、成人教育部、体育教学部等六系三部,
3个硕士点,16个本专科专业。
1991年全日制在校生2355人, 其中本科生1943人,专科生412人,研究生43人。
函授生550人, 夜大生869人,其他各类成人学生273人。初步形成了以本科生为主的
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格局。
全院共有教职工1312人,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66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14人, 副教授、副研究员156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23人、高级技术职称的教
师占教师总数的29.5%, 在教师中,博士生毕业7人。硕士生毕业112人、还有53名青
年教师具备硕士生学历。
全院共有实验室37个,使用面积16374平方米,开出实验项5438项,开出率为86%。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789台件,固定资产1416万元。图书馆使用面积7570平方米,藏书
3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857种。
学院年内招收计划内新生703人,其中本科生532人,专科生158人,研究生13人;
毕业生637人,其中本科生457人,专科生169人,研究生11人。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又有新发展, 继连续5年荣获“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
位”称号后,又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授予全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称号。
狠抓教风建设。继续开展了“讲好一堂课”和青年教师观摹教学活动,对75门课
的95名教师进行了教学质量普查,测评率占总人数的71.67%。
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龙头,狠抓教学基本建设。在加强基础课教学方面有较
大进展,四级英语通过率提高43个百分点,高出全国重点大学的平均水平。在化工部
属院校数学竞赛中,学院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经上级批准增设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调整了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 将工业电器自动化、检测技术及仪器两专业,学制由2
年改为3年。
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办学质量和办学投入等方面名列化工部部署院
校前茅。 1991年招生180人,占化工部成人教育招生数的20%,毕业生157人。根据成
人教育的特点,院成教部着重加强了课程建设和软件建设,并对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
点进行探索和研究, 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 被化工部授予全国化工系统
“七五”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科学研究工作有较大发展,全年纵项新立题38项,其中国家部委级课题10项,省
级课题7项, 市级课题9项,比上年有较大增加,申请到科研经费137万元。鉴定科研
成果11项, 获奖成果11项,受理专利8项,其中“热水循环节能温控装置”荣获化工
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十佳专利”金奖。“LH试验法”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 美国、西德、日本、捷克、苏联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0余人次
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青岛医学院 1991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青岛医学院教学效果评估试行办法》和
《青岛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励评审试行办法》,全面开展了教学评估工作,对34名
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进行了表彰,同时评出12项优秀教学成果奖。为加强;临床教学
工作, 学校还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中聘任了兼职教授24名,兼职副教授263名,为
青岛市6所教学医院挂上了教学医院的牌子。
1991年,青岛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学科被省教委评为重点学科,分子病毒学、营养
学两个实验室被评为重点实验室,这一数字占全省医学院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总
数的三分之一。有5名青年人才被省教委确定为中青年学术骨于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1991年,青岛医学院召开了科技大会,组织了“七五”期间科技成果展览,对近
年来的优秀科研人员和优秀科研成果进行了表彰,激发了全院科研人员勇于进取的拚
搏精神。1991年申报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9项,比1990年超出一倍多,争取科研经费
546万元, 比1990年增加32.8万元,还参与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1991
年获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4项, 省科委科技进步奖2项, 省高校科技进步奖4项。
《青岛医学院学报》获省科委“山东省首届优秀自然科学技术期刊”一等奖。
外事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1年青岛医学院分别与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医学院,
南朝鲜马山专门大学签订了两校之间科技合作协议书,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来访带
回两校科技合作意向书。派出留学人员12名,技术培训团组3批;接待来访团组4批,
访问学者及其他人员27名,聘请名誉教授2人;聘请了3名美籍英语教师在校任教。
1991年, 青岛医学院共竣工职工宿舍14000平方米,完成中心实验室建设1600平
方米, 6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开工建设,56000平方米的图书馆楼工程立项,全院
的总体规划已经上级同意,并开始实施。
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青岛医学院有20名同志被国家、省、市评为先进模范人物。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 1991年省、 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教委共投资285万元扩建青岛
师专校舍。4月,占地40余亩、建有400米跑道、足球场等运动场地的多功能体育运动
场竣工;同月,物理、化学两系迁到新校办学;年底,2145平方米的教工宿舍、8900
平方米的实验大楼竣工, 从而使校舍建筑总面积达47351平方米,校内初步形成了由
教学楼、实验楼、顀堂、宿舍楼、运动场构成的适合师范教育需要的校舍建筑群。
1991年青岛师专固定资产总额1838万元, 其中仪器设备总值108万元,建有电教
室、 微机室、语音实验室及物理、化学、 地理等13个实验室,开出31门179个538小
时实验。校图书馆藏书近15万册,订阅期刊770余种。正式出版物有《青岛师专学报》、
《青岛师专报》。
1991年青岛师专招生814名(其中普通生740名、夜大生74名),办学规模进一步
扩大,共设中文、政治。历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音乐9个系和专业,
并设有夜大学。 在校普通生1400名, 夜大生234名,在校479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
160名,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中有高级职称者45名,中级职称者97名、初级职称者110
名, 师资力量比较雄厚,1991年青岛师专又有592名大专毕业生走上教育工作岗位,
至此,该校已为国家培养合格毕业生4731名。
青岛师专教职工本着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认真搞
好教书育人工作, 同时在科研领域努力耕耘,1991年共取得自然科学成果2项。社会
科学成果5互项, 一批科教兴农项目受到市政府的表彰。1991年青岛师专还成功地承
办了“山东省高等师范院校青年教师钢琴、声乐比赛”等大型活动,增进了学术交流,
活跃了校内学术气氛。
该校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渠道,通过“青年教师政治学校”对70余名青年教师
进行了中国近代史、国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业余
党校” 对140余名人党积极分子进行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础知识培
训。该校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了社会实践环节,多次组织
师生到基层进行考察和锻炼等活动,1991年该校利用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工厂调
查研究,共走访75个县乡、119个工厂,写出调查报告289篇,使学生了解了国情,坚
定了献身教育事业的职业信念。
青岛师专努力端正办学方向,深化校内改革,1991年首次在招生工作中实行了面
试,使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具备教师素质的考生被录取,在师范院校招生改革方向迈
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学工作中,该校突出师范性特点,在搞好日常管理,抓好教学工
作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智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
成功地举办了以“爱国、勤学、实践、成才”为主题的第四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大型
活动,进行了广泛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交流。
山东纺织工学院 1991年,毕业学生797人,招收新生838名,在校学生2661人,
其中本科1738人、专科923人。另有夜大、函授生320人。
全院设有七系二部,即纺织工程系、纺织化学工程系、自动化系、机械工程系、
管理工程丝、实用美术系。服装系与基础部、马列主义教学部;设有14个专业,即纺
织工程、针织工程、染整工程、化学纤维、工业电气自动化、纺织机械、工业管理工
程、会计学、工业外贸、工业会计、经济法、染织设计、服装工程和服装设计等专业,
形成以工为主、文工管结合的多学科的专业结构。
教职工共957人,其中教师38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1人。通过采取优惠政策
引进博士和委培研究生及选派进修等措施,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较大变化,整体学
术水平有提高。现有博士8名,硕士101名。有80多名博士申请来校,已签约的有15名。
强化了重点意识,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现有教学实验室29个,从事科研的研究所、
室5个, 其中有颜色光学研究所、变形丝研究室、新型纺纱研究室、差别化纤维研究
室和自动化研究室等。 扩大了实验用房,充实了实验人员,投入250万元充实实验仪
器设备,教学科研设备总值已达1420万元,超过国家规定生均4000元的标准。纺织工
程学科、新型成纱实验室和纤维差别化工程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
实验室, 有4位中青年教师被评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于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标
志着学院的学术地位提高了。
图书资料和必要的设备购买费全年投入了35万元,图书馆藏书已达35万册,超出
了国家规定生均120册的标准。
在抓专业调整建设、修订教学计划的同时,重点抓了整顿教学秩序和考务管理,
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评选出优秀教学成果9项,其中省级教学成
果3项,有55名教师获得了教学优秀奖。继续保持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好成绩,
通过率为81.82%。 实行的本专科浮动是第二次,有8名专科生升人本科,有14名本科
生降人专科,在校内和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大众日报》报道后,《解放日报》、
《新民晚报》、《高教研究》等报刊予以转载。
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共立研究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部
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0项,市级项目l项。鉴定项目9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1项,部
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项。已鉴定的项目中,有4项达到国际水平,有
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其中青年教师曹曼承担的纺织部科研项目“废铁屑固定床处
理印染废水新工艺”通过部级鉴定,由于经济效益显著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以孙
燕朴老师为主的课题组承担的“高速高效平幅练漂机”研究获国家科技攻关奖。
全年公开发论文173篇,其中国际发表2篇,国内一级刊物发表12篇。出版著作11
部、168.5万字。
院设立了中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有15位中青年教师在院内立项。
在省教委组织的高校科研成果评选中, 仅在机电组学院就有2项获奖,占该组获
奖项目总数的1/3。
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开展科技开发,加强横向联系,对已完成的成果推广转让,
签定意向书20多份,合同10多份。举办了科技活动周,展示了四年来的科研成果,表
彰了160名在科研工作中做出成绩的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外事工作有大的进展,先后接待了美、英等国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同日本Taka
—Q公司的联系与往来取得成果,该公司访华团来院访问并举办服装讲座,提供120万
日元资助学院派教师去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进修;同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联合举办了全
国服装设计班和全国服装行业厂长经理培训班; 聘请4位外国专家来院教学;学院组
团去日本考察访问;认真细致地完成了出国留学、进修、访问学者的选派和管理工作。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1991年,开始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过渡。学历
班招生实现了大专和中专并举、大专成人班和普通班并举。成人大专学历班共招生19
个专业412人; 第二学历招收81人;普专师资班继续在各市(区)分校招生办学,共
招生7个专业480人。中专首次在市内大企业和乡镇企业开班,共招生3个专业210人。
新学年开始,中专办学从教学管理、教材供应到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全部由该校
承担。继续开展各种非学历教育,在校学员近3500人。
1991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应届大专毕业生40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向社
会输送大专毕业生18500余人,非学历教育结业逾万人
为完善高等广播电视教育网络、促进广播电视教育的发展,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
下发文件(青政发[1991] 134号),批准成立青岛广播电视大学莱西、平度、即墨、
胶南、胶州各市及崂山、黄岛区分校。
截止年底,学校有教职工90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2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