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3&rec=645&run=13

科技计划
根据国家科委的要求,结合青岛市的实际,全市已建立了科技攻关计划、海洋科
技计划、 星火计划、科研开发贷款计划、电子计算机开发应用计划、火炬计划等6种
科技计划,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各有侧重、互相关联、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计划管
理体系。
1989年由市科委组织立项并实施的科技发展计划共安排343项。其中围绕着农业、
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三个重点安排了233项,占68%,共投入资金193.9万元。1农业
方面, 由市农技站和胶州、胶南、平度、莱西、崂山等5县(市)区农技站共同承担
的“作物立体载培技术”的研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了近郊、半近郊、远郊等三
种类型的14个模式的试验。 三年来示范6.6万亩,带动27.4万亩,共增产粮食1.09亿
公斤, 增产花生0.4亿公斤,增产西瓜1.7亿公斤,增产蔬菜3.2亿公斤,增收达4323
万元。莱西县农牧局果树站承担的“山楂大面积早期丰产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加强
综合技术管理, 使1万多亩幼果园中的相当一部分提前3-4年进入盛果期。创造了万
亩山楂园五年生果树平均亩产524公斤、六年生果树平均亩产875公斤的好成绩。市植
保站承担的“大豆抗病品种选育” 项目, 利用杂交和辐射育种等方法,初步选出了
384-51等3个抗病新品种系, 在不施农药的条件下,亩产150公斤以上,比对照品种
提高产量3倍,为全市的大豆生产提供了优良抗病的新品种。2. 引进技术与设备的消
化吸收国产化方面,青岛第二铸造机械厂与南京工学院参考丹麦迪沙公司和美国亨特
自动机公司的先进技术, 研制成功XE427型水平分型脱箱射压造型线,具有生产效益
高、噪音小、砂型质量好的优点,填补了国内空白。青岛第一纺织机械厂消化吸收意
大利样机,试制成功EQF型气流翻布机,性能达到或接近国外样机水平,工效提高2~
3倍。 青岛电冰箱总厂研制开发的BD-132型和BD-184型豪华级节能冷冻箱,是我国
第一代四星级立式冷冻箱,具有性能显示、蓄冷保温、隔味储藏的功能,填补了中国
冷冻箱史上的空白。青岛液压元件厂研制的“负荷传感转向系统装置”、青岛轻工机
械厂研制的“SPJ87A型输瓶机”、青岛焊接辅助机械厂研制的“焊接辅助机械”等都
是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范例,对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设备
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青岛电子研究所研制成功的
“4米光导纤维传象束” ,全部采用国产原料和自制设备,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相当。胶南县黄海海藻工业公司与国家海洋局二所合作完成的“电渗析反渗透联合新
工艺制取甘露醇技术”,采用当代高技术——膜分离技术取代了传统工艺,按现有的
生产能力计算, 年节蒸汽量4000万吨,节约资金216万元。青岛半导体研究所研制的
“模块集成电路新产品系列” 有2个品种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80年代初的水平,填补
了中国高精度乘法器的空白。星火计划的重点是抓好星火产业集团的试点,使星火项
目的布局从单个企业发展为集团,形成高水平的集中的乡镇企业骨干力量。. 以胶南
第四纺织机械厂为龙头的纺织纺机产业集团建成后,已列为国家级星火产业集团。该
集团由19家乡镇企业组成,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预计1990年产值可达1.32亿元,创税
利2700万元。
火炬计划以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开发为主,确定的6个项目已有3项被列入国家级火
炬计划。如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的“印染废水处理絮凝剂及设备”,处理后的印染废
水符合排放标准且有70%以上的处理水可回收用于生产。 列入市火炬计划的“通用逻
辑分析仪”,适用于各种用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具有工作母机的作用,能够大
大缩短程序研制周期,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具。
科研开发贷款计划重点是科研中间试验及工业性试验。1989年共完成科研开发贷
款项目20项,促进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青岛整流器厂开发的“新型电镀电源装置”,
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日本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不仅节约了大量的钢材和有色金属,
而且降低了应用厂家的电耗。青岛塑料七厂开发的“无滴宽幅农膜”,表面不易形成
水珠,增强了塑料大棚的光照,减少了作物的病害。经在崂山区应用,西红柿和甘蓝
比普通膜分别增产5.1%和15.9%。
海洋科技发展计划重点安排了海水增养殖新技术、 资源调查及环保等5个方面的
32个项目,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成果。如省海水养殖所和崂山海珍品场完成的“扇贝苗
中间培育技术” ,采用新型保苗器具,保苗率达45%,居国内领先水平。青岛医学院
附属医院和市水产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中西药饵防治对虾病害的研究”,胶南县渔技
站完成的“虾贝混养试验”,也都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效果。海岛调查工作,正积极准
备,已成立了市海岛调查办公室和专家组,划分了海区,筹集了80万元资金。
计算机开发应用方面,以传统产业的改造为重点,收到明显效果。1989年新安排
开发项目19项,贷款49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8项,贷款230万元;地方切块项目11项,
贷款269万元。 连同结转的项目在内, 年内完成15个项目。 青岛刺绣厂开发成功的
“刺绣CAD微机打版系统” ,具有刺绣针法的图形设计、绘图编辑、图形色彩选择、
针法覆盖小等多种功能,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该项成果不仅可以替代进口,促
进绣品出口,而且与青岛缝纫机厂生产的多头电脑绣花机配套,将为青岛市机电一体
化产品出口做出贡献。青岛橡胶九厂完成的“胶鞋硫化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群控
制,节省蒸汽,提高了产品一级品率,使硫化设备的利用率提高30%,每年可增产120
万双胶鞋。化工部专门召开了现场推广会,确定为全国橡胶行业的推广项目。
软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青岛市轻纺工业外向型经济战略、城
市交通综合治理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及其可行性研究等课题,针对青岛市经济、社会、
科技发展的状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有的成果
已被采纳。1989年开展的青岛市“八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已成立了市科技发展规
划领导小组,设置了办公室,并对规划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有20个重点项目已开始
进行论证。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1989年青岛市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入进行。 中央、省驻青科研机构科技开发实力
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兴办了各类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试验基地和开发实体,研究开
发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实用技术,有些高技术研究开发课题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
关计划和火炬计划,有的科技成果率先进入了青岛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市属科
研机构中实行的所长负责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已有
18个所实现了经费自立, 6个所核减了事业费,11个所进入了企业或企业集团。科研
机构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拓宽, 提高了生存和发展能力。 如电子所研制出国内领先的
“4米光导纤维传象束” ;农科所繁育的大白菜良种,推广到23个省(市),播种面
积占全国的1/6;印染所引进了外资进行转移印花技术开发。厂办科研有了较大发展。
全市171个大中型企业已有92个建立了科技开发机构, 拥有职工1万多名, 科技人员
2000多人,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成为企业技术开发的骨干力量。为鼓励和扶持厂办
科研的发展,青岛染料厂等9个厂办所加挂了市级所的牌子,享受市级所的规格待遇。
由于厂办所与所在企业互为依托,又具备科研所的有利条件,在产品开发中显示出了
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自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的科技人员在市郊各县(市)区担任科技顾
问和科技副乡镇长期间做出了较好的成绩。他们以派出单位为后盾,为所在地引进技
术、产品、人才、信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还积极为所在地进行各类专业
教育和培训工作,开办了企业管理、海水养殖、外语等10多个专业,培训了600多人。
还在宏观管理、技术论证、咨询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科技法规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实施
根据国家科委、 国务院法制局开展学习宣传《技术合同法》及《技术合同实施条
例”的要求,1989年全市召开了宣传贯彻《技术合同法》会议,对实施《技术合同法》
作了部署和安排。为加强对技术市场的管理,全市建立了13个技术合同登记点,印制
了技术合同登记书,培训和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管理又懂科技法规的科技人员。1989
年,全市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227份,合同成交额6503万元。多数单位和个人都能按
照技术合同法的要求签订和履行合同。专利法的宣传实施更加深入,保护专利权的观
念愈来愈被广大干部群众接受。 为把专利工作深入到企业,1989年,举办了2期厂长
专利法学习班, 200多名厂长参加了培训;还举办了一期企业专利工作者学习班,培
训了38名企业专利工作者, 使青岛市企业专利工作者增加到100多人。并在91个大中
型企业建立健全了专利工作机构。北海船厂和青纺机械厂被山东省专利局评为“专利
工作先进企业”。在山东省首批企业专利工作检查验收中,青岛有17个企业达到了标
准,占全省达标企业的1/2。1989年青岛市共申报专利申请250件,经国家专利局审查,
授予专利权的有210件。建立青岛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根据市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为了更好地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
略,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经国家科委正式批准,青岛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于
1989年5月6日正式成立,设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区”内,占地面积82.5
公顷。试验区建设采取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办法,首先集中力量搞好第一期开发的
基础设施,初步选择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精细化工、计算机及信息技
术、海洋开发技术等为开发重点。为此,市政府成立了“青岛高新技术开发指导委员
会”,以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还批准成立了“青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咨询委员会”。该
委员会由各方面专家170人组成, 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150人,占88.2%;设有生
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和计算机、新材料、精细化工、海洋工程及仪器仪表、
高技术管理、高技术产业政策、高技术经济效益评估高技术人才培训等10个专业组。
至年底已有海洋地质所、南墅石墨矿、电子研究所等单位经批准在新技术产业开发试
验区兴办了7个企业。12月26日,青岛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举行了奠基典礼。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1989年青岛市共组织293项科技成果先后参加了在香港、 新加坡、波兰、苏联、
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国际科技展览会,达成了十几项科技合作与交流协议和
意向,签订了一批经济贸易合同。引进国外智力,聘请了美国、日本、英国、波兰、
比利时等5个国家的15名技术专家对纺织、 建材、轻工、化工等行业进行了现场技术
指导。 同时还派2名技术人员出国进行实习培训。1989年青岛市第一个国际情报信息
联机检索终端建立,通过国际通讯卫星和欧美数据库,为全市检索重大技术、经贸信
息数据60多项,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要。如青岛化工厂为改进中国用尿素生产水合肼
的落后面貌,通过对国外资料检索利用,不到40天就合成出几批样品。另外,还接待
了“中国黄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和联合国水资源考察团的调研活动。通过
这些活动,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的开展。
专利工作
1989年,青岛市专利工作以贯彻实施专利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市专利工作体
系为指导思想,结合市科委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以企业的专利工作为重点,进行
了积极的工作,取得了全面的进展。
1.专利法的学习宣传工作更加深入,保护专利权的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
受。(1)继续抓好人员培训。举办了1期厂长专利法学习班,有84名厂长参加,使进
行过专利法培训的厂长达到205人;举办了一期企业专利工作者学习班,培训了38人,
使企业专利工作者达到100多人。(2)抓好典型。召开了由52家大中型企业参加的专
利工作座谈会。组织青岛纺织机械厂和青岛碱厂介绍了企业开展专利工作的经验。组
织57个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观看了青岛纺织机械厂录制的专利知识电视片。还为
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胶州市科委等8个单位的1000多人举办了专利法讲座。(3)抓
好专利法新闻报道。全国、省、市各级报刊杂志和电台、电视台采用青岛市专利工作
方面的稿件60多篇。
2.企业专利工作迈上个新的台阶。新确定了52个大中型企业作为专利工作重点企
业。 这些企业中,有92%已明确了分工领导;有76.8%已建立专利制度;有56%已着手
开展专利申请、专利实施、专利文献检索等工作。在山东省确定的40家大型企业专利
工作检查验收中,青岛市有2家企业获得先进称号,占省内专利先进企业的27.6%;17
家企业达到合格,占省内专利合格企业的50%。
3.大批专利成果获得专利权。从1988年11月至1989年10月底,青岛市共递交了专
利申请250件, 其中专利权属个人的占74.8%,专利权属工矿企业的占14.4%。在首届
中国专利金奖和专利优秀项目奖的评比中,山东省食品分公司的“食品包装袋外观设
计”专利获“全国专利发明创造优秀奖”。在山东省专利十佳和优秀项目评比中,青
岛印染厂的“电控模具印花辊筒雕刻技术”获省最佳专利奖。海水综合利用研究所的
“酰胺变性淀粉浆料”和市机械局的“冲天炉高增碳强不原熔化铸铁新工艺”以及海
洋大学的“印染废水处理方法”获省优秀专利项目奖。当年,签署专利许可合同7项,
成交额达13.7万元。
4.做好专利纠纷的调处工作,保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对存在专利权、专利
申请权技术侵权纠纷的某些工厂企业,搞好调查研究,严格按专利法的程序和规定,
处置了“用海水加工扇贝罐头的方法”等专利纠纷案件4起。
科技情报
1989年, 青岛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被市科委确定为全市4个市属科研机构改革
试点单位之一。一年中,在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结合治理整顿,改革内部运
行机制,拓宽情报服务渠道,全面完成了各项承包合同的任务。1989年,全所收集中
外期刊1239种, 专题资料、 研究报告、论文785种,样本250份;登记各类期刊资料
11000份;接待科技人员5041人次;馆藏资料阅览流通量16000余册;出售各类科技资
料600份;有针对性地提供馆藏资料复制品680份。全所进行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7个,
已完成3个;为社会提供背景材料和参考资料6篇,5万余字。编辑《信息快报》24期,
14万余字;报道高新技术、工业、农业、经济动态信息60多篇。完成文献咨询项目40
个, 开发新产品8项,申请专利5项。完成代译外文资料600余万字。组织科技资料、
样品展览2次。 摄制“等级面粉加工设备”,“模压成型家具开发”等星火科技片及
科技新闻片17部。 完成检索课题102个,其中国际联机检索50个。在青岛大学、青岛
海洋大学、 山东纺织工学院、市电子研究所等7个单位建立了国际联机检索分终端,
已联通3个。 并编写了4万余字《国际联机情报检索手册》,培训125人次,使30人获
得“上机证书”。举办科技情报人员培训班4期,培训情报人员350人次,组织情报交
流活动5次,参加人员500人次。发展科技信息户137个,信息员152人。组织评审奖励
全市24项科技情报成果,推荐参加山东省科委评审的科技情报成果37项。情报研究所
获得青岛市科技情报成果奖4项,获山东省科技情况报成果奖5项,获全省企业技术进
步成果展览会音像单项奖1项。 1人获山东省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5人次随团出
国担任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