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中小学教育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3&rec=627&run=13

1989年,青岛市教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全市已有小学2567所(市区146所),在
校学生63.48万人(市区88991人);普通中学502所(市区35所),在校学生29.63万
人(市区58925人);职业学校93所(市区24所),在校学生32283人(市区11440人);
特殊教育学校25所, 在校学生1097人;中师(含幼师)7所,在校学生4113人;教师
进修学校12所,在校学生6094人。
1.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切实改善和加强。
(1) 提高了对加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重视突出德育工作的社会主
义方向。在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期间,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立场坚定,
旗帜鲜明,积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稳定大局,保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做出了贡
献。“平暴”后,各校及时组织开展了“三热爱”教育活动,普遍重视了形势教育、
重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了德育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以爱国主
义教育为中心,将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教育,艰苦奋斗教育、
法纪教育、劳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贯穿其中,多形式多层次实施教育,寓教育于
各种活动之中和各科教学之中。 (2)加强了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一是重
视班主任的选拔培训, 举办了首期青年班主任培训班,培训了200多名青年班主任;
二是重视提高政治课教师的素质,举办了政治课教师培训班;三是重视发挥工会、团
队组织的教育作用;四是重视建立“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管理机制;
五是重视办好家长学校,增强家庭的德育效果;六是重视通过搞好军民共建、警民共
建、企校共建等活动,促进全社会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从而形成了以学校为主
体,校内校外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新体制。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
是制发了《青岛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试行标准》;二是制发了《青岛市中学生思
想品德评定试行标准》 ;三是开展了《中学德育大纲实施细则》的实验工作。(3)
加强养成教育,强化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校有针对
性地逐条分解《规范》的内容,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制定了学生品德考核评
定办法,在中小学中组织活动周、轮训班讲习会、交流会,从小学生的养成习惯开始,
有针对性的提出要求, 收到了好的效果。(4)改革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优化育
人环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广泛,拓宽了德育途径。全市城乡中小学共设立社会
实践教育点380多个, 有实践活动小组3400多个。1989年青岛市被评为全省社会实践
活动红旗单位,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小气候”。各学校还开展了
“学雷锋、学赖宁、评十佳”,开展了读十本好书、唱十首好歌活动。此外,在艺术
教育、国防教育、青春期教育、青少年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市的学生思
想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经验,曾多次在国家教委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印发和介绍过,受
到上级的表扬。学校与公安部门、街道、家庭互相配合,沟通情况,开展普法教育活
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得到了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开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
造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和教育环境。1989年,全市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比上年下降25.8
%,其中,劳教人数比上年减少63.8%。下降幅度之大,为近些年所仅有。1989年初全
市又表彰了德育先进集体50个, 先进个人800个,10月份省委宣传部、省教委在青岛
市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本市作了经验介绍,还向大会提供了10份典型材
料。会议代表考察了即墨28中、实验一小,全市德育工作受到国家教委和省领导的表
扬。
2.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和措施正在逐步落实,基础教育得到加强。
全市城乡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 1989年4月进行了普及初等教育情况复查,复查
结果表明:超过了1984年验收的“四率”: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巩固率为99.7%,
毕业率为98.8%, 普及率为99.7%。全市160个乡镇全部达到省定合格标准,共评出基
础教育先进乡镇38个。到1989年,全市城乡已有26处乡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市区已经普及了初中教育,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
亦已达到84%。市区初中升高中(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入学率由1980年的79.1%
上升到90.2%(农村由1984年的22.7%上升到35.6%)。特殊教育已跨人全省先进行列,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全市现有盲校1所、聋校5所、弱智学校8所,实现了市有盲
校、 县有聋校、区有弱智儿童辅读学校的要求,普及率达60%。市区盲童、聋童入学
率已达80%以上。
在基础教育方面,注意加强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全市中小学各科
共有省、市级教改实验班243个,遍布全市76所学校,有127名教师承担了教改实验任
务,特别注意了加强初中教学改革,初中化学、物理、数学等教改项目受到国家教委、
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同时, 积极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市区全部和县
(市、 区)实验小学、70%的中学开设了计算机必修课、选修课或开展计算机课外活
动。还认真抓了英语教学改革,在中学设有教改实验班,市教研室建立了中学英语试
题库。市区32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开设了英语课。
3.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为适应青岛市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抓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
教育。到1989年底,各类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市区为
52.8%,农村为40.1%。
为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要,使回乡初中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技能,青岛市
推广了胶州市发展初级职业教育的经验,制定《青岛市农村初级职业教育管理暂行规
定》 ,1989年全市农村初级职业教育招生19865人。重视为农业服务的农林牧等专业
的巩固发展,调整了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各县(市、区)还相继办起了“农家致富”
专业,完成了招生计划,全市还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职业教育研究网,制定了
全市职业中专、职业学校(班)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质量逐年有所提高。还
注意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组织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近几年在
全省及北方10省市职业学校各项专业技术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1989年,
山东省对农村职业教育情况进行县(市、区)级评估检查,青岛市检查成绩较好,其
中平度、 胶南、莱西、即墨四县(市)分别获总分前4名。胶南和即墨被命名为全省
学平度教育先进县(市)。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坚持劳动制度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市教育局与劳
动、计划等部门密切配合,根据人才需求设置专业,采取优先下达就业指标,优先组
织专业劳务市场,优先对口录用等措施,优先安排职业班毕业生。实行“先培训、后
就业”制度。由于劳动部门对就工制度实行了改革,市区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录用率每
年都在87.5%以上,最高达96%,绝大多数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4.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1) 加强了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1989年,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移址新建,
新征地200亩, 完成投资1159万元,招生规模由350人扩大到650人,新校建设任务基
本完成,招生规模将扩大。青岛教育学院于1987年迁址山东路,有7800多平方米的教
学楼,世界银行将对教学实验仪器的配套建设给以7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各级政府为
中师和教师进修学校投资基建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师范学校生均经费由1985年不足
700元,1989年提高到生均900元以上,其中,青岛师范学校1989年生均教育经费已达
1500元。 青岛师范学校、平度师范学校1989年受到国家教委表彰。(2)加快了师资
培养培训步伐,共培训小学教师达到中师文化程度的计4500多人,正在进修的7169人;
举办短训班140多期,培训小学教师15000多人次。在职初中教师通过进修达到大专文
化程度的教师有1800多人,在校进修的有3600多人。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89年统计,
全市初中教师达到大专毕业文化程度的占40.25%(农村上升到30.74%),小学教师达
到高中或中师毕业文化程度的全市占78.69%(农村占77.9%)。(3)教师待遇不断改
善。一是全市中小学公办教师工资待遇不断提高,国家和地方决定采取的提高中小学
教师工资待遇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工资、各项津贴、补贴、奖金和福利等收入,均
已落实兑现。全市固定教职工年均收入1989年为1888元。
全市公办中小学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共评出中学高级教师1582人(占教师总数的
8.8%) ,一级教师5917人(占教师总数的32.9%),小学高级教师4648人(占教师总
数的34.5%),二是全市民办教师待遇基本落实。全市民办教师21392人(中学占教师
总数的24.5%, 小学占教师总数的58.3%) 。从1986年到1989年民办教师平均月工资
(不含其他收入),和其它收入逐年增加,教师工资基本上能够当月兑现。为了稳定
教师队伍,全市对民办教师不分责任田,不派义务工,并先后两次选招录用了2584名
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为妥善解决民办教师老有所养的问题,全市各县(市)区政
府,参照国家职工的退休办法,从1986年到1989年先后建立了民办教师退休制度,使
广大民办教师更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更加积极地献身于教育事业。三是
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大批优秀教师光荣入党,各级人大、政协、
劳模中中小学教师的比例明显增加,尊师重教的风气逐年形成。有关部门为6299户教
师家属18310人办理了“农转非” 手续。市区中小学教工的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人均
居住面积有所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5.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
(1) 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教育经费“两个增长”的规定,在各级财政存在困难的
情况下,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1989年市
财政拨支教育事业费有较大幅度增长,共计13372.3万元,比1988年的11598.9万元增
加1757.4万元, 增长15.13%。(2)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政府关于征收教育费附加的
各项规定,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搞好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使用工作。市政府1989
年决定将教育费附加计征率由“三税”的1%提高到2%,城镇征收教育费附加2239.4万
元。农村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6854.5万元,各县(市)区还积极拓宽了教育经费的筹
措渠道, 市区实行了职业教育经费统筹。(3)勤工俭学活动发展较快,全市城乡开
展勤工俭学的学校已有3193所, 占学校总数的97.7%。1989年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工
业总产值为2.2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各项勤工俭学纯收入为6360万元,比上年增
长29.8%。 补充教育经费4300余万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达2361万元。还上缴税
金7066万元。1989年,青岛市又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6.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校舍、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建设迅速发展。
(1)农村民办中小学校舍改造已基本完成。1980年至1989年,共投资15555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1480.1万元, 占总投资的9.52%。1986年经省检查验收,成为全省首批
农村校舍改造合格的先进地市之一。在这之后,又制定了新的配套标准,建立了有关
管理制度,又新建、改建校舍40908平方米,建院墙17.3万米,共计投资7375.26万元。
(2) 农村公办中小学校校舍改造被列入近两年全市教育工作重点。新建校舍11.7万
平方米, 维修改建校舍19.1万平方米,在建校舍11.0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投资1440
多万元,扩大学校用地402亩,共完成投资5298万元。1989年12月,市政府检查验收,
全市农村已基本消除危房,中小学校改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准备迎接全省的检查验收。
(3) 市区中小学校舍改造扩建工作自1986年至1989年,每年被列为市政府要重点办
好的大事之一,中学以改造危房为重点,小学以扩建校舍、避免“二部制”为重点。
已拆除50多处学校的破旧校舍(危房) 计4万平方米,占中小学校舍面积的5.3%,新
建教学楼、 实验楼7万平方米,共投资2950万元(其中1989年完成1248.5万元)。列
为1989年市办大事之一的改造扩建十五处小学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建居民小区,注意
了配建中小学校, 已建成小学11处, 中学7处,增加学校用地330亩,增加了新校舍
86000平方米,共投资4000万元。缓解了新建住宅区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4)
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得到充实。在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的基础上,还注意抓
好学校实验室内部建设、实验仪器和电教设备建设、图书资料和文体器材建设。全市
全部中学和51%的小学有了实验室和仪器室,还有15%的小学有仪器室,中小学共有理
科实验室1762个,仪器室2094个,专业教室719个,已配备教学仪器价值达1806.06万
元, 有音体美教学器材价值达929.31万元,图书439.82万册,中学生人均6.3册,职
业中学人均15册, 小学生人均3册。有53处中小学建立了电子计算机教室,40余处建
立了语音教室。 全市中小学演示实验开出率为91.5%,分组实验开出率为80.84%;市
直中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8%,分组实验开出率为95%。自1979年到1989年全市共自制
和创新教具5万余件,其中38件获得省级奖励,11件在全国评比中获奖,还有3项普教
理科教学仪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并曾多次被评为省中小学教具配套、实验
室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教学仪器开发生产先进单位。
7.建立健全督导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全市已建立了市县两级教育督导机构,各项督导制度正在逐步建立、落实。根据
国务院的部署,青岛市在全市城乡进行了基础教育五项工作督导检查,通过自下而上
的逐级检查,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教育经费“两个增长”的落
实,拓宽了教育经费渠道;促进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改建;控制了中小学生的流失;
纠正了学校的乱收费现象;教师待遇进一步得到落实,达到了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
目的。省政府和国家教委的检查团对青岛市的“五查”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
肯定。同时,制定了《关于严格控制中小学生流失的若干规定》,认真执行《山东省
中小学学籍管理条例》,对中小学生转学作了新的规定。全市中小学生流失数已基本
得到控制。
市区改革了高初中和师范招生办法,既防止了走后门,又保证了招生工作的廉政
建设,保证了新生质量,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经市政府批准, 青岛市还在9所中小学进行内部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普遍实行了
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等,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
制度。并始终注意端正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视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实事求是地
对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上。各试点学
校内部新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起来,学校干部、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出现了勤的顺心,懒的动心,好的称,心,劣的担心的局面,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
了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