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纺织工业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3&rec=338&run=13

1989年,青岛市纺织系统共有企业(市口径)92个,其中全民企业36个、集体企
业55个、中外合营企业1个;按行业划分,棉纺织业37个、毛纺织业5个、针织品业12
个、服装业13个、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9个、合成纤维制造业2个,其他14个。全系统
安装细纱锭76.2万枚、捻线锭16.799万枚、布机1.49万台、毛纺锭2.72万枚、毛织机
533台。年末总人数94536人,固定资产原值11.60亿元,工业净产值5.24亿元。
1989年,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在原料紧缺、资金不足、电力供应紧张、市场疲
软的情况下,采取了抓原料、抓资金、抓产品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克服重重困难,
生产取得了好成绩。
抓原料: 1989年,国家下达给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的棉纱计划为10.24万吨,
完成这项计划需棉花10万多吨。但国家实际分配仅7万吨,缺口近3万吨。鉴此,该公
司专门组织438人常驻产棉区的48个县,深入100多个棉花加工厂,在青岛市政府的协
调下组织货源、运购棉花,全系统计划外购进原棉3万多吨,购进化纤原料2万吨。不
仅维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超计划11.62%完成了棉纱产量。
抓资金:为了解决购买原料的资金,该公司一是利用企业现有资金集中使用;二
是与化纤生产厂家积极协商,使部分化纤先发货、后付款;三是争取纺织部协助青岛
增加启动贷款5300万元,市财政局和银行都协助筹措资金;四是在系统内外调剂外汇
1000多万美元。
抓产品结构的调整: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积极组
织并配合企业狠抓产品的科研与开发。共完成新产品开发56项,比1988年增加48.6%,
投产率92.7%, 新产品产值达1.45亿元, 利税达2170.59万元,新产品的利税比重为
67.9%。在新开发的产品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3项,填补国
内空白的18项, 填补省内空白14项;获国家发明奖的2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的14
项,获省、市技术开发项目奖的24项。批量生产、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有:青岛装饰
布总厂的出口漂白装饰配套系列产品、青岛化纤厂的有光三角中空牵伸丝、青岛制线
厂的万米无接头涤纶宝塔线、青岛布鞋厂的复合面料仿羊革鞋、青岛第三棉纺织厂的
11s棉麻混纺气流纱、青岛麻纺厂的丙纶机织土工布、青岛衬衫厂的针织衬衫等等。
抓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为遏制经济滑坡,该公司在10万职工中开展了“为振兴纺
织献计献策”活动,党政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向群众广泛征求“走出困境”的意
见。 据不完全统计,共收到群众合理化建议13647条,已采纳的5106条。这些建议实
现后,可创造价值1287万元。青岛第五针织厂采纳了工作侯开德用出口汗布试制女绣
花背心的建议,使积压多年的10万吨汗布派上了用场,为国家多创产值22万元;青岛
第三绵纺织厂采纳了职工白汝藻革新老设备的建议,为国家节约费用15万元;青岛第
九棉纺织厂采纳了职工“关于严格目标成本管理、控制成本经费开支”的建议,一年
可节约经费32万元。
1989年10月,青岛第三针织厂、青岛第六针织厂参与了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体
育代表团制作新装的招标活动,在与全国几百家针织厂的众多名牌运动装的角逐中,
青岛第三针织厂的“蓝天”运动装、青岛第六针织厂的“华凯”运动装均被第十一届
亚运会组委会选中。 700套“蓝天”被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领奖服和官
员服;2155套“华凯”被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引导服、旗手服和大
型团体操表演服。
1989年, 青岛市纺织系统有10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占全市总数的25%。
有15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行列, 占全市总数的30%。 全系统主要产品量为: 棉纱
11.84万吨;棉布3.62亿米;印染布1.98亿米;针织衫裤4913万件;毛巾996万条;服
装6843.6万件; 毛毯69.43万条; 袜子994万双; 麻袋2492万条。 工业总产值完成
19.12亿元。利税总额完成1.42亿元。销售收入完成23.53亿元。出口收购值完成8.36
亿元。青纺联自营出口创汇9013万美元;上交中央外汇6386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