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省驻青科研单位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2&rec=699&run=1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988年职工总数1080人, 直接从事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590人,从事科技开发工
作的科研人员112人,调查船队船员160人,其他为各种辅助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研
究人员中研究员38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142人,中级研究人员259人,其他各类
高中级辅助人员近百人。
1988年有研究室10个。海洋物理研究室,有研究技术人员96人,其中高级研究人
员28人。海洋化学研究室,有研究技术人员65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6人。海洋地质
研究室, 有研究技术人员100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2人。海洋植物研究室,有研究
技术人员60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7人。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室,有研究技术人员79
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9人。海洋脊椎动物研究室,有研究技术人员46人,其中高级
研究人员19人。海洋实验动物研究室,有研究技术人员46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7人。
海洋环境保护研究室是1988年新增设的, 有研究技术人员18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8
人。海洋仪器研究室,有技术人员4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4人。实验海洋生物学开
放研究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院属重点开放实验室,1987年建立,研究人员来自国内外,
以客座身份在此开展研究工作。1988年固定人员有副主任1人,管理人员3人。
几年来海洋所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对科研管理,科研方向,以及在增强研究所自
我发展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88年是这一探索的关键性和具有特色的一年;
该所在充分发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前期工程调查和海洋水产资源开发这两大优势的前
提下,基础研究也得到相应的安排。
1988年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科学院重大项目、部委委托项目、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各种合同项目的在编研究课题79个,取得重要科研成果25项,获国
家自然科学进步奖2项,科学院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专业奖3项,并获国家专利4项。
这些课题和成果涉及范围及为广泛,包括海洋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养殖、环境、
仪器、新技术和海洋开发等领域。
在海洋物理方面,1988年承担的研究课题有中国科学院重大综合性基础研究项目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海气相互作用及年际气候变化的研究”,参加这个项目的还有中
国科学院南海所。这一课题年内较顺利地进行了第三次西太平洋现场调查,并继续对
历史资料和现场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了近10篇论文报告。国家“七五”攻关项
目“海洋数值预报研究”,其二级课题“海浪数值预报研究”,进入了对简便海浪数
值预报和第三代海浪数值计算模式验证阶段;“海流数值预报研究”,继续进行海洋
温、盐度公布的统计分析和海流数值模式研究工作;“台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已
完成部分海区计算程序的编制和预报模式的实验,“中国海温度跃层的基本特征及数
值预报研究”,继续进行现场调查,对已拟定的一维物理和数值模式进行了计算,开
始进行三维模式试验;“海表温度数值预报研究”,改进了南黄海局部海区水温的数
值预报模式等。在基础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如黑潮源地及
西太平洋赤道区域海流结构及海气相互关系、赤道环流与浅海环流的关系及其在海气
相互作用中的作用、我国近海若干中尺度涡的形成和消衰、杭州湾潮波河潮生环流、
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水文动力结构和生物生产力、黄东海生物声特征与渔业的关系、南
黄海海流的热、盐输送及平衡等研究。这些课题1988年大都按计划进行了有成效的工
作,有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海洋化学方面,1988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有“海水痕量离子界面交
换研究”和“海水-海底界面氧化还原过程研究”。“海水痕量离子界面交换研究”
所取得的成果,已预示着在化学海洋学这一领域里可能会有突破性进展,正为国内外
有关学者所关注。其他研究课题多集中在海藻化学和海洋腐蚀化学的基础、应用与开
发研究方面,如:红藻含硫多糖与色素蛋白的化学结构特征、卡拉胶应用技术、海藻
胶在固定化酶中的应用、甘露醇的应用、辽东湾海底土壤腐蚀性调查、钢桩保护及地
下卤水提取镁砂技术的研究等。
在海洋地质方面, 1988年承担的对国民经济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有
“东海至菲律宾海的深部结构及构造演化”,这是中国科学院的重大综合性基础项目
“中国东南部海陆岩石圈的组成和构造演化及其与资源、能源、环境关系”的组成部
分。年内进行了第三个航次的海上调查,并进入对海上资料系统整理和编写本课题总
结报告的详细大纲、编绘西太平洋菲律宾海及边缘海构造图的阶段。“辽东湾石油开
发区区域性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直接为我国海上石油开发服务
的一系列重大研究课题之一。该所继前几年对南海西部石油开发区的多次成功调查与
评价之后,1988年将主要力量转向了我国另一个有开发前景的海区-渤海辽东湾,有
关课题有:辽东湾基础工程地质调查及沉积环境研究、辽东湾工程物探与灾害地质分
析、中国近海石油开发区灾害地质类型特征及其分布研究等。以上课题都是1988年开
题的,已全部完成海上调查任务,进入了室内分析和资料整理阶段。此外,基础研究
有对南海北部湾沉积环境,全新世以来海面变化及其对黄东海陆架沉积环境的影响,
南黄海沉积强度,冲绳海槽火山活动与火山沉积作用,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
境演化史,以及有关区域性的地球化学,古海洋学、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和新技术在海
岸环境制图中的应用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另外,该所继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
海的区域地质学专著《渤海地质》之后,1988年又出版了《东海地质》一书,这是对
我国东海地质研究的高水平的总结,该书将对发展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起着促进作用。
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不论从历史、规模、手段和所拥有的人才方面来看,可以说
一直是海洋所的一大优势。1988年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4个,包括畜禽水产
开发8个, 藻类蛋白质饲料开发4个,生物技术培育鱼虾新品种2个。此外还有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课题几十个。为探索解决海洋鱼虾贝藻大规模养殖、增殖技术中的关键问
题,国家将“胶州湾水产开发”列为中国科学院的重大项目和国家攻关项目。这是一
个大规模的长期研究计划,包括多方面的许多研究课题,几年来该所为此投入了大量
的人力和物力。1988年这一研究工作仍以养殖和增殖技术为重点,继续开展黑鲷池塘
高密度养殖,对虾、牙鲆的增殖,对虾高密度养殖,亲虾越冬,对虾育苗与养成新技
术,黑鲷、对虾网箱养殖,对虾营养生理及高效人工系列饵料的研制,微粒子开食饵
料的研制,对虾良种选育,对虾病害防除,海湾扇贝大面积高产试验,海湾扇贝增殖,
扇贝三倍体品系培育,滩涂蛤仔增殖,坛紫菜北移,条班紫菜的两季栽培等研究,有
的课题已取得初步成果。此外,江蓠人工育苗及栽培生物学,麒麟菜的养殖,紫菜大
规模单细胞育苗,海水大量培养螺旋藻,藻类蛋白质工厂化生产,以及优良藻种的选
育等几项“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除这些与生产有直接关系
的研究外,1988年在海洋生物学方面还进行了大量基础性、总结性的工作和基础理论
的研究,这些研究课题多是国家和科学院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有《海藻志》的
编写与海藻形态分类和生态研究、《海洋动物志》的编写与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脊
椎动物分类区系的研究、《中国现代有孔虫目录》的编写及研究等。1988年植物志中
《中国马尾藻属》、《中国珊瑚藻科》正在进行初稿的编写,动物志中《蔓足类》一
卷已脱稿,《有孔虫目录》第一部分250种已经定稿。其他基础理论研究除植物生理、
动物生理的课题外,生态学、生态毒理、环境毒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
学的课题亦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有的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在海洋探测仪器方面,1988年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深海资料浮标的研
制” ,进展较顺利。此外,还承担了“科浮1号”浮标的技术改进和遥测波浪浮标、
波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遥测波浪-温度浮标的研制任务。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 1988年建立了海洋环境保护研究室, 承担的课题主要有
“长江口海域赤潮形成的原因研究”,1988年进行了现场调查监测,探讨了环境化学
因子与赤潮的关系,并进行了两种赤潮生物营养加富试验。另有胶州弯污水深海排放
研究等。
此外,中国科学院近几年承担并组织了一项为国土整治和重大经济建设决策服务
的多学科综合性的“七五”攻关项目“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及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海洋所承担了工程对河口生态与渔业资源影响的研究。这一工作第一阶段已于1986年
底结束,198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转入第二阶段的调查研究,
海洋所为此调集了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方面的专业人员近百人,按计划对河口的
水文、化学及沉积环境、初级生产力和饵料生物、营养结构及种间关系、经济无脊椎
动物资源和主要鱼类种群动态及资源等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工作。
除积极承担为国家重大建设决策和生产?-的科研课题和开展传统的研究活动之外,
海洋所近几年向世界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我国陆架环流与
大洋环流的变异、西太平洋环流变异与能量输送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气交换的研究,已
介入了号称当今世界海洋科学3大课题之一的“世界大洋环流实验” 中,其成果已得
到承认和重视。1988年又以海洋所的部分科学家为中心,积极筹备参与“全球海洋通
量研究”,这是一项90年代将要进行的海洋学多学科的巨大国际研究计划,并酝酿成
立全球海洋通量研究中国委员会。
其他的国际合作项目有:与法国科学院合作进行的细胞生物学方面的被膜泡囊的
研究,以及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签定的联合调查研究中国东部海域海底热流的意向
书等。
1988年海洋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 “南海北部湾涠11-4海区地质调查与评
价”、“南黄海西部及其石油开发区区域性工程地质环境研究”、“北部湾石油开发
区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研究” 、“辽东湾水文气象与研究”、“SⅠ-Ⅰ油田海洋工程
环境参数”、“坛紫菜北移试验”、“对虾高密度养成技术”、“黑鲷池塘高密度人
工养殖技术研究”、“滩涂蛤仔增养殖技术研究”、“广西盐区藻虾养殖和养殖模式
研究”、“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成技术开发”、“对虾系列饵料生产技术开发”、
“灵山岛开发可行性调查及开发方案的研究”、“青岛市国土资源地学环境遥感系列
图及说明”、“青岛玻璃厂八万吨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海草场生态环境保护
与开发利用”、“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及数值预报方法的研究”、“环境污染紫露草
四分体图象计算机检测”、《渤海东海地形图》、《潮汐和潮流的分析和预报》(专
著)、《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专著)。
自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在科学研究必须
服务于经济建设,将主要科技力量投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方面,海洋所一直进
行着积极而大胆的探索。适应国家在改变科研经费拨款方式后的新形势,积极组织力
量争取承担经济建设中的科研项目。到1988年其科研经费全部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攻关以及中央部委和地方委托项目的拨款,从而使科研方向比较顺利地完成
了由以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比重适宜方向的转化。到1988年该所为
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课题占年度在编课题的80%。在基础研究方面,通过几年的探索,
已确定其方向是进行高技术跟踪,跻身于世界海洋科学的前沿领域。至1988年在物理
海洋、海洋地质及海洋化学方面已有近10个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为适应基础研究的需
要,拟对现有的研究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逐步组建重点实验室来取代现有的研究室
体制。1988年对此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并决定立即着手筹建海洋生态毒理实验室、海
洋生物工程遗传育种实验室、海洋生物营养生理实验室和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实
验室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对海洋所的基础研究或科技体制的改革方面都会带来重大
影响。
1988年开始实行所长负责制。全年安排138个课题,其中国家“七五”攻关项目9
个,国际合作4个,国家科学基金13个,海洋局下达16个,山东省下达8个,海洋局与
沿海企事业单位联合下达6个, 所自立10个,横向科技服务72个。组织同行专家鉴定
12个,获奖课题15个。撰写论文和报告380篇,高级刊物刊登45篇,中级刊物刊登149
篇。 50人次参加国际合作调查,17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8篇。接待106人
次国外专家来访, 引进5名国外人才,举行学术报告62次。80人参加国内重大学术会
议, 交流论文45篇。招收研究生8名,7人出国进修或读博士学位。聘任研究员5名,
副研17名,高、中、初科技人员分别达24%、55%、21%。购置中外文图书期刊900多册,
出版《黄渤海海洋》 和《海岸工程》期刊各4期,刊文92篇95万字,两刊物获山东省
优秀科技刊物一等奖。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项目——“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各课题按计划完成了
海上调查和分析研究。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风浪流及相互作用预报模式,完成了黄、
渤海寒潮及变形风场下的风暴潮数值模式,在为石油开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合作项目“中美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完成了赤道太平洋两个航次的海上
调查, 为厄尔尼诺事件的论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撰写论文11篇,5篇在中美海气学术
讨论会上交流。“中日黑潮合作调查”完成两个航次海上调查,开展了“对马暖流源
区水文特征及对我国近海影响”专题研究,撰写论文13篇,在长崎和青岛中日共同举
行的学术讨论会上交流。“中国——联邦德国菲律宾海盆海洋地质联合调查”获得了
大量热液硫化物、锰结核等样品和资料,撰写了调查报告;“中日海岸带对比研究”
提交了预期成果。
海洋局下达的《中国海湾志》完成了山东14个海湾的综合调查和第三分册的编纂;
《中国海自然环境图集》完成了黄、渤海生物等5个学科的编图任务。
此外,完成了山东省下达的17个海岛综合调查、莱州湾西南部污染防治对策海上
调查。紫海胆育苗等项目。完成了为石油开发服务的南海了辽东湾油田波浪数值计算、
埕北海区海洋测绘、东海中部重力和磁力测量、辽东湾井位和海底管线泥温调查等任
务。研制了全自动紫外线消毒器、浊度计、水中悬沙测定仪、粒度分析仪等仪器。在
联合计划项目中, 开展对虾病害防治技术服务,及时挽救了河北省唐海县1.5亿尾有
病虾苗;在河北省黄骅县育出400多万尾梭鱼苗。
筹备并召开了北京国际海岸学术讨论会,协助中国环境学会海洋专业委员会等单
位筹备召开了沿海城市环境保护学术讨论会。
开始建设青岛市即墨县岙山科学试验基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1988年调整了领导班子制定了所长任期目标责任书, 并与党委协商研究,对机构
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原海产动植物养殖两室改编为养殖一室(虾室、养殖二室(鱼、
贝、参室)、养殖三室(海藻室);成立了所办公室;将原行政办公室改为行政处;
在科研处辖下设立科技开发服务部, 负责技术开发、成果转让及技术咨询服务。强调
必须以研究工作为主,大力发展开发工作,在保证应用基础研究课题条件下,着重发
展科技开发、生产、经营工作。
1988年全所科研计划为40个课题,其中属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14个,部和
院级合同课题20个,其余为横向委托和自行安排课题。其中进展较好成绩突出的课题
有“人工诱导对虾性转化试验”(对对虾受精卵进行理化诱导,育出仔虾7500尾,养
成商品虾后, 雌雄性比为2.4:1,初步达到预期目标);“黄东海、鱼资源、渔场调
查及变水层拖网捕捞试验”(“北斗”号调查船12月17-20日4天,在125区48小时拖
了15网,获鱼249.5吨,平均网产16.6吨,最大网头60吨,平均每小时捕获量为5.2吨,
最高每小时产量为13.3吨。 600马力的黄海103、 104生产船, 最高网产10吨)。对
1987年度和1988年完成的课题,共鉴定评审出15项科研成果。1988年获奖成果13项,
其中“对虾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二、
三等奖各1项;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奖8
项。成果获奖数高于往年。
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工程研究所
1988年9日, 调整了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成立了科技开发部,面向生产,面向
社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重新研究了试验设施的设计方案;整顿了劳动纪律、健全
了财务管理、课题管理、咨询服务等项规章制度。
年度内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和水科院研究课题中,
5项正在试验研究,5项完成并通过了鉴定。
1.潮间带潜堤网围养虾设施的研究。通过对水下工程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模
型试验,从工程角度研究了潜堤的稳定、结构及消浪性能;拦网结构及设计;确定了
一些计算方法,为潜堤网围养虾设施的设计提供了依据。经过生产性试验,证明该类
设施是可行的,在海水养殖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途。获院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2.北方工厂化培育淡水苗种设施最佳方案论证。为解决我国北方淡水鱼苗种供应,
研究工厂化早繁早育设施。本课题设计了强大的水处理系统,分层式自流苗种池、水
温自动控制装置, 繁育夏花达到了每立方水体3万尾的水平。该技术正在东北地区推
广应用。
3.螺旋桨尾流能量回收的研究。研究设制了固定导翼,敞水试验证明可以提高推
力5%。该装置回收了部分螺旋桨转动时没有做功的能量。获院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4.37.5厘米循环水槽流态均匀稳定的研究。研究设制了可用于科研和教学的小型
循环水槽。获院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5.在工厂化培育鲤幼苗中采用变温的研究。将变温能促进水生动物生长这一普遍
现象用于改进鲤鱼苗种工厂化生产的工艺,获得了变温范围、幅度、速度的有关数据,
为改进生产工艺提供了重要参数。
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有: 育苗室综合利用、 网箱升降装置、 水库拦鱼设施、
1.5KW螺旋桨水流增氧机、工厂化培育鲤幼苗投饵工艺计算机优化处理的研究和制造。
中国科学院北海研究站
1988年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七五”国防
科技项目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并广泛加强了横向经济技术协作,
开展科技服务,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共签订技术合
同20项,已完成并通过鉴定的9项,其余均已基本完成。
海洋自然噪声及低信道研究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该课题组在全国一级
学报《声学学报》(1988年第5期)上发表了《浅海低噪声信道模型》的论文。同时,
该课题组又积极与淄博无线电五厂协作,基本上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多波束探鱼仪的
研制任务。极近场声反射理论和实验室模型研究、国内典型舰船实测与分析以及水雷
引信研究等项课题是“七五”国防科技预先研究项目,已按时按期完成。在前几年研
究的基础上,标准反射球的研究又完成了目标强度与温度、液体配比的关系。浅海声
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是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重大研究项目,该站承担其中部
分研究工作,在浅海声场的量子化理论方面作了新的探索。与青岛医学院耳鼻喉教研
室协作研制的隔声耳罩,已经形成商品,可以投放市场。
在中国科学院开发局和青岛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站组建了青岛市科青高技术
公司,以科技人员为主导,实行科技、开发、服务、销售一条龙的独立核算、自负盈
亏的体制,当年共创收30多万元,上交利税1万多元。
铁道四方车辆研究所
该所1959年6月1日成立,是独立的研究事业单位,由机车车辆工厂管理总局领导。
主要任务是,负责铁道车辆新技术、新产品及主要部件的研究、改进,参加或主持重
大新产品的草图、技术设计、试制、试验及定型等工作;负责实际应用和生产中的车
辆现代化的研究、改进;组织有关产品的零部件通用化、标准化的分析研究,并提出
技术文件(国家标准、专业标准草案);进行有关专业产品所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试验
研究等。
建所初期设总工程师室、 办公室、设备器材科、技术计划科等4个管理科室,设
车体、转向架、制动、空气调节、工艺、新材料、轴承、标准化、仪表、技术情报等
10个研究室,1个试验车间。
1984年7月1日开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并实行所长负责制,内部机构有所调整。
截止1988年底,有办公室、科研计划科、财务科、人事教育科、保卫科、行政管理科、
物资科、基建科、设备科、生产经营科、热工试验室筹建科等11个管理科室;有车体、
转向架、 制动、机电、新材料、计算机、标准化、技术情报、计量检测等9个研究室
和试制车间、 动力维修车间、劳动服务公司。全所有中高级科技人员近200名,占职
工总人数的31%。 技术水平较先进,能够进行动力学、震动、噪声、疲劳、制动、热
工、电气、新材料、数据处理等试验,并有一定的加工试制生产能力。
1988年共列科研课题42项,要求当年完成27项,实际完成23项。取得部、局、省、
市级科研成果9项, 超计划5项。取得所级科研成果14项,超计划4项。其中部级成果
客车轴箱密封装置,已全面推广。该装置在结构上有所创新,技术性能良好,结构简
单,密封可靠,成本低廉,保证了轴箱的清洁度,降低了燃轴事故率,提高了客车运
行的安全性,并具有较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完成标准化项目56项,占全年计划的
94.9%; 完成各种产品抽检、试验共计100余项次;完成横向技术合同162项,合同额
达280余万元;中试产品产值达400万元;完成试验手段建设投资额458万元。
建所以来, 共取得2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有44项在全国、铁道部和省、市科技
大会上获奖。 1988年共有48项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级技术进步奖
11项,局、市级成果奖8项,所级科技成果奖28项。
1988年有15个试验室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成为国家级的产品质量监
督检验站。
该所1988年被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标兵。
化学工农业部化工劳动保护研究所
该所建于1979年4月,位于青岛市延安三路218号,系化学工业部下属的社会
公益型全民所有制的综合性化工劳动保护科研单位。研究任务包括劳动卫生和化工灾
害防治技术两部分。科研方向,以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及生产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安
全和健康的影响为目标,面向化工建设,面向化工生产现场,贯彻预防和为老企业技
术改造服务为主的方针,以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
注意相关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经济效益,逐步建成为化工劳动保护的科研中心、尘
毒监测中心、情报中心与化工安全仪器检验中心。设安全技术、工业卫生、职业病防
治、物化分析及防护措施、情报技术等5个研究室和1个安全卫生干部培训中心。另外,
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协会防火防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该所。1984年,化工部根据工
作需要,将安全卫生干部培训中心从劳保所分离出来,为独立的县级单位,专门从事
安全和卫生干部培训工作。
该所于1980年1月完成扩初设计。 1980年11月至1984年12月一期工程(包括科研
楼、综合楼、食堂、锅炉房等)竣工。1985年下半年各研究室开始筹建,本着边筹建
边科研的精神, 首次接化工部4项科研课题。 1987年完成2项, 获得4个成果,其中
“分散兰(2BLN)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化工部科技
进步三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鼠受精卵体外培养和染色体制作新方法”,
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这是建所以来获得的第1批科技成果奖。
1988年底已建成11000平方米的科研楼, 3000平方米的综合楼及配套公用工程,
建筑面积总计14000平方米。1988年底固定资产已达1069万元。其中2万元以上的仪器
设备有岛津(GC-9A)气相色谱、岛津(LC-4A)液相色谱、日本(RF-540)荧光光度计、
日本(TAS100) 热分析仪、日本(CL-50U)超低温冰箱、日本(RD-20IV)冷冻离心机、
日本(800mA) X光机、美国(P-E3030B)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IBM-PC/XP)微型电子
计算机及加拿大 (IOS70) 超灵敏便携式空气检测器等大型仪器设备27台件, 价值
192.88万元。
1988年底共有职工233人。其中科研人员163人。科研队伍中获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的21人,中级38人,初级104人。163名科研人员中,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和医疗卫生专
业人员各占1/2。
1988年4月份开始, 逐步对各个科室及职能、服务部门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不同形式的责任承包,效果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1.科技人员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
程度的转变。走出实验室,深入生产第一线找课题。既解决了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
增加了横向经济收入。2.科技人员主动承担研究任务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不少科技人
员在承担纵向课题的同时,还主动承担了横向任务。3.增强了科技人员的紧迫感与危
机感,责、权、利相结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改革促进了科研和其他工作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1.基本完成了科研计划任务。1988年全所开展25项研究课题,其中纵向课题14项,
横向课题11项, 全年科研计划完成率为98.4%。其中,爆炸极限测定装置、静电植绒
粘接剂和印花粘接剂、增稠剂―Ⅰ等3项科研成果通过了鉴定。
2. 超额完成经济增收指标。全年共计创收40万元,超额34%完成指标,比1987年
增长58.4%。其中科技服务性收入为35万元,为全年总收入的87%,是1987年2.5倍。
3.重视智力投资,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一年来全所共有70多人次参
加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或培训, 培训面达32%。还选派20多人次参加近30次各种类型的
技术交流会和技术鉴定会,共向会议提交了25篇专业学术论文。其中“小鼠受精卵体
外培养和染色体制作方法”等论文受到学术界专家的好评,并被全国诱变学会推荐到
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性诱变性会议上报告。
化学工农业部海洋涂料研究所
1988年该所科研和生产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A-01木材用胶粘剂”、“A-02
压敏地板胶粘剂” 、“三苯基氯化锡中试”、“声纳涂料标准的制定”4项科研成果
通过了部级鉴定。“硫氰酸亚铜”技术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HP系列多用光亮剂”
通过了市级鉴定。两种胶粘剂成果已分别在广东、山东等省推广应用,获得了一定的
经济效益; 多用光亮剂分别在江苏、 山东两省推广应用。全年共开课题32项,其中
“七五”攻关课题“阻尼涂料”、“半交联水乳压敏胶”、“微薄型装饰板等木材加
工用地胶粘剂”、“水分散型氯磺化聚乙稀”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都取得了较大的进
展,将提前完成攻关任务。
该所为适应科研体制改革的需要,逐步成为科研经营型的自力科研所,1988年生
产自己科研新品种涂料、胶粘剂,如各种防污漆、青岛照相机壳用的相机壳漆、环氧
水乳胶、有机胺水性涂料防腐剂、水性胶合板防潮涂料、水性环氧腻子、水性丙烯酸
电镀表面涂料、防锈漆、渔网漆、水线漆、光亮剂等,实现了毛收入384万元。
同时,为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成立了化工新材料开发公
司,租赁了崂山涂料厂。半年产值89万元。
该所1988年被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精神文明单位。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该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海水增养殖的地方研究机构。其前身是国营山东
水产养殖场,建于1950年。1958年改为“山东省海水养殖试验场”。1961年正式定名
为“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隶属山东省水产局。该所专门从事海水增养殖技术的
研究,承担农业部、省科委、省水产局、青岛市纵向横向的多项海水增养殖研究,推
广及开发新技术。
1988年该所有职工230人,其中科技人员95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9人,中级职
称57人,初级职称26人) 。设鱼类研究室、虾类研究室、贝类研究室、饲料研究室、
植物研究室、增殖研究室、苗种实验基地和经济技术开发办公室。另有标本室、图书
室各1个 (图书室共有图书14000余册,其中外文图书4000余册;期刊1700册,其中外
文期刊800余册)。定期出版内部刊物《海水养殖》。
自建所以来, 共进行了100余项研究课题和试验项目,取得了20多项重要研究成
果,其中15项分别获国家、省、市科学大会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1958年试验成功的
“海带自然光育苗法”,对推动我国海带养殖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64年国
家科委将此项成果列入发明记录。“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为世界首创,1981年获
国家二等发明奖。 八十年代以来又为我国海水养殖的第2次浪潮——对虾养殖起到积
极的推动作用。“对虾工厂化育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虾大面积高产养成
技术的研究”为对虾养殖的推广应用开拓了新路。
1988年的科研更是成绩斐然,其中通过技术鉴定的有:江篱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江篱人工苗养殖技术的研究”、"虾塘排出水体对海洋生物生长影响和控制的研究”、
“胶州湾菲律宾虾仔增养殖技术的研究”、“对虾微胶囊饵料的研制”,通过技术评
审的有:“栉孔扇贝底播增殖技术的推广”、“对虾大面积增产技术措施的研究”。
通过评审的山东省地方标准有:“中华绒螯蟹人工苗种标准”、“扇贝养成验收标准”、
“栉孔扇贝苗种”、“对虾配合饵料”、“刺参、扇贝水质标准”和“对虾养成验收
标准”等。1988年获奖项目有:“乳山湾对虾流增殖技术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
等奖“海带新品种一号”,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