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三项改革初见成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2&rec=660&run=13

1988年,青岛市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保险制度三项改革,稳步实施了综合改革
的总体方案及实施细则。
1.改革劳动制度,普遍推行了优化劳动组合。年底,全市有1802个企业、59万职
工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分别占企业总数的94.6%和职工总数的91.6%。在优化劳动组
合中,通过实行“治滑不治病,治懒不治老”和以企业内部消化为主,社会调剂为辅
的原则, 共分离富余职工57645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9.7%;经牵线搭桥补加重新上
岗8091人, 仍富余49554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8.38%。共安置富余职工48802人,占
富余职工总数的98.42%。
2.改革工资制度,全面实行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和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实行挂
钩的市属企业达1780户, 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4.6%; 职工56.8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
89.5%。 挂钩的形式有同实现利税、上交利税、提成工资、万元产值含量、创汇额与
实现利税双挂钩等9种。 有323户企业、6.5万职工实行了工资总额包干,分别占全市
企业和职工总数的15.4%和10.5%。 实行工效挂钩后, 全市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按1:
0.7-0.3的比例,全市工资总额基数8.98亿元,实现利税基数17.2亿元。实际挂钩比
例为1:0.65。工效挂钩后提取的全部工资为11亿元(含基数核定的基数工资,不包括
副食品价格补贴和原材料节约奖) ,比基数增长22.7%,实现利税完成23.9亿元,比
基数增长35%。
在经济效益和工资同步增长的情况下,进一步改革了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有52.9
万职工实行了计件、 定额、结构工资和滚动浮动工资制度,占全市职工人数的85%,
建立了正常的职工晋级制度,完善了对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分配兑现办法。
3.改革劳动保险制度,扩大了社会劳动保险的统筹范围和统筹项目。对全市5500
名临时工、 季节工和私营企业职工实行了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将原来8个保险福利
统筹项目扩大到12项;建立了11所乡镇劳动保险机构;即墨县2865名离退休职工由企
业管理改为社会化管理; 改革了在职职工医疗费和病假工资支付办法,有6.4万职工
实行了医疗费支出与个人合理负担挂钩,病假工资与工龄挂钩。
为使三项制度改革协调配套,一是着眼整体结构,制定目标方案。微观上以改进
系统动力功能为目标,增强企业用人和分配活力;宏观上以改进城市调控功能为目标,
对劳动力和工资增长实行有效而有弹性的分级调控。二是选择正确的实施策略。根据
三项制度的内在关系,逻辑顺序,明确改革的配套要求,把握时机,统筹安排各项改
革措施出台的顺序和时间,同时与交替并举,突出重点,快慢适度。在进行劳动人事
和工资制度改革的同时,改革了保险制度;交替进行了优化劳动组合、工效挂钩和企
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制约关系,改革了企业人事制度和劳动制度。三是针对综
合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制定了40条有关政策。四是,为保证综合改革顺利
进行,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宣传和统一验收标准。
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当,三项改革在制度上、观念上和经济效益上都收到了成
效,初步达到了综合改革的目的。
1.在制度上,触动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的根基,增强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
主要有10个方面的变化:(1) 精简了机构,劳动组织趋向合理。全市实行优化劳动组
合的企业的20167个科室已减少9.78%。(2) 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初步搬掉了干部的
“铁椅子” 。全市有11772名管理人员离开了管理岗位,占管理人员总数的8.3%;有
3575名工人在竞争中走上了管理岗位,其中1/3担任了中层以上领导职务。(3)岗位竞
争与合同化管理,缓解了新旧用工制度的矛盾,为实行全员合同制创造了条件。富余
职工中88.26%为固定职工。(4) 优化劳动组合使企业冗员逐步分离出来,并通过内部
消化基本得到安置。(5)工资分配开始由定量控制转向分级管理、系数控制的新体制。
(6)企业内部分配开始体现工资的杠杆作用,促进了劳动力的内部合理流动。(7)社会
劳动保险开始适应多种用工形式,劳动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8) 国家和企业
包得过多的医疗保险制度变为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合理负担,既保证了医疗,又减
少了浪费。 据对34个单位统计,看病人次比1987年减少30.16%,医疗费支出节约20%
左右。(9) 变企业管理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为社会管理,减轻了企业负担,保证了离
退休人员的生活。(10)企业的宏观调控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劳动力和工资的增长初步
实现了有效的控制。全市压缩计划外用工5000多人,职工总人数比国家计划少增3540
人,少增了35.4%。
2.在观念上,竞争意识逐步取代随遇而安的旧观念;对劳动合同法律效力的认识
明显增强;自主的意识开始确立;从事劳动便可参加劳动保险的意识开始形成。
3. 效益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全市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综合改革前。1986
年市属全民企业实现利税增长5.29%, 1987年增长10.85%,1988年增长20.72%。1988
年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24129元,比1987年增长11.65%,创历史最好水平。(2)在物价
大幅度上涨的情况,确保了职工实际工资略有增长。1988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862
元,比1987年的1519元增加343元,增长22.6%,扣除职工生活费物价上涨因素(120.7
%),职工实际工资增长1.6%。市属全民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974元,比1987年的1595
元增加23.76%,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5%,其中全民挂钩企业实发工资6.8
亿元,比1987年增长27.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