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9&rec=350&run=13

2005年,青岛市劳动保障系统获国家、省、市级以上表彰奖励40多项(次),在全国、全省及全
市各种会议作经验介绍发言40多次,省级以上媒体报道80多次,收到职工群众表扬信50多封。
就业和再就业
概况 全年全市实现就业30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5.4万人,同比(下同)增长9.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6万人,增长19.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6%,下降0.14个百分点,连续5年
保持下降趋势。落实促进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保持了城乡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加快高技能人
才培养,较好满足了青岛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以政策
扶持、管理服务、信息网络、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五大平台为主体的城乡一体的就业工作思路。创
新服务模式、理念和手段,通过完善企业用工需求监测制度,推行劳务对接等6种服务新模式,有效
解决了企业缺工问题。实施劳动保障“一卡通”工程,梳理就业服务业务,组织制定了70多项就业服
务工作流程和工作线路图,将失业管理、职业介绍、就业管理、资金拨付等业务纳入网络系统,实行
了网上申报、核拨、管理。
职业技能培训 年内,全市分别培训失业人员、企业技术工人和农村劳动力4.7万、3.6万和7万人,
分别增长9.3%、8%和75%。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13.7万人,增长8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2269人,增
长152%。技工学校完成招生1.5万人,毕业生安置5821人,安置率保持在98%以上。高级技校新校区8月
19日奠基。继2004年建成全省首个机电实训基地之后,服务业实训基地和智能化考试平台竣工。
社会保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年内,青岛市通过交通银行系统代收个体、自由职业者及灵活就业人员社会
保险费,参保人员可到市内交通银行营业网点办理登记手续。开展了社会保险无障碍缴费模式的试点
工作,参保企业可以在任何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相关业务。正式启动了企业社会保险诚信等级评定工作,
将评定结果在媒体上公布。倡导“诚信医保”、“和谐医保”理念,开展了定点医院信用等级评价活
动,将各定点医院的医保管理服务工作与信用等级评定结合起来;建立了住院费监控公示机制,定期
将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
社会保障扩面征缴 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2万、162万、
104万、 94万和89万人, 分别净增11.6万、 21.6万、8万、11万和17万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缴费人员
24.6万人,增长35%;净增11.6万人,增长16%;新增和净增人数均列全省第一。全市征缴企业各项社
会保险基金57亿元, 增长18%; 征缴市直和市内四区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基金10.5亿元,增长
46.8%;征缴农村养老保险基金3.95亿元。基金总量的增长,保证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企业养老保险在调整提高待遇导致支出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仍当期实现结余4000多万元。
劳动工资管理
企业工资分配 年内,市内四区发布了481个工资指导价位,其中,非全日制等服务业岗位发布
了60个交易价位106个非全日制等服务业岗位的价位和106个交易价位。对26个技术工种按技术等级进
行了划分,五市三区也各自发布了工资指导价位。对涉及32.2万名职工的2215户企业进行调查,编制
了16个行业分经济类型、分行业的人工成本参考资料。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提出
了2005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基准线13%、上线20%、下线4%,由市政府于6月6日发布实施。6月,市协调
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成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委员会,根据青岛市行业分布情况设立了3个综合性调研
组,做好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劳动定额、企业工资调整、劳动力市场价位等4项评估工作,帮助和指
导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截至年底,全市共有2906户企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涉及
职工59万人。全年清理各类企业欠薪1.14亿元,其中追讨农民工工资4000万元,继续实现零拖欠。
劳动关系调整 全市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139万份,签订率达97%,增长1个百分点。建立集体
合同制度的企业达5827户,职工119万人,分别增长8%和11%。实施了劳动合同备案与工资税前列支挂
钩政策,制定了建筑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农民工合同文本,提高了劳动合同签订率。建立集体合同数
据库,对集体合同实行动态管理。集体合同数据库按照12个区市和市直单位划分,设13个子信息库,
每半年进行一次调整,实现了动态化管理。截至年底,全市国有企业全面建立集体合同制度,非公有
制企业和改制企业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达5827家,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219份,覆盖职工119万
余人,建制率达82%。规范企业改制、破产程序,严格审核把关,保证了改制、破产企业职工分流安
置方案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执法
劳动保障监察 建成了全国首个劳动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监管系统。全市划分了412个监管网格,
采集录入了3.6万户用人单位的信息,建立了监管指挥中心,对执法车辆安装了GPS定位装置。全年全
市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违规案件7923件,增长71.8%。通过劳动监察清欠社会保险费1.86亿元,增长12%;
追讨劳动报酬7051万元,增长31%。
劳动保障争议处理 劳动争议处理全面实现实体化。全市建立了14个劳动争议仲裁院,增加编制
81名,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实现实体化的城市,市、区二级劳动争议仲裁院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全
年审结劳动争议案件6577件,增长36%;通过劳动仲裁为劳动者追回各类待遇1.17亿元,增长43%;为
用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1590万元,增长46%。
劳动信访工作 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例》,建立完善了“三个一”(“一门式”
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解决)信访模式,被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推广。全
市两级劳动保障信访部门共为职工群众提供劳动法规政策咨询服务2.18万人次。
劳动保障法制与基础建设
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严格依法行政、优质高效服务、办事公开透明、工作作风优良、监督机制完
善为主要内容的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出台了《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制定了《劳动保障综合执
法规程》和《自由裁量标准》。全市建立街道(镇)劳动保障中心173个,工作人员792人,场所总面
积达2.8万平方米;建立社区(村、居)劳动保障服务站1022个,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1375人。信息网
络进一步扩展,覆盖市、区、街、居2000多台电脑工作站,数据量达300G,光纤总长800多公里;建成
社会保险容灾系统和“一卡通”系统。
(张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