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8&rec=399&run=13

2004年,全区辖11个街道办事处、35万人。完成生产总值115亿元;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89亿元,
其中工业增加值81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714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4.8
亿元;完成出口总额6.8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亿元;实现区
级财政收入4亿元。

经济发展

工业 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批大项目投产。青钢集团加快技术改造,累计投资11亿元,
“青钢”被评为2004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之一;青岛石化公司通过技改,原油加工量达到247万
吨;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调整产品结构,汽车产量达到6万辆;海通车桥公司总成装配线技改项目、
泰德公司空调器轴承技改项目等重点经济项目相继完成。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亿
元。服务业编制完成了《商贸发展总体规划》。李沧中心商圈新增营业面积15.6万平方米,累计达到
40万平方米。维客集团继续加快连锁扩张,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利客来购物中心通过新建改造成为
全市经营面积最大的商场;北方国贸集团一佳一时装中心建成开业;东郊车站等5处室内停车场相继
竣工,新增面积2.7万平方米,增加泊位1080个,缓解了中心商圈停车难问题。完成了区级机关办公场
所迁建,盘活了闲置资源。新锦华综合批发市场经营面积居山东省同行业首位,金属材料市场、货运
交易市场交易额居全市首位。
生态旅游 完善并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善了十梅庵景区建设,百果山农业生态园被评
为青岛市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招商引资 全年实际利用韩、日、台资分别比上年(下同)增长72%、22.5%和31.3%。举办了
首届“李沧区对外贸易洽谈会”。全年新增外资项目66个,其中百万美元以上的13个;新增内资项目
390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25个。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98.7%和40.1%。
民营经济 成立全市首家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担保公司,累计担保贷款3350万
元,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区新增个体工商户3407户、私营企业529家,分别增长21.1%
和16.6%;实缴税金2.2亿元,增长26.7%;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到34户,增长61.9%。

城区建设

编制了文昌阁、枣儿山等10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筹
措2.8亿元资金实施了“河、路、山”综合整治。对李村河中下游和板桥坊河实施了治理。完成了太
原支路、夏庄支路等25条街巷路的整治和55条道路的路灯安装,李村城区地下管网三期改造工程竣工。
硬化车行道20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板14.9万平方米。对河南庄、坊子街及青银路两侧等区段山体实
施了生态恢复,沧口公园拆墙透绿工程完工。新建改建公共绿地23.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3.5平
方米。楼山工业区村庄搬迁改造工程竣工,后海热电项目实现投产供热。建立城管工作目标责任绩效
考核机制,明确区、街、居管理责任和任务。实施厨余垃圾封闭收集,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安装多
功能卫生容器1000个,淘汰燃煤锅炉31台。组织开展了5次大规模的清理行动,拆除违法建筑20.2万平
方米。

社会各项事业

全年投入科技经费909万元,组织申报科技计划46项,其中国家级计划4项、市级计划14项。新增
青岛市高新技术产品17项,申报专利116件。引进各类人才1592人,其中高级人才113人。创建省、市
级规范化学校4所,市教育改革红旗学校1所,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建成全市首家青
少年天文科普馆,承办了“山东省创造教育第八届学术年会”。举办了2004年中国青岛赏花会,开展
了“李沧之春”、社区文化节、欢乐假日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成图书馆迁址扩建。成
立了全市首家健康教育所和艾滋病初筛检测实验室,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救治体
系。被评为山东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
投资220万元建成11处标兵示范社区。完成78个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取
得阶段性成果。老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区敬老院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通过山东
省老龄工作先进区、市敬老模范区验收。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工作稳步推进。加强了双拥
共建、 兵役、 人防建设。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进展。先后出版了《李沧区大事记》、
《沧口区志》等。推进“平安李沧”建设,实施社会治安“护城河”工程,创建“平安示范社区”10
个。
在全市率先将就业培训工作延伸至社区,通过财政资助,所有社区都建立了就业服务站,社区就
业成为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2842个,安置就业2.8万人,就业率达到77.9%。实
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阳光救助工程”。发挥“低保超市”作用,开通了“爱心飞扬直通车”,累计
投入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资金3712万元。
“城中村” 改制取得进展, 其中河南、东李成为山东省首批整体规范改制的“城中村”。按照
“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完成了教育、卫生、文化系统的聘用制度改革。

(王宪军 高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