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8&rec=163&run=13

经济运行调控

2004年,全市通过出台指导意见、保障生产要素及坚持月分析、季调控等措施,加强经济运行调
控,保证了经济运行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克服能源、资金等瓶颈制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举办银企洽谈会,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012亿元,
比年初增加290亿元,保证了全市重点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针对全国性电力紧张的形势,成立青岛
市解决发电用煤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协调铁路运力,出台船运煤补贴政策,对电煤供应情况坚持日调
度、日通报、日协调,电煤库存基本维持在1~2周水平;引导4032户企业“错峰”用电,科学转移高
峰负荷20万千瓦;全年电力供应保持正常,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青岛市做法。

大项目和造修船、家电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市政府确定的60个重点技改投资项目,落实责任制,加快建设进度。北海船舶重工公司搬迁
完成,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年内完成投资4亿元,15万吨和30万吨级修船坞主体工程完工;青钢集团制
氧、烧结和1号、2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海尔集团数字电视和家居集成产品综合改造、海信集团数字
技术开发中心等项目竣工试运行。
加快造修船和家电产业集群建设。与中船重工集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个船舶企业和4个船舶研
究所确定在青岛投资。引进韩国STX等4个中外合资船舶项目,胶州湾沿线造修船基地建设全面展开。
海信集团机卡分离数字电视接收机等5个家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3个项目竣工投产。推进城
阳、崂山两大电子家电配套工业园建设,吸引20多家配套企业来青岛开工建厂,达产后每年可新增产
值100亿元。

结构调整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1710项,其中达到或接近国
际先进水平的约占4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8.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38.06%。举办了“中日
产业研讨会”、“2004中国(青岛)材料科技周”。上报国家信息化专项19项,实施市重点技术创新
项目511项、国际产学研项目3项。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双星集团和澳柯玛集团等4家企业获“国家
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海尔集团、双星集团和青啤公司的3个项目入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
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支持青岛高校软控公司建设山东省橡胶行业技术
中心。培育11个信息化建设样板企业,新认定省级以上技术中心9家、市级16家。

品牌经济

年内,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奖励制度的通知》。青岛市的“白雪”、
“喜盈门”、“英派斯”、“壹枝笔”等4个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16种产品获“中国名牌产
品”称号;青岛市“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0个,“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31种;新增“山东省
名牌产品”30个,累计达到109个。加强培植鸡牌味精、崂山可乐、灯塔牌调味品等老品牌,使其得
到恢复和发展。加快品牌从经济领域向服务领域和品牌城市的延伸,新增6个“中国商业服务名牌”,
2个省级和2个市级服务名牌, 服务名牌数量居山东省商贸系统首位。 青岛市作为知名品牌城市入选
“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对外招商

搭建青岛市企业与境外企业的合作平台,举办“2004首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
中外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青岛市与外商达成50项合作意向,项目总投资近6亿美元,
成为国内首次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为主题召开的国际性会议。举办“2004中国(青岛)材料科技
周”、“时装周”、“中日产业研讨会”等4个重要展会和“国际珠宝博览会”等5个商业会展。以汽
车产业基地、家电电子招商为主题,组织企业赴日、韩、台湾等国家或地区招商。

大企业“直通车”服务

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的通知》,市经贸委制定了大企业“直通车”服
务的具体操作意见,建立健全大企业“直通车”联席会议等制度,在全市确定94家大企业“直通车”
服务名单。

(王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