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7&rec=6&run=13

主要指标

200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780.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147.5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37.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95.7亿元,
增长13.1%。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6∶50.4∶40调整为8.3∶52.6∶39.1。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15个副
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增长幅度居第3位。

农业和农村经济

经济作物生产稳定增长,粮食生产略有减少。粮食总产222.2万吨,花生增产2%,蔬菜(不含果
用瓜)增产6.7%,水果增产16.9%。粮经比由上年的56.5∶43.5调整为53.1∶46.9。畜牧良种产业化、
渔业高标准养殖、农业标准化取得新进展,肉类增产4.7%,水产品增产1.2%,牛、羊奶增产21%,
禽蛋增产2.1%。
农村城镇化带动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乡镇
企业完成总产值2600亿元、增加值643亿元,分别增长21%、20%;实现利税162亿元,增长21.1%。农
村劳动力转移15万人,所产生的效益占农民纯收入的67%。
县域经济迅速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五市完成生产总值877.9亿元,增长20.6%;占全市的
49.3%,所占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8.4亿元,增长31.3%,占全市的23.6%。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带动作用,西海岸成为制造业转移中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完成总产值2237.3亿元、增加值678亿元,分别增长27.2%、22.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产品
产值达1017.4亿元、943.9亿元,分别增长31%、25.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39.8%、
36.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完成产值807.1亿元,增长32.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5个百分点。重
工业完成产值849.2亿元,增长38.5%,快于轻工业19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704.8亿元,增
长15.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2%。“十大”企业集团完成产值1228.3亿元,增长13.9%,占工
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9%。
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56.7亿元, 增长22.8%。 实现利税
166.5亿元,增长8.5%。实现利润77.9亿元,增长12.8%。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亏损下降3.1%。每万元
工业产值能耗0.76吨标准煤,下降6.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累计达到132.1,提高了7.1个百分点。其
中,劳动生产率达8.12万元/人,增长18.7%,流动资产年周转次数由上年的2.14提高到2.37。
建筑业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111.6亿元,增长26.9%;实现利税11.5亿元,增长26.4%。

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901.2亿元,增长24.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6%。个体私营经济快速
发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达20.67万户,私营企业达5.03万户,分别增长17.4%、27.2%。在全市7.32万
家各类企业中,私营企业占比重达68.7%,增长4.71个百分点。个体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572亿元、销
售收入790亿元, 分别增长26%、 21.7%;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8.5亿元,增长16.3%,占全市的
56.3%;实现税收25.5亿元,增长22.3%;吸纳社会就业19.6万人,安置下岗失业职工1.91万人。

第三产业

服务业克服了非典影响,商贸、物流业和网络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住房销售、保健等行业迅速
崛起,大型商贸集团、外资零售企业和私营商业增势明显,旅游、餐饮呈现强势反弹。第三产业增加
值增长由第二季度的9.7%恢复到年底的13.1%,增长速度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4位。全年完成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2亿元,增长15.8%。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讯器材零售增长82.2%,建筑
材料零售增长11倍,汽车零售增长2.6倍,全市汽车销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8%。新增百安居、欧倍
德、家世界、美凯龙、好美家、沃尔玛、上海华联、深圳金海马、海信金座、阳光百货、伊都锦等11
家大型零售企业。
旅游经济恢复较快。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88.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1.9亿元、国际旅游
收入1.81亿美元。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发展加快。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综合运输能力加强。全市港口吞吐量达
1.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424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5.4%、24.3%。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7.5亿元,
增长22.8%。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58.9万门,增长6.1%;市话用户达139.5万户,新增25.9万户;
移动电话达285.4万户,新增103.3万户。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9.4亿元,增长54.6%。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547.6亿元,增长48.6
%;基本建设投资256.3亿元,增长89.2%;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72.4亿元,增长23.2%;房地产投资完
成127.8亿元,增长23.3%。非国有、外商投资和农村经济增势强劲,分别完成385.2亿元、121.3亿元、
191.8亿元,分别增长69.1%、70.3%和7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将海西湾布局为全国重点造修船基地;大炼油项目得到国家
批复;青钢集团引进浦项不锈钢板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一汽集团研发中心正式落户本市,颐中集
团与一汽集团签定乘用车合作协议;青啤公司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融资1.49亿美元;
大多数国债项目建成投产。
基础设施、路网建设、环境绿化和整治进一步完善,流亭机场一期、前湾港三期1~4号码头、城
市快速路二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增高速公路276.5公里。北海船厂10万吨浮船坞搬迁,浮山
湾清淤工程进展顺利。滨海公路黄岛区试验段即将完工,沿线组团规划全面展开,汇泉广场、第一海
水浴场、第三海水浴场改造和滨海步行道等项目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

对外经济贸易

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1亿美
元,分别增长44.9%、68.8%。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长,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利用外资增长38.9%。
引进过千万美元项目180个,其中过亿美元项目6个;有13家世界500强企业新投资项目17个,截至年底,
已有71家世界500强企业来青投资120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25.3亿美元。在青外商投资企业的增资势
头强劲,共有545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合同额13.2亿美元。对韩、对日实际利用外资均实现当年翻番目
标。
发展网上招商和出口商品网上交易,获准建设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全市完成出口103.6亿美元,
增长21.8%;进口74.9亿美元,增长33.3%。一般贸易、私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出口增势
较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3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33亿美元,分别增长30.5%、22.3%。民营企业出
口10.3亿美元,增长67.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45.9个百分点。新兴出口市场开拓进展明显,对南亚、
中东、非洲、独联体及东欧、大洋洲等市场出口增长32%,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0.2个多百分点。
全市完成对内招商引资164.9亿元,增长47.1%。引进1亿元以上内资项目76个。

财政金融

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1亿元,增长23.9%;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含中央专项)147.2亿
元,增长18.3%,收支基本平衡。税源经济建设实现新的突破,重点企业对地方财政的拉动作用增强。
全市40户重点税源企业上缴地方税收27.11亿元, 增长3.99%; “十大” 工业企业集团上缴地方税收
14.16亿元,增长6.9%;“十大”商贸流通企业上缴地方税收1.52亿元,增长23.52%;“十大”房地
产企业上缴地方税收1.05亿元, 增长39.1%; “十大” 外商投资企业上缴地方税收2.34亿元, 增长
22.93%。
全市金融系统本外币存款余额2040.6亿元, 比年初增加3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29.7亿元,增加
394.9亿元, 其中消费贷款余额242.9亿元、增加70.8亿元。全市实现保费收入46.4亿元,赔款给付达到
11.4亿元。

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75元,增长15.5%,居副省级城
市第8位;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30元,增长8%。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2988元,增长6%。居民消费
物价指数上升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全市农民减负2.67亿元,人均负担由改革前的148元降
至85.3元,人均减负62.7元,平均减负率达42.4%,减负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4个百分点。经济适
用房开工215万平方米,竣工60.8万平方米。市区新增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用户1.5万户。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200万人。
就业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下岗职工出中心全部完成,实现了向社会保险的平稳过渡。实现就业
11.2万人,增长62.7%,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比重占81.5%,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年末城
镇登记失业率为3.75%,下降0.05个百分点;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率达到95%。
建立起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临时救济和住房、子女教育救助的政府救济为辅助,
以社会互助互济和优惠扶持政策的社会救助为补充,以社区组织为依托的社会救助体系。政府社会保
障支出达9.3亿元,增长13.6%,养老金发放和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落实较好。
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加快,通过专家鉴定的科技成果544项,获得省、市级奖励229项,高等教育毛
入学率22%。全市森林覆盖率2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5%,分别提高3.6和1.1个百分点。市区大
气环境质量优良率89.3%,提高0.5个百分点。垃圾处理率100%。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等取得新进
展,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产业集群化
程度低,产业集聚和配套能力不强;服务业、民营经济比重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财源
发展、收入结构不合理,主体税种增长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推进改革的难度还很大。国有
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退出步伐不快,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未完全建立。投融资体制仍待改革。3.缺
乏人才,人才总量、比重、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4.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较低,商务成本较高,对招商引资和创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5.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
大。

(刘岐涛 赵连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