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7&rec=431&run=13

青岛市统计局(2004年2月11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抓好“三件大事”的战略
部署,在遭遇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
济建设双胜利,全市经济实现了好于预期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
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时期。

一、综合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1780.3亿
元,增长15.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13%的目标,为1995年以
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5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937.1亿元,增长20.7
%;第三产业增加值695.7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9.6∶50.4∶40.0调整
为8.3∶52.6∶39.1,一产比重稳步下降,二产比重上升,三产因受非典影响较大比重略有下降。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14亿元,增长23.9%;地方财
政一般预算总支出147.17亿元,增长18.3%,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税收保持高平
台上的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252.76亿元,增长29.2%;地税税
收收入83.44亿元,增长15.9%。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
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42.61,比上年提高6.8点;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
景气指数为142.8,比上年提高7.2点。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4,比上年上升1.4%。各类生产价格指数平稳
回升,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0.97,上升0.97%;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6.51,
上升6.51%。房地产价格总指数111.9,上升11.9%。其中,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上涨明显,上升14.6%;
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上升1.8%;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下降0.6%。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901.2亿元,
增长24.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
值521.1亿元,增长2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截至2003年末,
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20.7万户, 年内新发展5.5万户;私营企业5.03万户,年内新发展
1.2万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84万人,通过创办个私企业安置下岗、失业职工1.9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集群化水
平和配套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社会保障
和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继续完善。

二、农业

农业保持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农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市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型转化,市场化特点更趋明显。在全市耕地和总播种面积减少
的情况下,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总体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区间。全市农业以调整为主线,“压粮扩
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转折,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6.5∶43.5调整为53.1∶46.9。2003
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2.7万公顷,减少6.1%,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59%。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林业生产继续以建设生态城市、承办“绿色奥运”为目标,抓住农业结构调
整的机遇, 大规模植树造林,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万公顷,增长130.0%;森林覆盖率26.76%,提高
3.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3.7万公顷,增长79.6%。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肉、蛋、奶产品产量全面增长。畜牧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养
殖结构,规模化经营、特色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我市顺利
通过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及示范区”验收。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3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60.94万千瓦,增长5.0
%。农用拖拉机16.07万台,增长5.0%;农用载重汽车1.12万辆,增长8.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2.41
万公顷,下降0.7%;农村用电量29.94亿千瓦时,增长16.73%;地膜覆盖面积17.08万公顷,增长6.35
%。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建立“四大工业基地”、构建大工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技术
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产快速增长,效益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
值825.5亿元,增长20.0%。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 完成增加值678.0亿元, 增长22.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85.1亿元,增长
16.4%;集体企业完成134.9亿元,增长16.2%;股份制企业完成278.6亿元,增长33.7%;外资及港澳
台企业完成185.4亿元,增长26.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2.7亿元,增长52.1%。轻、重工业协调
发展,轻工业增加值370.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310.0亿元,分别增长22.1%和29.8%,轻重工业的比例
为54.4∶45.6。主要工业产品(个别产品除外)产量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2003年实现利税总额166.49亿元,增长8.5%,其中利润77.93亿
元、增长12.8%。产品销售收入2556.67亿元,增长2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2.14,比上年提
高7.1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2.93%,产品销售率为98.01%。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品、新产品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全年
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43.9亿元,增长25.3%,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88%。完成新产品产值692.8
亿元,增长18.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7.07%。企业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所提高,全年共
研制开发新产品1652种,增长4.4%,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327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653种,
填补国内空白的182种。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增加值111.6亿元, 增长26.9%; 实现利税总额11.5亿元,增长
26.4%;全员劳动生产率72677元/人,增长8.3%。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市继续深入贯彻扩大内需的政策,深化经营城市理念,围绕构筑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
架和奥运项目建设,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强劲增长。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9.4亿元,增长54.6%;城镇以上单位共完成投资547.6亿元,增长48.6%。
其中, 基本建设投资256.3亿元, 增长89.2%; 更新改造投资72.1亿元,下降8.8%;房地产开发投资
127.8亿元,增长23.3%。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城镇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5亿元,增长45.5%;
第二产业投资234.0亿元,增长72.7%;第三产业投资307.1亿元,增长34.4%。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1767个,增加602个;施工项目2161个,竣工项目527个;在建项目总
投资规模1407.6亿元,增长61.6%。全年项目建成投产率24.4%,新增固定资产215.3亿元,固定资产交
付使用率39.3%。
200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53.2万平方米,增长5.6%。其中,住宅402.7万平方米,增长9.1%;商
品房销售额106.5亿元,增长15.8%,其中住宅92.0亿元、增长24.5%。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成效显著。随着同三线青岛段
的全线竣工,青岛的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公里,达到525公里。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港口集装箱
西移和挺进西海岸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港口吞吐量跨越1.4亿吨大关,达14135.7万吨。其中,矿
石吞吐量4729万吨;原油吞吐量258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24万标准箱;口岸外贸吞吐量跨越亿吨大关,
达1.02亿吨。

航空运输保持快速增长。年末拥有国内航线80条,国际航线8条,港澳地区航线2条,全年航空旅
客吞吐量达到348.75万人次,增长8.31%;航空货邮吞吐量7.56万吨,增长15.88%。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7.54亿元,增长22.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67
亿元,增长14.4%;电信业务总量52.88亿元,增长23.6%;信函8865.1万件,增长8.7%;电报5.7万份,
下降2.1%;长途电话29763.6万张,增长13.1%;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3年互联网用户累
计达38.4万户,使用时长达到11.36亿分钟,增长0.18%。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
量达158.94万门,增长6.1%;年末市话用户达到139.51万户,其中新装电话25.94万户;全市移动电话
发展到285.37万户,其中年内新增103.34万户。
旅游业平稳发展。随着崂山巨峰、九水十八潭、海底世界等重点旅游观光项目建成开放,我市的
对外吸引力迅速上升。在受到非典重创后,全市旅游总收入仍达136.8亿元,下降9.1%。其中国内旅
游总收入121.9亿元, 下降6.7%; 国际旅游收入1.81亿美元, 下降25.0%。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688.69万人次,下降8.1%;国内游客1654.57万人次,下降7.8%;海外游客34.12万人次,下降18.0%,
其中接待外国人29.56万人次、下降17.0%,港澳台胞4.55万人次、下降25.8%。

六、国内贸易

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在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以及全市商业网点建设
步伐加快的带动下, 城乡消费品市场呈现近年来少有的活跃态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
500亿大关,达512.2亿元,增长15.8%,总量首次超过全国的1%。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398.3亿
元,增长17.1%;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3.9亿元,增长11.5%。按营业方式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
零售额419.3亿元,增长15.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7.4亿元,增长15.5%;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5.6亿
元,增长24.4%。
汽车消费成为新热点, 全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达23.6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
2.6倍。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 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840处,成交额696.6亿元,增长
12.6%。其中:消费品市场767处,成交额608.2亿元,增长18.4%;生产资料市场73处,成交额88.4亿
元,下降6.2%。

七、对外经济

积极应对非典疫情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外
贸出口,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对外经贸创历史新高。
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 青岛地区(含中央、 省公司) 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6.59亿美元,增长
22.1%。其中,出口额123.92亿美元,增长17.2%;进口额82.67亿美元,增长30.1%。本市(不含中央、
省公司)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8.46亿美元,增长26.4%;其中,出口额103.55亿美元,进口额74.91亿
美元, 分别增长21.8%和33.3%。 外商投资企业是全市外贸出口的主体, 出口额69.55亿美元,增长
19.5%,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67.2%;国有企业出口18.03亿美元,增长21.8%;集体、私营企业出
口15.97亿美元,增长33.0%。
据青岛海关统计,青岛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08.8亿美元,增长28.8%。其中,出口额236.6亿
美元,进口额172.2亿美元,分别增长27.9%和30.0%。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 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248个,增长22.7%;合同外资80.06亿美元,增长
44.9%;实际利用外资突破40亿美元大关,达40.14亿美元,增长68.8%,均达到1979年以来的年度最高
值。 截至2003年末, 共有71家世界500强企业来青投资,累计合同外资25.3亿美元。2003年有13家世界
500强企业在青投资17个项目,投资总额6.6亿美元,合同外资5.1亿美元。
境外投资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发展。 通过建立和完善“走出去” 管理体系,充分利用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对外经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全年已获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43个,
注册资本3.35亿美元。全年累计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325份,合同金额2.05亿美元,营业额1.40
亿美元,共派出劳务人员3820人次。
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2003年全年实际利用内资为164.9亿元,增长47.1%。全市引进亿元以上
内资项目76个,实际到位内资58.2亿元,增长32.6%。

八、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加大金融保险业招商力度,引进了韩国中小企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15家金融机构和
保险中介机构,进一步优化了我市金融保险业资金结构,促进了金融保险业的稳定发展。
金融业健康平稳运行。 各项存款快速增长,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 达
2040.58亿元,比年初增加362.0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892.09亿元,比年初增加369.51亿元。城
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本外币储蓄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07.04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达908.47
亿元, 比年初增加163.56亿元。 各项贷款稳定增长, 信贷结构得到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1829.68亿元,比年初增加394.8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678.39亿元,比年初增加361.92亿元。其中,
短期贷款余额977.45亿元,比年初增加123.4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68.38亿元,比年初增加33.74亿元;
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242.9亿元,较年初增加70.8亿元。
保险事业日益兴旺。全年全市承保金额6228.0亿元。实现保费收入46.43亿元,增长20.5%。其中,
财产保费收入11.4亿元,增长6.4%,占24.6%;人身保险费收入35.03亿元,增长25.9%,占75.4%。赔
款支出金额11.3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6.84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4.5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科研成果共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7项,其中自然科
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44项;授予青岛市科学技术奖179项,其中国际科学技术合
作奖2项、自然科学奖19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50项。
科技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1239项,成交额3.4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2886件,
授权专利1490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28所(含民办高校),其中普通高校25所,
在校学生14.9万人。中等学校416所。其中,普通中学339所,在校学生46.14万人,下降1.3%;中等专
业学校和技工学校77所,在校学生12.53万人,增长16.0%,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
生的50.6%;共有小学1084所,在校学生46.76万人,下降2.3%。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入学率
达99%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501处。 其中,影剧院50处,电影队189个,文化馆
(站)178处,博物馆7处,公共图书馆12处,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广播电台1座、11套节目,电视台1
座、15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49.75万户,数字电视在全国率先进入居民家庭。全市出版各
类杂志1721.73万册,出版报纸29183.65万份。全年文艺作品获得省以上奖励31项,其中有6件作品获第
九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这是自1991年中宣部在全国
实施“五个一工程”以来我市取得的最好成绩。全市共有档案馆15处。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年末全市
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329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02处,卫生防疫机构13处,妇幼保健机构13处,
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2550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万人,其中医生1.4万人。全
市拥有医疗床位2.1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0万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奥帆赛有关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成立了奥帆委,向社会公示了《青岛奥
运行动规划》。全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47枚,银牌110枚,铜牌147枚。共打破世界纪录
1项、全国纪录6项。全市共有体育专业队7个,队员55人。重点体校13所,学员1970人,业余体校5所,
学员7643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东西快速路二期、滨海步行道市
区段、汇泉湾海水浴场改造、前湾港疏港高速公路、同三线青岛段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滨海公路实
验段、中山路地区综合改造、流亭机场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海泊河、团岛污水处理厂等中水利用示范
项目完成,团岛流域截污工程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改善,
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公交等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获得建设部授予的“中国
人居环境奖”。
城市平均每天供水量76万吨,增长1.3%。城市全年实际用水量2.6亿吨,增长1.7%,其中生产用
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0.92亿吨和1.52亿吨。
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的总户数达到84.3万户,增长1.5%。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7.67万吨,增
长9.9%;供应煤制气总量14826万立方米,增长9.8%。天然气用户已达2万户,用气量275万立方米。
城市气化率达到10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社会用电量147.7亿千瓦时, 增长12.4%。 其中, 工业用电99.3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19.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2.8%和8.6%。
全年新增供热面积263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1870.6万平方米,增长16%。
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164条,下降5.2%。共有营运的公交汽、电车3648辆,下降0.9%。年
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8900辆,增长2.9%。
年末道路总长度1550.1公里,增长8.7%。铺装人行道板55.49万平方米。新建、翻建道路115条。
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903.82公里,增长16%。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空气质量年均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
上的有326天,占89.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市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07.4平方公里,覆盖率达
到76.2%。市区共植树196.86万株,栽种绿篱8.1万米,铺设草坪51.9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到37.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新增公共绿地354.31公顷,全市公共绿地面积达2305.3公顷,增长
18.2%;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34平方米,增长15.7%。全市现有公园、动物园45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 增长0.70%。 其中,市区246.77万人,增长
2.08%;五市(县级)473.91万人,基本持平。全市非农人口比重达到35.2%,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
点。 全年新出生人口51076人, 出生率为7.11‰; 死亡人口48110人,死亡率为6.70‰;全年净增人口
5026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委、市政府采取各项措施提高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解
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城镇居民收
入较快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5元,增
长15.5%;人均消费性支出8056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4530元,增长8%。全社会全部单位职
工平均工资12007元,增长9.4%,其中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4162元、增长10.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新建成住宅288.35万平方米,增长12.7%。年末城区人均住
宅使用面积19.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5
平方米。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83.2万人,增长3.9%。全
年共安排11.2万人次就业,组织3.84万人次参加就业前培训。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下降
0.05个百分点。2003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7.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83.9万人,领
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0.1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共有3.6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
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0471张,收养7004人。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
度按可比价计算。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按省可比口径计算。
4.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系集团口径。
5.卫生统计不含疗养院。

(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