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7&rec=332&run=13

市地震局工作概况

2003年,重新调整了青岛市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青岛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完善了各
级指挥机构。加强立法执法工作,送审了《青岛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修订了《青岛市地震
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讨论稿) 》 。办理了十届一次政协会《关于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防震减灾管理规定〉》和《关于开展青岛市区地下管道系统灾害防治工作》等2项提案。市
地震局获2003年度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三等奖、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第1名、省地震执
法先进单位称号等。本市地震应急工作获国务院应急工作检查组的肯定。市地震局10篇业务论文入选
国家级刊物。

地震监测预报

1月,本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投入试运行;在“六五”崂山地震事件中,监测灵敏,数据准确,
为市政府应对地震灾害、准确判定地震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13~14日,中国地震局和山东省地
震局派出12名专家对该台网进行了鉴定验收,认为该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国外进口大动态范围地震
计与国产数据采集器的最佳配套观测,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地震灾害预防

加强地震执法。截至年底,对全市在建、新建的56项重大建设工程普遍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的
执法检查,举办行政听证会1次。提高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率。各区、市相继出台了《建筑工程抗震
设防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黄岛区、即墨市将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了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市
中级人民法院就市地震局处罚的2家违法建设单位进行强制执行,新闻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全市重
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率提高到60%。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准备工作。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编制了
区域地震构造图;对地形图、市政地下管线分布图、交通图等城市基础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初步
了解了断层附近的各种干扰因素,确定了探测方法与手段;拟制了《青岛市活断层工程设计书》。

应急救援

修订了《青岛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对地震应急工作进行了分级处理。指导各相关部门修改、
制订、完善了各自的地震预案,将全市28个要害单位及12个区、市的地震应急预案进行汇集、整理,
形成20多万字的《青岛市地震应急预案汇编》。分解细化《市地震局地震应急行动细则》,制成应急
程序卡,规范了应急工作的内容和程序。修改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
究报告);10月,经市计委组织专家评审并经市政府批准通过,青岛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项
目正式启动。采取集中与分散、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演练方式,举行了大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全市
20多个部门和单位、1000多人参加演练;国务院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对本市地震应急工作给予肯定。

防震减灾宣传

年初,市地震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协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十五”期
间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协调组。利用“3月1~7日宣传
周”和“七二八”唐山大地震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青岛电视台黄金时段和装有“BUS
—TV”的公交车上滚动播放防震减灾电视公益广告片;加强“青岛市防震减灾信息网站”建设,提
高点击率。由市地震局撰写脚本,与市委宣传部、青岛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大型纪实片《搞好防震减灾,
保障城市发展》;利用海云庵糖球会,“赶科普大集”等民间活动,现场发放《防震避震知识》等材
料和解答群众疑问。

崂山地震应急工作

6月4~12日,崂山区王哥庄先后发生数次有感地震,震级分别为3.1级~4.1级。其中,6月5日18时
35分发生的ML4.1级地震,市区震感十分明显,烟台、潍坊等地均有感,有感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
市地震局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地震监测中心值班人员仅用7分钟便确定了地震三要素,在第一时
间向市委、市政府值班室报告了震情,并及时向省地震局报告了震情、有感情况和个别受损情况。市
地震局应急人员20分钟内到达岗位,启动了《青岛市地震局地震应急行动细则》。“六五”地震发生
后,省地震局专家和市地震局技术人员及时会商,将崂山震群判定为前兆性震群,提出趋势判定意见,
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地震发生当晚,省市两级地震技术人员赶赴震中区,架设流动监测台,连续工作了20多天,记录
了地震现场的大量信息资料;应急期间,共上报《地震工作简报》18期;地震监测台网共监测到可定
位地震315次,其他大小地震上千次。市地震局适时进行地震科普宣传,编印了抗震救灾科普材料4.5
万份,配合崂山区发至震中区居民每户1份,并邀请省地震专家在崂山电视台做了“地震与抗震救灾”
专题电视讲座。

(市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