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7&rec=152&run=13

运行调控

2003年,全市通过采取召开大企业座谈会及月分析、季调控等措施,加强经济调控。对重点企业
和产品的能源、资金、运输等提供保障,对新竣工项目重点扶持,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建立重点电
力企业例会制度,加强电力管理调度,保障了全市生产、生活和社会需要。采取有力的调控措施,把
非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继续推进名牌战略,实施新的培育计划,新认定一批“青岛名牌”。继续
实施“企业上网、人才队伍、营销网络”等三大工程,表彰和奖励先进营销单位和个人,主办“品牌
青岛国际策划论坛”,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地展览展销活动;举办了“2003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
压缩两项资金(产成品库存、应收帐款),探索以易货贸易处理积压产品,两项资金增长低于销售收
入增幅9.2个百分点。

企业改革

成立了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三二一”国有资本重组工程。即全年有1/3左右
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股比重较为合理;1/2左右国有中型企业实行经营者或经营
层持股,国有股降至参股或退出地位;全部国有小企业实行清理性改制、多元化改造,通过关、停、
并、破、卖等措施,退出国有资本或市场。
经过全面调查,摸清底数,制订了《工交系统深化企业改革工作意见》,明确了近2年企业改革
目标和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制订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
员的实施办法》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在海信赛维公司、海晶化工集团、海湾集团
等企业试点。做好中小企业退出工作,31户小型企业、11户中型企业整体退出。
加强企业破产工作,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完善规范破产政策,出台《关于市属国有工业破产
企业职工安置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系列政策;列出企业破产计划,按照“成熟一个,批复一个”的原
则,批准14户企业破产,涉及职工1.15万人;抓好破产终结工作,加快破产清算进度,年底实现20户
企业破产终结;协调落实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政策,重点解决了资产和土地拍卖中的问题,争取资金支
持,保证了在破产程序中的23户企业1.95万名职工年底前安置完毕。
选择部分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扶持,通过银行等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超过5亿元。完成9户企业实施
土地安置职工政策工作,截至年底,落实该项政策的企业有36户,共分流安置职工2.64万人,清理欠
薪欠费1.11亿元。贯彻落实青土字〔2000〕65号文件,在企业改制中利用土地资产抵补享受折抵政策
后净资产负值的政策,操作企业11户,涉及土地22.4万平方米,土地价值共计1.37亿元。启动部分特
困企业安置职工“快速通道”,明确了申报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使职工安置工作顺利开展,
已有青岛麻纺厂等8户企业进入了“快速通道”。

结构调整

加快技术改造投资进度,60个投资超过1亿元的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有42个项目开工建设,累计
完成投资59.6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43.9亿元、占全部技改投资的38.3%,海尔集团通讯产业化基地
技改项目、海信集团变频空调器技改项目和商用空调项目、澳柯玛集团锂离子二次电池技改项目、双
星集团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催化重整装置项目等16个项目竣工投产。落
实《青岛市工业布局指导意见》,对工业园进行整合,规划了汽车、造船、石化、钢铁、家电等16个
功能区,通过财税政策的引导,推进功能区的产业集聚。贯彻执行《青岛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条例》,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技术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年内,有1家企业
技术中心获国家认定、4家获山东省认定。确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点8家,并推广应用经验。推进
产学研工作,“中俄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和“中日橡胶技术交流会”在青召开并达到预期目标。全
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38%。

对外经济

以大项目为重点,推进项目洽谈进度。年初,推出30个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其中10个超过1亿
美元)的重点利用外资项目向外推介,出台政策,对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从项目审批、配额使
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 以“四大工业基地” 建设为契机,抓好产业链招商项目,提出了120个
“四大工业基地”及产业链招商项目。利用外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出120家企业,在股权、资金、
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与外方合作。克服非典影响,推出四大板块共300个项目实施“网上招商”;
出口产品继续巩固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市场,并新开拓了俄罗斯、中南美洲、印度市场。

(杨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