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化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6&rec=53&run=13

编制青岛市电子政务
工程“十五”规划3月,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下称“市计算机中心”)编制的《青岛市电子政
务工程2002~2005年总体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由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全市
贯彻实施,标志着本市新一轮电子政务工程正式启动。《纲要》提出了“以体制增效益,以应用促发
展,实现低投入、高起点、争一流”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思路,确定了“到2005年,建成全
市机关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大力发展网上应用,基本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
无纸化,对外审批服务网络化;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
的目标。
本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
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城市1月,市计算机中心代市政府起草了争取列入全国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城市的请
示,连同工程建设方案一起呈报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8月,本市被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电子政务
试点示范城市。根据国家的统一要求和技术规范,市计算机中心对《青岛市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总
体方案》进行了修改,并于10月在京率先通过了由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组织的方案评审,得到了有
关专家的肯定。
电子政务基础体系建设
根据试点示范工程的要求,市计算机中心将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电子政务“413”框架
体系调整为“451”框架体系,即“四个平台”、“五个中心”、“一种模式”,构成本市电子政务
技术系统的基础平台;年内,完成了该框架体系的建设任务。
建设“四个平台”1.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在原有“金宏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上,完成了网络核心骨
干系统的升级改造,形成了大容量的网络交换中心;利用青岛广电ATM城域网,实现了与机关大楼外
40个部门(包括内网和外网)和12个区(市)(只有内网)的宽带高速互联,形成了全市机关布局合
理、统一完整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2个宽带高速网络平台。政务外网的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由2兆扩
大到100兆,满足了全市机关访问国际互联网的需要,为政府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应用创造了网络条
件。
2.应用支撑软件平台建设。以原“金宏电子政务系统”为蓝本,封闭8个多月,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
和规范,基于J2EE架构和WebService技术,进行了各种系统软件的研究、比较、选型和集成,初步完成
了应用支撑软件平台设计和开发,形成了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统一的应用注册、发布、集成平台,
统一的目录服务,统一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平台和包含十几个子系统的统一的基础办公应用系统,满
足了各部门通用基础办公应用需要,为各部门专门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统一高效的软件平
台。
3.安全支撑平台建设。对市计算机中心原有2个机房进行了较高标准的改造,形成了较好的电子政务
物理安全环境;配备了防电子政务基本安全设施;对基于PKI(公钥基础设施)的身份认证、访问控
制、信息加密、数字签名、可信时间等应用安全和信任服务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规划。
4.政务门户网站(平台)建设。5月,“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正式改版为“青岛政务网”,标志着
市委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开始由单向信息服务网站向综合信息服务和网上办公门户网站过渡;6月,起
草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网站建设管理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青政
办发〔2002〕56号),建立了全市政府网站建设和信息资源发布更新责任制;组织开发并为70多个部
门配备了统一的“青岛政务网信息资源管理维护系统”,召开了机关网站维护管理工作会议,对各责
任部门进行了培训和督查。
形成 “五个中心” 通过“四个平台” 建设, 在市计算机中心形成了全市机关的政务信息交换中心
(GIEC)、政务数据中心(GDC)、政务应用服务中心(GASC)、政务认证授权中心(GCAC)和电
子政务管理中心(EGMC)等五个功能中心。
强化“一种模式”由于“四个平台”的建设和“五个中心”的形成,本市电子政务的“强核—辐射”
模式得到了巩固和强化,保证了全市机关电子政务流程的完整和统一。
电子政务应用普及和深化
决策信息服务年内,市计算机中心通过内部网为领导提供政务信息3.7万余条,为市委、市府办公厅
报送信息2400余条;编辑制作视频新闻、内参等1000多小时;制作“新闻图片”600余幅。
“金宏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应用年内,市计算机中心帮助市委宣传部、四方区政府、市人事局、市
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市建委、市财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计委等9个部门建立
了内部办公系统, 全市利用“金宏电子政务系统” 建设内部网络办公系统的单位已达到33个。注册
“金宏网”单机入网用户64个,全市“金宏网”总用户达到2500多个。帮助市工商局利用“金宏网”
建成了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系统。
政府网站建设年内,“青岛政务网(公众网站)”增加了“政府公报”、“网上办公”、“专题”、
“视频信息”和“青岛统计”等5大类37个子类的信息资源;市计算机中心利用自身网络资源和服务
器资源,为市计生委、市计委、市信访局、市建委、市政府采购办、市委组织部等6个部门虚拟主机
建立了网站,使在市计算机中心虚拟主机建立网站的单位达到33个,节省投资600多万元,每年节省
运行费300多万元;为市气象局、市规划局提供网站服务器托管服务,为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及12个
区(市)和15个乡镇农机部门设计了单独的网页。截至年底,全市政府类网站56个。
技术支持年内,完成了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日常服务任务,
保证了市政府与国务院和省政府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组织对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
量技术监督局等4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技术方案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利用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
交换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构建了市人大、市政协会议期间会场计算机专用网络环境、
议案处理系统和会议查询系统;协助完成了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电话呼叫中心系统的建设,并与“金
宏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参与了市版权局牵头组织的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技术组的工作。
技术服务年内,市计算机中心为市领导,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和各部门提供日常技术服务4000余次。
“金宏网”传递公文、信息达百万份,成为全市机关公文、信息传递的主渠道。
(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保密工作·
贯彻上级会议精神
2002年3月,市委保密委员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保密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全国保密局长、保密
办主任会议及全省保密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4月,全市保密工作会议召开,全
面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并部署工作,还通报表彰、奖励了2001年度青岛市保密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
者。完成了2002年度《保密工作》杂志的通联发行工作,市保密局获得全国《保密工作》通联发行工
作先进单位称号。
保密宣传教育
“四五”保密普法根据青岛市“四五”保密普法规划,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动员,通过各种教育
形式,普及保密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了干部群众的保密意识和保密观念。
保密干部培训市保密局派员到有关单位讲授保密课12次。各部门、各单位也举办了一批保密教育培训
班。全市各级党校实施保密教育教学,加强了对领导干部和重点涉密人员的保密教育。
全市保密知识大奖赛全市18支代表队通过预赛和决赛,产生团体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组织奖8个,另有18名参赛队员分获优秀队员奖或纪念奖。青岛电视台和《青岛日报》对本次大奖赛
进行了报道。在本次大赛基础上组建了青岛市代表队,参加全省保密知识电视大奖赛,获团体三等奖。
保密工作管理
加强依法行政按照《关于加强保密工作依法行政的意见》(国保发〔2000〕5号)的要求,推进保密
工作法制化。市保密局转发了国家保密局《关于废止部分保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要求各部
门、各单位对各种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清理规范。市保密局加强了对全市各涉密机关和单位的日常保密
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推动各项保密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
完善制度措施在全市推广签订《保守国家秘密责任书》制度;在全市推广经管国家秘密事项人员持证
上岗制度;对市招生办高考试卷保密室进行了检查验收;加强了青岛市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资
企业的保密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国家秘密载体定点复制单位的管理,对有关单位的法人代表进行了保
密业务知识培训;参加了“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大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
提出整改意见;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转发了中央保密委员会《关于加强手机使用保密管理的通知》
和《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保密管理的通知》,杜绝失泄密隐患。
规范确定密级工作加强了对确定密级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审定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及
界定密级制度,解决密与非密界限把握不准、确定密级宽严不当和密级调整不及时等问题,逐步实现
对国家秘密的动态管理。坚持保密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认真做好密级鉴定工作,完成了对市委市政
府计算机中心等十几个单位送审材料的保密审查和密级鉴定。
保密技术工作
市委保密委员会研究通过了《青岛市保密技术工作“十五”发展规划》,指导全市保密技术工作深入
开展。市保密局推广应用保密技术设备,开展保密技术安全检测,提高了各部门、各单位的保密技术
防范能力;在全市范围内完成了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界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