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6&rec=155&run=13

业务概况
2002年,市统计局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开展了“规范管理效率年”活动,创建“市情信达”统计
服务品牌,统计信息成为党政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
年内,获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截至年底,全市177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别建立了实体型或挂靠型统计站(所),
配备统计人员351人,配备微机194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区(市)、乡(镇、办事处)“三级”
统计网络的连接。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组织实施了统计数据上报提速工作,建立了50万元以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全面调查、
从业人员薪酬统计、全社会就业统计和电子信息产业统计等调查制度。开展了非公有经济统计核算工
作,初步建立了全市重点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统计报表制度。推进价格指数缩减法试算工业发展速度
工作。组织实施了工业企业“一套表”试点工作,出台了《贸易业小型抽样调查实施方案》。对“在
地统计”进行探索,对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进行了改革,将市直部门所辖企业下放市内四区统计,
满足了市内四区测算GDP的需要。
统计分析研究年内,撰写《统计信息》、《统计内参》和《统计专报》等各类统计分析资料341篇,
综合采用率68.3%。市领导批示25篇次,比上年增长67%。其中,被市主要领导批示11篇次,是上年的
2倍多。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采用233篇、481次,复采率为150%。组织撰写的《走入海洋:
化技术优势为经济增长桥头堡》、《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的透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
农民增收情况研究》、《企业创立名牌经济发展研究》等17篇系列分析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
有关部门的肯定。针对各区、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每月撰写的《各区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得到市委书记、市长杜世成的高度重视并先后3次予以批示。
统计调查发挥“三支队”(城市、企业、农村等统计调查队)灵活机动、调查网络健全的优势,组织
实施了全市公众安全感调查、青岛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私营企业发展环境专项调查、青岛市流动人
口出行情况调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居民借贷现状及意向调查等专题调
查近60项。
统计课题研究完成了本市软件产业发展情况课题调查任务,结合全市R&D资源清查资料的开发,完成
了青岛市科技实力综合评价报告,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市科技活动的规模、构成、布局、存在的差
距和问题等,并提出了相关参考建议。
统计信息化建设开发的《基于元数据管理的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在全国统计系统软件评优中获得副省
级城市中唯一的一个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被国家统计局列为有推广价值的软件系统之一。年内,完成了千兆网的改造以及宽带网的接入。
统计法制建设组织了统计执法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和拒报、屡
次迟报统计资料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其中给予经济处罚的统计违法案件达207起。推行统计
全员普法,组织考试并颁发了“四五”普法合格证;制定了《青岛市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
划》和“四五”普法目标责任制。
普查工作
深度开发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研制开发的《青岛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通
过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系统工程专家、国际知名人口学家蒋正华担任主任的专家鉴定委员
会的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综合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提高统计
数据应用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系统在本市地铁建设、编制青岛市综合交通规划所进行的居民
出行调查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年内,完成了全市5.7万户法人单位、1.8万户产业活动单位、17.5万个工商个体
户的全部调查表的光电录入及编审工作,全市单位“漏查率”1.5‰,指标差错率1.2‰,均低于国家5
‰的控制标准,得到了国家、省检查组和市普查领导小组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