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6&rec=111&run=13

主要指标
2002年,全市系统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3.1%,高于
全市增幅5个百分点; 纺织品服装出口交货值30.8亿元, 增长13.1%; 实现销售收入109.4亿元,增长
13.2%;产销率99.6%,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12亿元,增长9.9%;工业生产、出口和经济效益创
历史最好水平。
全年主要产品产量:化纤9.14万吨,纱7.6万吨,布4.76亿米,印染布1.17亿米,针棉织品折纱量3.5万
吨, 针棉织品折长丝量628吨,服装3.21亿件,其中梭织服装5235万件、针织服装2.68亿件、羽绒服装
70万件,绒线2.26万吨,毛毯50万条,纺织机械6.99万吨。完成出口交货值30.8亿元,其中纺织品出口
27.8亿元。“九大类”出口产品中,纱出口5929吨,布出口9429万米,毛毯出口36万条,呢绒出口53万
米,床单出口34万条。全年纺织服装自营进出口企业出口创汇2.87亿美元。
确定结构调整思路
年内,市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组织制定了《青岛市纺织工业2003~2005年结构调整意见》、《青岛市
服装工业2002~2005年结构调整意见》。确定了青岛纺织工业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
构调整为主线,以服装为龙头,以科技为后盾,以优势企业集团为主导,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特色,以
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重点;把服装作为产品链之首,重点突出工业
园建设;行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服装、改造棉纺、提高新型高科技化纤”等3个重点,企业结构调
整突出“扶持壮大一批,更新改造一批,开放搞活一批,破产淘汰一批”为内容的“四个一批”,产
品结构调整突出“优化衣着类,提高装饰类,发展产业用品类”等3大板块;围绕产品结构调整,以
面料替代进口为突破口,突出印染后整理工艺技术的改造和攻关,加快对新型纺机、纺织器材的引进,
突出先进设备的创新与制造。
技术创新与名牌建设
年内,行业内的青岛喜盈门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青岛中泰化纤丝绸有限责任公
司技术中心、山东绮丽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已有4家企业技术中心被
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的“海洋生物甲壳质纤维及针织品”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市纤维及纺织品工程实验
室的天丝纤维纺织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青岛纺
联集团六棉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环保再生涤纶抗静电布”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青岛市第五印染
厂研制开发的“改性高档人棉印染后整理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另有15个项目通过市专家鉴
定委员会鉴定。
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即发牌针织内衣系列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青岛雪驰公司生产的雪
驰牌羽绒服系列被评为中国名牌。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雪达牌针织内衣、青岛好事中制衣有
限公司生产的好事中牌衬衣等2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
工业园建设
全市有纺织服装工业园9个,占地2710公顷,建筑面积57.29万平方米,入园企业188家。园区共引进内
外资项目186个, 合同利用资金47.52亿元, 其中外资2.18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4.14亿元,其中外资
4339万美元。各项基础设施投入1.7亿元,园区内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或“七通一平”,形成了园
区对经济发展的后续拉动,突出了招商引资的载体功能和产业集聚效应。
行业协会建设
12月7日,市服装行业协会召开理事会议,补选即发集团董事长陈玉兰为会长;增补雪驰集团董事长、
党委书记王自修,巴龙集团董事长姜俊平,乐好集团董事长崔乐好,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张健等4人
为副会长;市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明超为秘书长。12月11日,青岛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召开成
立大会,该协会共有个人会员139人、团体会员13家;该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缩小本市在服装设计方
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提升服装设计师的总体水平,提高服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加快本市
服装工业向高层次的发展。
即墨市被命名为“中国针织名城”
即墨市针织服装企业367家,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益明显,形成了集纺、织、染整、服装制造、销
售等完整的产业链,对行业、市场影响力较大,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贡献突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
会授予“中国针织名城”的称号。
青岛市纺织总公司
生产经营概况截至年底,市纺织总公司拥有限额以上(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
企业)棉纺织、毛纺织、印染、针织、复制、服装和纺织机械、器材等企业33家,职工3.22万人;总
资产41.96亿元。具备棉纺能力26.6万锭、印染能力1.28亿米、针织品折纱能力1万吨。完成主要产品产
量:纱4.28万吨,同比(下同)增长-1.36%;布9386万米,增长-4.87%;印染布4625万米,增长60.15%;
针织品折纱8073吨,增长-0.98%;纺织专用设备347吨,增长-30.74%。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工业增加值
3.9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03亿元,比考核指标增长9.5%;工业总产值16.73亿元,增长9.49%;实际
利用外资152万美元,比考核指标增长1.3%;技改投资8200万元,比考核指标增长2.5%;出口创汇1.24
亿美元;出口交货值完成8.8亿元;利润2000万元,比考核指标增长11.7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完成
101.83%,比考核指标增长1.6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21.64%。
企业改制8月,对所辖纺联集团一棉、五棉、六棉、八棉等4个有限公司的银行借款进行剥离,通过债
转股的办法进入企业,建立了新的公司治理结构;选举产生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王磊被选为董事
长;新公司总资本22.56亿元,资产负债率58%。12月,由青岛第五印染厂、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及公司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等自然人共同出资,组建了青岛纺织首家“双机制”企业——青岛源
荣印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该公司以技术含量较高的针织印花产品为主导产品,实现了技
术创新机制和以产权为纽带的企业管理机制的结合,为老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创业实
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招商引资4月,在市政府于深圳举办的“青岛推介会”上,市纺织总公司与韩国美昊实业公司签订了
“高档针织印花面料项目合资合同书”,与德国温戴尔纺织远东公司签订了“人棉印染项目合资协议
书”,与香港仁通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拉舍尔毛毯项目合资协议书”、总投资额4500万元。
9月,在“2002青岛国际时装周”期间,与深圳中百棉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组建“青岛深港时装
广场项目书”,合资金额500万元。12月,与日本毛织株式会社签订了由该社投资230万美元,收购青
岛毛纺织有限公司的后整理设备,并整体搬迁至青岛纺织工业园继续生产的合作发展议定书。
国际市场拓展2002年,由市纺织总公司与赞比亚合资成立的穆隆古希纺织有限公司由单一棉纺织企业
发展成为集棉花种植、纺织,工业,商业和国际贸易等四大产业为一体的大型联合企业。年内,投资
开发棉田1万公顷,建立合同农户5000余户,固定劳动力3万人,收购籽棉近万吨,所产棉花不仅自用,
并向中国出口。纺织拥有原棉、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年产纱1800余吨、花布1700余万米、服
装10多万件。新建了榨油厂,产食油600余吨;在赞比亚全国建立了19个连锁商店;生产的花布约50%
出口周边国家,服装继续出口美国市场。赞比亚共和国总统穆瓦那瓦萨到该公司视察时,对取得的成
就给予了肯定。2002年,该公司被国际世界质量组织(WQC)授予“2002年度巴黎国际之星金质奖”。
郝建秀小组建组50周年5月,市政府在市人民会堂举行庆祝郝建秀小组建组50周年大会,市委宣传部、
市委工交工委、市总工会决定在全市开展学习郝建秀小组活动。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计委副主任郝
建秀为郝建秀小组题写了“让火车头精神代代相传”的题词。
50年来,郝建秀小组连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并总结了以“四长”(党小组长、生产组长、工会组长、
团小组长)、“五大员”(政治宣传员、计划员、质量员、经济核算员、安全员)为主要内容的班组
管理方法等经验;为国家培养了39名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向各地输送了257名技术骨干,小组成员
先后4人当选为全国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5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青岛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截至2002年底,所属企业11家,职工224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86人;总资产10.3亿元。全年实
现工业产值(现行价)3.8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96亿元、工业增加值7189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率为107%; 完成主要产品产量: 涤纶长丝2556吨, 涤纶弹力丝1263吨,锦纶长丝8602吨,锦纶弹力丝
8073吨,氨锦包覆纱702吨,高强低缩涤纶长丝408吨,化纤坯绸838万米,化纤色绸1244万米,袜子217
万双。
所辖企业发展与调整年内,青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三期工程5台加弹机投产;青岛中泰线业有限公司
引入浙江伟峰机械有限公司民营资本,实施增资扩股;青岛中盛特种纤维有限公司自募资金,增加22
台包覆机,并于8月份投入生产,增加生产能力30%;青岛开发区物资公司市场扩建一期工程2.22万平
方米于12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4月,青岛第二针织厂利用厂区区位优势建设的闲置物资市场投入运
营。青岛中泰化纤实业总公司于9月份停产整顿;撤销了青岛中泰化纤工贸发展公司,合并到青岛中
泰化纤实业总公司统一管理。
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年内,共开发新产品19个,其中高强低缩缝纫线用涤纶长丝和喷绘涂层布获国
家级新产品称号;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0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44.37%。青岛中泰化纤丝绸有
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青岛市企业技术中心并成为美国杜邦公司“supplex”产品在中国唯一的定点生产
厂家。9月,青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
概况截至2002年底,辖有子公司18个;职工1.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30人;总资产18亿元。全年实
现工业总产值5.0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28亿元、利润971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7.7%,出口创
汇4000万元。
资产重组与运营4月,对二级国有法人企业青岛亚联房地产开发中心以整体出售方式,改制为青岛亚
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染织一厂辖属大茂制衣厂实施关闭。9月,在本市宁夏路266号、济南路64
号设立了青岛海珊专卖店。12月,注册成立了青岛海丰源置业有限公司,开发集团所属企业的房地产
项目;青岛海珊制衣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珊进出口公司对共同出资设立的青岛海珊房地产开发公司
进行股权转让,由青岛海珊房地产开发公司独立经营;青岛隆兴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破产申请已由青岛
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并如期进入破产程序;与意大利马可波罗公司正式签订了海珊工业园污水处
理项目合作合同。
品牌建设“2002青岛国际时装周”期间,该集团举办了“‘海珊之韵’——2002新潮时装秀”,共展
示由所属企业和市服装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设计的服装27大类130余个品种;举办了“海珊新产品、新
工艺、 新技术” 推介会2场,300余人参加,推介了具有水洗不变型、防绉免烫、健康清凉等特点的
“海珊”西装和以“典雅与时尚”、国际流行与民族服装有机结合的“海珊”毛衫以及棉麻巾被系列、
“海珊”装饰用品、“海珊”细旦超柔地毯等产品;联络商贸合作伙伴意大利比艾拉市举办了“纺织
资源和纺织技术”推介会,该市副市长莎里瓦蒂等出席推介会,该市商会会长马蒂尼作了“纺织与健
康”专题讲座;9月9日,意大利客人与青岛市领导共同参加了海珊工业园奠基仪式。
创新与技术改造年内,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05项,其中市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1项,完成新产品产
值1.21亿元、销售收入1.32亿元、利税995.83万元,出口创汇1705.3万美元;技改总投资2765万元;成
立市级技术中心1个。12月,由市经委、市科技局及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该集团公司生产的“高
档超薄清凉型”西装进行了技术鉴定,认为该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月,该
鉴定委员会对该集团公司生产的“竹纤维提花割绒巾被”、“莫代尔提花割绒毛巾”、“麻棉混纺纱
割绒绣花巾被”、“棉粘胶混织三色提花缎档巾被”、“金银线提花缎档绣花”等产品进行了技术鉴
定。其中,“竹纤维提花割绒巾被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棉粘胶混织三色提花缎档巾被产品”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余三项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青岛市丝绸公司
截至2002年底,全系统共有农工商企业10户,其中县级丝绸公司4户、工业企业4户、商业企业1户、劳
务性企业1户; 职工1765人, 固定资产原值1.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938万元,比上年(下同)下降
17.13%; 生产各类丝织品225.44万米, 下降14.77%;出口绸缎126万米,下降23.11%;全系统全年亏损
444.2万元。共有桑园7333公顷;年内放养蚕种12.7万张,增长9%;生产蚕茧370万公斤,下降6.68%;
全年蚕农收入4477万元,下降31.57%。
年内,莱西市丝绸公司、胶南市丝绸公司纳入全省丝绸行业第二批改制农业企业。青岛市丝绸公司继
机关精简改革后,对下属丝绸批发站和凡事通商贸中心,按照竞争企业有序推出的原则,通过资产变
现和租赁等形式,对人员进行经济补偿和合理分流。对平度市丝绸公司实施股份合作制改制进行准备
和实质性的操作。工业企业受丝绸市场持续低迷影响,生产规模大幅度缩减;企业遭遇自然灾害,影
响了全年生产和冬季桑园发展。莱西市丝绸公司实施“农桑合作、特级服务、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注册了“莱丽丝”蚕茧商标,全年生产鲜茧48.6万公斤,增长31%,总产量和平均张产均居全市第一;
胶南市丝绸公司加强质量管理和科技兴蚕,全年改造旧大棚200余个、新建大棚150余个,生产鲜茧32
万公斤、增长8%。青岛丝织厂全年开发试制产品34个,其中10个已投入批量生产,开发丝线生产加工
和“白厂丝”贸易,扩大印花生产能力,实现贸易额400.56万元,印花生产销售收入增加4倍。
年内,全系统有下岗职工904人。共筹集保障费和出中心费用1053.1万元,保证了下岗职工顺利稳妥出
中心和出中心后关系接续和基本生活保障。
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该集团公司由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红领服饰发展有限公司、中美合资青岛红领制衣
有限公司、青岛屹之龙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组成。拥有进口专业设备1000余台(套),形成了年产西装
50万套、衬衣50万件、外贸加工10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建成了拥有形象统一的专卖店、店中店等
近230多间的国内销售网络。 拥有总资产5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1亿元,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员工
1600余人;2002年,完成销售收入近3亿元、税收1400余万元。
红领品牌连续四年保持“青岛名牌”称号;2001年6月,红领集团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红领”
西服成为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和第十四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专用礼仪西服;2002年1月获省质
监局颁发的“产品免除省内质量监督检查证书”;获中国服装协会授予的2002年中国服装行业“产品
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和“利润总额百强企业”称号。
市场拓展2001年3月,该集团公司与德国普德集团正式合作,成为普德集团CALAMAR品牌在中国的持
有者和经营者;2002年8月,正式成为在北美洲有影响力的服装量体定做经销商MTM产品的定点供应
厂家,拥有了遍布北美洲的国际性区域化的销售网络;产品还进入了欧亚市场,销往10余个国家和地
区。
技术进步与产品开发该集团公司的西装版型及生产工艺均从欧洲引进,并兼顾欧洲风格和东方人的身
材特点、审美情趣进行了改进,注重了穿着舒适和文化品味;面料选择上采用了优秀的精纺高支纱面
料,并进行多项专业技术监测及面料预缩处理;辅料全部采用意大利宝马、德国海莎等世界著名厂家
的产品;西装生产的各道工序全部引进该工序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设施,建成了一流的生产线;以
市场需求为中心,细分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高、中、低档次的品牌结构;按照高起点、高品
质的原则,跟踪国际服饰潮流和最新的设计动态,邀请享有国际声誉的优秀服装设计、工艺师合作加
盟,不断推出新产品;建立了“CEO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平台与市场终端的“零距离”以及数
据信息化与数字管理化的结合。
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以“针线系友情,做衣先做人”为企业精神,以“诚信、品质、服务、创新”为
经营标准,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和品牌形象塑造。该集团公司被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指定为中国男装
流行趋势长期研究、预测、发布、承办企业。按照品牌国际化、产品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的思路,以
西装产业为龙头,带动相关服装产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西装基地与外贸服装基地并举的格局。“红
领工业园”一期工程——“服饰精品工业园”总投资1.2亿元,建成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西
装生产线,达到了生产设备现代化、管理网络化、物流控制智能化,已投入生产;二期工程——“国
际品牌服装基地”作为外贸服装生产基地,占地35.33公顷,集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生产能力1200
万件(套),开始了建设启动。4月,“红领服饰精品工业园”被青岛市认定为市级工业园,并列入
“十五”重点支持发展的“十新”工业园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