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5&rec=97&run=13

概况
2001年,全市限额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00家,主体由青岛市纺织总公司、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
公司、青岛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绮丽集团公司、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红领集团、巴
龙集团、一诺集团、好事中集团、青岛乐好服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环球服装有限公司、青
岛喜盈门集团公司、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青岛胶南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星火纺机纺
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构成。主要产品涵盖棉纱、棉布、印染布、色织布、各类针织产品、服装、
服饰用品、工业用布、毛麻织品、纺织机械和器材等多种类型,以出口为主,销往美国、日本、韩国、
欧盟、中东、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青岛服装亮相于中国青岛时装周(隋以进/摄)2001年,主要纺织产品产量:化纤9.06万吨,梭织服装
4686万件,针织服装1.73亿件,针织折纱3.3万吨,绒线2.2万吨,呢绒130万米,毛巾3417万条,纱7.71
万吨,布4.06亿米,印染布1万米,袜子560万双,纺织机械4.46万吨。
全市系统内限额以上纺织工业企业91户。其中,按性质分:国有14家,集体15家,股份制13家,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1家,有限责任公司18家;按规模分:大型企业20家,中小型企业71家;按行
业分:棉纺业11家,棉织业6家,印染业6家,棉制品业5家,棉线带制造业2家,毛纺织业7家,麻纺织
业1家,丝绢纺织业1家,针织品业13家,服装制造业14家,化学纤维工业3家,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6
家,其他16家。全部从业人员55925人;拥有棉纺锭62万锭,布机7175台(新型布机占14.3%),毛纺锭
10.7万锭,毛织机86台,麻纺锭2300锭,巾被织机556台,袜机200台,化纤、聚酯和印染布生产能力分
别为9.37万吨、 12.6万吨和2.37亿米。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2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64亿元,利税
3.57亿元。
技术改造
全市系统内限额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资1.10亿元。其中,华金集团针织坯布染整项目已竣工
投产,纺联集团床上用品项目,已完工并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即发集团的后整理、成衣、印花、
彩印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亿余元,已经投产并发挥效益,实现销售收入6.35亿元,出口创汇3447万美
元;青岛中泰化纤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00万米化纤丝绸染整涂层项目已于6月竣工投产。
技术创新
年内,青岛纺联集团五棉有限公司、青岛纺联集团八棉有限公司、青岛美好巾被股份有限公司、青岛
红领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技术中心被新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已有3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
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青岛乐好服饰(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生产的乐好牌西服、青岛美好巾被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美好牌巾被系列产品、青岛纺联集团
八棉有限公司生产的喜鹤牌纯棉精梳高档卡其产品、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青锋牌清梳联
合机、青岛引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引春牌JW908型喷水织机等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累计
已有青岛市名牌产品15种。
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ISO14001环保管理体系认证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开发
研制的海洋生物甲壳质纤维保健针织品,被评为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
岛市第五印染厂开发的针织印花技术、青岛华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TENCEL针织产品获青岛市
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青岛允春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JW—911型机械式单喷嘴喷水织布机、青岛纺联
集团一棉有限公司开发的细旦高支人棉平布、青岛装饰布总厂研制的高密度涤纶棉功能性整理产品获
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青岛胶南纺织机械厂生产的SFB213A型双圈条梳理机获青岛市科学技术
星火奖。
工业园建设
红领集团在即墨城南建成占地26.67公顷的红领精品工业园,一期占地6.33公顷的高档精品西装厂已竣
工投产,总投资6700万元。环球服装工业园在胶州市已基本建成。海珊服装服饰集团对工业园进行了
整体设计规划,初步确定了工业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华金集团针织坯布印染后加工及成衣项目,作为
国债重点支持的技改项目之一,在纺织工业园华金苑内已完成投资6290万元,成衣项目正式投产,染
色后加工项目进入调试阶段,已形成年产针织成衣240万件(套)的生产规模。
机构改革
3月,新组建的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正式挂牌运营。6月,市纺织总公司所属的青岛纺织职工医院整
体划归市卫生局。8月,根据《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青岛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
意见》(青发[2001]12号)和《青岛市经济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青政办发
[2001]122号),撤销青岛市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将其有关的行政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划入市经委,
在市经委内设市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内设轻工纺织处。
青岛市纺织总公司
2001年, 市纺织总公司有3个企业集团、 3个二级公司、15个直属厂(公司)、2个事业单位,有员工
33966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5.51亿元、净值18.12亿元。分别从事棉纺织、色织、针织、毛纺织、复
制、印染和纺织机械、器材的生产和经营。其产品除面向国内市场外,还销往38个国家和地区。全年
实现工业总产值16.24亿元、 工业增加值4.32亿元、利税5330万元、销售收入18.36亿元、自营出口创汇
1.13亿美元。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市纺织总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在扩大新材料应用、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推进产业升
级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已有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6个、
高新技术企业8家、全国CAD推广应用示范企业1家;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及科技机构合作的重大项目
达10余项。采用新材料(如彩色棉、莫代尔、大豆蛋白纤维等)开发出有市场、有效益、高附加值的
人造棉、蜡防印花及超级蜡防印花、针织印花、莫代尔盖锦纶、大豆蛋白质纱及大豆纤维弹力布、环
保再生纤维抗静电布等新型面料共四五个系列、200多项新产品,其中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
产品试制计划,有6个产品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新产品销售收入已占总销售收入的25%以上。年
内,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科技先进集体单位。
纺织工业园建设建设青岛纺织工业园是青岛市实施纺织工业布局调整、 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一步。
2001年,在园区建设中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为突破口,以提高产业层次为重点,不断加
大对外开放力度,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首批入园企业中,华金集团与青纺联集团投资项目进展较
快。其中,华金集团在园内建立的具有亚洲先进水平的“染纱及针梭织物深加工中心”项目是国家重
点立项支持的“国债项目”;该项目已于10月建成投产。8月24日,市纺织总公司与青纺联集团共同
投资兴建的年产240万件(套)的“寝装”项目,将于2002年1月投产,年销售收入可达5000万元,可
实现利润250万元。2001年末,市纺织总公司与韩国一家大型纺织企业签订协议,在园区合资生产高档
针织面料,产品出口定位于欧美高档纺织品市场。
国际市场拓展由市纺织总公司与赞比亚合资成立的穆隆古希纺织有限公司经不断技术改造,生产能力
向“两头”延伸,生产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其销售网络和产品不仅遍布非洲大陆,并开始向美国出口
产品。2001年,该公司被誉为“中赞两国经贸合作的典范”;还被“贸易领头人俱乐部”(由20多个
国家的商会组成,总部设在西班牙)授予“第20届国际非洲奖”(又称“新千年奖”)。
市纺织总公司在柬埔寨曼哈顿工业园参股投资的“曼哈顿青岛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水
平,2001年实现盈利4万美元。
青岛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2001年, 所属企业12家,职工23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6人;总资产1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
4.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6亿元、工业增加值1.2亿元、利润1610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9%。主
要产品产量:涤纶长丝1.1万吨,锦纶民用长丝1万吨,氨纶包覆纱500吨,化纤坯绸850万米、色绸1000
万米。
资本运营年内,所属青岛中泰化纤实业总公司启动“债转股”工作,基本解决了土地注资等历史
遗留的账务等问题,资产评估结果已通过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评审委员会初审,进入市国资局确认程序;
所属的青岛第二针织厂进行职工劳动关系置换试点工作,应置换职工已全部到位,设备和房产已完成
分割交接,剩余房地产权已全部完成对市劳动保障局的抵押保全。
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年内,部分优势项目和新技术项目相继建设和投产。其中,青岛中泰化纤丝绸
公司2000万米化纤丝绸染整涂层项目于6月份竣工投产;该集团公司与青岛宏业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
建了青岛光科技术有限公司,与青岛大学合作开发生产的紫外光固化纳米涂料项目已投入试生产;注
册设立了青岛中泰线业有限公司,其开发生产的高强线用涤纶长丝质量稳定,技术指标已达到或接近
国内知名线业公司和军工产品标准。
青岛中泰化纤丝绸有限公司与韩国G.D.T公司合作开发出数码喷绘涂层布,拓宽了产品的深度和宽度,
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该集团公司与青岛大学签订了纳米异型纤维及织物项目和纳米纤维材料及纳米
功能纺织品的合作开发项目。该项目已通过市科委论证,列入财政拨款计划,与青岛大学共同申报了
国家“863”项目。
年内,共开发新产品19个,其中国家级2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首次成功举办了“2001年中泰集
团新产品鉴定会”,12项新产品通过了评审鉴定。
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
概况该集团是市政府为加快本市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加大纺织服装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
占有率、实现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而批准组建的市直属大型纺织服装企业。2001年3月19日,正式
挂牌运营。
该集团以资产为纽带,以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母公司(核心企业),以青岛海珊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鑫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美好巾被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奥帆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装饰布总厂、青岛染织一厂、青岛第三毛巾厂、青岛金坛纺织有限公司、青岛隆兴纺织服装有限
公司、青岛第四棉纺织厂、青岛市服装公司等12家企业为子公司(紧密层企业)。总资产18亿元,职
工1.3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5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02人、中级542人、初级914人。
该集团被列为山东省服装行业重点企业和青岛市“十强”企业;“海珊”为集团运作的主品牌,产品
主要有西装、衬衣、毛衫、毛毯、巾被、装饰用品和高速缝纫线等系列,其中衬衣、西装、巾被等是
山东省名牌产品。年内,成功参与了青岛市首届时装周展示活动。
重组改造集团建立后,加快了成员企业的调整改革。8月,由集团和市服装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青
岛海珊毛毯有限公司。年内,将所属青岛纺织包装厂以职工买断方式实施产权整体出售,改制为青岛
纺织包装有限公司;将原市服装学校和市服装设备成套分公司整体从市服装公司划出,作为集团直属
单位管理;将青岛服装设备成套分公司改制为青岛海珊服装服饰设备成套有限公司,以社会法人和员
工参股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成立了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培训中心,与市服装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合署办公,除继续搞好学校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外,还承担着该集团综合性培训任务;对青岛装饰布
总厂、青岛染织一厂等特困企业,由该集团公司和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分别设立青岛海珊服装服饰用
品有限公司和青岛海珊染织有限公司,对原企业实施租赁经营。
12月,为推进品牌战略,各企业对外统一规范使用“海珊”字样。将青岛海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
为青岛海珊制衣有限公司、青岛鑫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青岛海珊西装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美好
巾被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青岛海珊巾被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吉思毛衫制品有限公司更名为青岛海珊
毛衫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市服装公司设备成套分公司改制更名为青岛海珊服装服饰设备成套有限公司、
青岛合新纺织厂更名为青岛海珊线业有限公司。
管理、科技创新与园区建设5月,根据“青办发[1999]43号”《青岛市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
理者竞争上岗办法》的精神,对集团经理层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并实行竞争上岗,实现了用人机制的
转变。年内,青岛美好巾被股份有限公司被确认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12月,该集团与城阳青大工业园正式签订了海珊工业园落户协议。首期入园的巾被、时装项目及与意
大利比艾拉市签订正式合作协议的污水处理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2002年末建成投产。海珊工业园
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1亿元、出口创汇6300万美元、现利税1.58亿元。
青岛市丝绸公司
2001年,全系统共有农工商企业12户,其中县级丝绸公司4户、工业企业4户、商业企业3户、劳务性企
业1户;职工2097人,固定资产原值1.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959万元,比上年(下同)增长64.93%;
生产各类丝织品264.5万米,增长48.4%;出口丝绸服装78.74万件,增长54.7%;出口绸缎164万米,增
长87.7%。全年减亏237.33万元,减幅33.95%。年末,共有桑园8000公顷,其中年内新建933.33公顷;全
年放养蚕种11.64万张,增长5.2%;生产蚕茧396.5万公斤,增长29.56%;全年蚕农收入6542万元,增长
14.8%。
年内,即墨市丝绸公司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制;青岛市丝绸公司也完成了机构改革,管理部门由
6个减至3个,工作人员由28人减至15人;已将莱西市、胶南市丝绸公司纳入第二批改制企业;对系统
内工业企业改制方案进行了多方论证。
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化经营。所属公司中,飞龙公司通过改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
巨龙公司通过合资,在多元经营和经济效益上有较大突破;丝织公司实行职工参股全部买断生产设备,
企业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华龙公司全年生产加工服装达78.74万件,创历史最好水平。
年初,全系统工业企业有下岗职工1261人。年内筹集下岗职工保障费用595.7万元,其中省拨349
万元、市拨246.7万元,全部用于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上缴各项统筹,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得到了保障。至年末,全系统通过多种渠道安置下岗职工410人。
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5年,是由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红领服饰发展有限公司、中美合资青岛红领制
衣有限公司、青岛屹之龙物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4个主要企业组成的集团化公司,专业生产高档男、
女西装及服饰系列产品。拥有进口专业生产设备1000余台(套),形成了年产西装50万套、衬衣50万
件、 外贸加工100万套(件)的生产能力,建成了拥有形象统一的专卖店、店中店230多间和遍布全国
20多个省市的销售网络。2001年,拥有总资产3.5亿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员工1000余人;完成销售
收入1.8亿元,创利税3080万元。被青岛市政府评定为“AAA级信誉企业”,被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分
行认定为“AAA级资信企业”。
该公司的西装版型及生产工艺均从欧洲引进,并对版型进行了大胆突破,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受到
了消费者的普遍好评。1997年,“红领”获“中国公认名牌”产品称号;1998年,获中国国际服装服
饰产品博览会“质量”和“展示”两项金奖,被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指定为中国男装流行趋势长期
研究、预测、发布、承办企业;在1999年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产品博览会上,获唯一“设计”金奖,
并获“质量”和“工艺”金奖;2001年,被中国服装协会认定为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十大服装品牌之
一。2000年,该公司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其技术中心被批准为青岛市市级技术
中心。2001年6月,中国奥委会确定“红领”西服为200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唯一专用礼仪西服。
该公司根据产品的定位和技术工艺要求,在西装生产的各道工序中,对不同工艺要求全部选用该工序
世界上先进的专用设备。如意大利KD预缩机、德国KANNEGIESSER公司的粘合设备、德国PFAFF和日
本JUKI等公司的缝纫设备、德国BRISAY公司的全套立体整烫定型设备、法国LECTRA公司的电脑自动裁
剪系统。辅助及能源生产设备也全部为国外进口。2001年8月,斥资1亿元建成了环保型的“红领工业
园”一期工程,引进了瑞典ETON公司全自动线挂传输系统,并优化设计,建成了国内一流、国际先
进水平的西装生产线,达到了设备现代化、管理网络化、物流智能化。该公司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
产品的市场需要,还为公司未来的发展以及寻求国际品牌的合作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