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研机构选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5&rec=252&run=13

青岛海洋大学
科研人员2001年末,有333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163人具有副高级资格,286人具有中
级资格。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8人,硕士学位的409人;大本学历的578人。
科研经费全年实到科研经费6670万元,比上年增长近60%,超额完成了5000万元的年度计划指标。
其中,纵向经费为2800万元,横向经费为1870万元,科技成果转让经费2000万元。
基地建设制定了《青岛海洋大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及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使全校科研基地建设
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建设重点学科及高水平特色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启动了“青岛海洋生物工
程产业园”建设,在本市“生物谷”(海洋生物技术“硅谷”)顺利组建了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工
程研究所。
参与“十五”国家重大项目1.主持“863”(国家高技术发展产业化项目,下同)计划资源环境领域A
类(重点)课题18项,居全国第一位,承担项目数比第二、三位的总和(17项)还多;主持B类(青
年基金)课题13项,也居全国第一位。作为副主持和参加单位,参与的A类课题达25项。2.全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4项(其中重点项目基金2项),经费785万元,创本校历史新高。
科技攻关“十五”期间,争取到主持课题2项,经费256万元;副主持课题4项,经费220万元。
科技成果2001年鉴定验收成果2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6项;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发表文章103篇,其中属第一完成单位的72篇;1~9月,在EI(《工程索引》)发表文章14篇。该校刘
秦玉教授在《SCIENCE》(美国《自然科学》杂志)发表文章1篇,系山东省内教授首次在该刊发表文
章。年内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其中1项被推荐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数目居全国
高校第八位,位列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之前;获地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
科技开发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全年横向科研项目90项,实到经费3870万元;以管华
诗院士主持研究的2个国家一类新药“新型抗艾滋病海洋药物—911”和“抗心脑血管疾病海洋生物新
药D—聚甘酯”作价入股与山东中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中鲁海大爱华海洋药业有限公司”,
已完成资产重组, 进入正常运营阶段; 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与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取得进展,创办了
“山东海汇”等4个股份制企业,其中2个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参加了10多次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交流
交易会,作为山东省唯一单独组团的高校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并获优秀组织奖;
历时4年建成的实体——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勘察设计开发院已注册。
曾呈奎院士(右三)获美国藻类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隋以进/摄)合作与交流与山东海工院
合作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和山东省政府组织的“中国·荣成2001年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国际研讨会”,
20多位院士以及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出席,该校60余位师生参加了学术交流。继续推进中德“渤海湾”、
“胶州湾”合作研究项目和中澳海洋管理中的科学、法律和政策及区域合作项目,主持了重大国际合
作项目——“中国近海典型海域入海物质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极其环境效应”,获经费210万元。另外,
还主持了4项合作研究项目,使得国际合作从互访、互派发展到实质性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领域及建树成立于1950年8月。是中国学科最全、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建所以
来,主要在海洋生物分类区系、海洋生态学、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水产养殖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
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潮汐、海浪、风暴潮、海洋沉积、海洋地球化学、海底岩石圈结构、化学
海洋学、海藻化学和海洋资源化学、海洋工程环境、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腐蚀及防护、海洋观测及传
感技术等诸多方面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奠基性建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海洋科学学科带头
人,取得了500余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二等奖以上和中国科学院、省、部(委)一等奖以上
的成果就达60余项。
科研地位与科研人员2001年,全所职工628人,其中科研技术人员461人,内有高级科技人员162人(含
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1人)。是中国拥有“两院”院士最多的海洋
科研机构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5个博士点和8个硕士
点;同时也是中国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全年全所在站博士后12
人、博士生111人、硕士生96人。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首批认定的基地型研究所;2001年4月,作为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基地,被列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体系试点单位。
知识创新与科研基本建设2001年,按照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要求,调整了全所科研
机构设置,进行了管理机制、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创新。构建了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生
态与环境学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动力过程与古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海洋环境与浅海动力过程开放
研究实验室等4个基础性研究室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等2个
应用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的研究机构;对研究系列人员实行了岗位招聘;建立了
以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津贴的三元结构工资制度和比较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为优秀人才脱颖而
出提供了条件。年内,具有全国一流设施的该所科研实验大楼一期工程竣工;全国最大的海洋生物标
本馆也在该所落成。
科研成果2001年,在取得的科研成果中,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创新二等奖1项。在体现国家基础研究最高水平的“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发展规划项目中,主持了海洋领域中的3项(全国共5项),并均派任了首席科学家;继实验海洋生物
学重点实验室之后,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重点实验室也通过了评估,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二个重点实验室。
科研发展方向在21世纪,将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学发展前沿,在蓝色农业优质、高
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动力过程,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以及
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4个研究领域部署主要力量,成为从事海洋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
研究、海洋高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基地型研究所。作为中国海洋领域多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的开放型研
究平台和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把该所建成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概况1947年1月成立于上海,1949年10月迁来青岛。2001年,在编职工545人,在职319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8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2人。聘
请了14位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任该所客座研究员。
年内,新增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国家‘863’
计划重要贡献先进个人”奖励;1人获“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
年科技奖。有5人已取得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资格,2人已取得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全所共设3个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研究中心及9个研究室、2个海水增养殖实验基地、1个开发总公司、
6个挂靠机构、4个合作共建开发实验基地。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北斗”号海洋科学调查船,万元以
上仪器设备213台(套),馆藏中外文图书10万余册、期刊3万余册。编辑出版学报级刊物《海洋水产
研究》。
科研课题全年列入科研计划主持承担的课题共80余项。其中,“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5项,
子课题5项; 国家海洋领域“863” 计划课题6项(含青年基金1项) ;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3项;
“126”国家专项3项,子专题4项;国家专项“215”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社
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1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1项;农业部“948”
引进计划1项;农业部标准项目18项;黄海水产科学研究院基金课题9项;省科技厅项目12项,省自然
科学基金1项;其他课题9项。
共组织申报各类课题78项。已获准项目有“863”项目6项,“十五”攻关项目3项,“215”专项2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黄海水产科学研究院基金6项,“948”引进项目1项,农业部标准项目12项,
省、市科研计划项目8项。
科研经费全年争取科研经费1832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创收实现产值1040.5万元,取得纯利
润356.2万元。有6个项目分别通过了农业部科技司、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有3个项目通过了农业
部“948”办公室组织的验收。
获奖项目全年共有4个项目获奖。其中,“大菱鲆的引种和苗种生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海洋碱性蛋白酶和溶菌酶的研究与开发”获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对虾养殖环境生物修复
技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源核酸探针点杂交检测试剂盒”获黄海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本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
实验室并接受了评估。评估结果在参评的生命科学领域的56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中,居第二十七
名;在农业部推荐参评的7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中,居第二名。
成立“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2001年,在深刻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了“群体资源”、
“遗传资源”和“产物资源”概念,成立了“青岛市海洋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市酶工程中试
基地”,构建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渡平台。7月31日,由该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积极推动,
经科技部批准, 联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青成立了
“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对外合作与交流已与136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单位建立了科技合作、技术交流、资料交换、人
才培养等项合作。全年接待美国、挪威、丹麦、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日本、韩国等
17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专家共40批、182人次。赴英国、挪威、冰岛、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
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考察和进行对外科技合作的人员共23人次。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概况1964年成立于南京,1976年重建于青岛。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承担海洋地质调查研
究的事业单位。设有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室、海洋油气与固体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室、海洋环境地质
调查研究室、实验测试中心、资料信息室和国土资源部海洋沉积开放研究实验室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海
岸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批准的与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建海洋地质硕士学科点和与青
岛海洋大学共建海洋地球化学硕士学科点。也是青岛市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海洋地质灾害
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辖有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培训中心和青岛珠宝玉石
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3个开发经营机构。已同18个国家、地区44所大学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及
合作研究关系。
拥有先进的海洋地质调查和实验分析测试设备,并已在全所建成了因特网和局域网,从整体上提升了
海洋地质信息化水平。主办《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质动态》等学术刊物。在2001年底
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在2000年中国1400种科技
期刊中,按地质与地理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为0.402,居第十七名。
2001年, 以实验测试中心为依托, 为了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开展了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自8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收效良好,已通过了中国质量协会保
证中心终审,并获认证证书。
2001年在职职工203人,内有各类科技人员146人,其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分别为68人
和44人。
主要调查任务与科技职能承担海洋地质调查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工作,参与和承担国家重
大科技项目;开展与海洋地质调查相关的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和战
略性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海洋地质环境勘查评价工作;承担地质样品及其他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
进行分析测试方法、技术和规范、规程、标准物质的研究;建立海洋地质、海洋矿产资源及海洋环境
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服务;开展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任务相关的
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科技开发和多种经营。
科研发展方向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为基础,以海洋油气与固体矿产地质和海洋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中国管辖海域为主要工作区,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提供海洋地质调查与
研究一体化服务。
调查成果与科研进展2001年完成60余项调查和科研项目,其中的重要成果和进展情况:确定了东海海
域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BSR标志,圈出了8600平方公里成矿区,建成了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并成
功合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现了中国在新能源前期调查研究的重大突破;对北黄海和南黄海北部的油
气盆地构造和油气赋存状况获得了重要的新认识。
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拥有建设部工程勘察甲级资质证书和国家计委工程咨询甲级资质证书等,并
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不断拓展和延伸业务领域,2001年先后完成了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扩建勘
察和机场跑道超声波检测、北海船厂海西湾新址工程地质勘察、即墨灵山垃圾处理场勘察等重大建设
项目和环保工程。还在垃圾处理场的选址、设计、勘察等方面形成了技术特色和优势。
实验测试中心1992年通过了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CMA),取得了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法律地
位;2001年又通过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复审。已形成了分析测试和年轻年代测定两大系列技术优势。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概况成立于1950年9月。2001年,全所有科技人员8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6人。设有
鱼、虾、贝、藻、饲料加工等5个研究室,还设有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引进国外海洋水
产良种与技术推广示范园以及信息开发中心、中试基地,并辖食品研究中心。
年内共承担国家、省(部)和青岛市科研项目25项;成果鉴定5项;获成果奖3项:“对虾病毒暴发性
流行病防治技术研究”被科技部等4个国家级机构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奖;“花鲈种质亲鱼培育与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虾苗培育技术
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技体制改革2001年,按照因事设岗、按岗聘用、按岗取酬的原则,把中层部门由16个精减为11个;
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共有63人竞聘上岗,48人实行内退(占原在岗人数的41%),对分流人员通过双
向选择进行了安置。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针对海水鱼类养殖生产中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已研制出鱼腹康、
鲆康唑、鲆安散、鲆菌清等系列鱼类药物产品,用于渔业生产。
中间试验基地位于青岛市崂山仰口风景区,占地2公顷,已于2001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主要进行海水
动植物苗种繁育、新品种引进、良种选育、海水养殖病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水产新技
术、新工艺,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水养殖生产服务。正从事“鱼星鲽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杂色蛤人
工育苗新技术研究”、“鲍鱼、海参浅海生态养殖技术开发”、“对虾高健康苗种培育及养殖技术研
究开发”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食品研究中心是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从事水产品高质化加工,重点研究开发鱼、
虾、贝、藻等海洋功能性食品。研制开发的牡蛎沙司(OyesterPaste)系列产品,获2001年中国国际农
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成立于1958年,是基础研究和公益事业型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隶属于国家海洋局。
人员情况2001年,全所在职职工480人,其中科技人员410人。在科技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博士生导师16人,博士(博士后)52人,硕士109人;60人有研究员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42人有
副研究员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现任所级领导中有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3人。正高级研
究人员、副高级研究人员、中级和初级科研人员的比例结构分别为20%、30%、50%;博士(博士后)、
硕士、本专科学历结构分别为25%、40%、35%。有20人享受政府津贴。聘请国内外客座研究员33人。
研究机构拥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研究室、3个研究中心和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及中
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是“实验海洋生物及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物科学国家重
点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成员单位。山东海岸工程学会挂靠该所,并以
该会为主,联合7家省级学会,组建了山东省青岛市学科群。2001年9月21日,与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
公司联合成立了青岛澳海生物有限公司。
研究范围与优势学科主要从事海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公益服务,涉及维护国
家海洋权益、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综合管理等范畴。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
洋物理学、海洋生态环境科学、海洋生物技术等方面,已形成了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学科。
科研经费全年人均科研经费8万元。投入1417.24万元,更新、装备了现代化仪器设备;投入20万元购
置图书资料,使各类图书、期刊等资料达万余册。
编辑出版全年编辑出版《黄渤海海洋》4期,发表论文57篇;编辑出版《海岸工程》4期,发表论文50
篇。为青岛市少年海洋学校编写的海洋科学教材已完成编辑出版,并于2001年7月23日举行了首发式。
科研项目2001年承担科研课题200余项。完成各类指令性项目63项。其中,鉴定验收20项;报省、部级
科技创新奖(进步奖)12项;所科技进步奖14项;获专利权3项。全年组织并申报国际合作项目15项。
基本建设2001年,通过了北京9000认证中心ISO9001∶2000标准质量体系的复评。继13700平方米的综合
科研楼落成之后,6800平方米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楼已于年内竣工;“中国大洋样品库”和“青岛海
洋天然产物研究开发中试基地”2座大楼也于年内奠基,将于2002年4月开工。
国际交流与合作2001年, 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赤潮减灾与管理研讨会、 全球国际水域评估方案
(GINA)黄海专题研讨会、欧盟中国海湾养殖容量研讨会等大、中型会议。全年组织接待外宾24批、
127人次;派出52人次,参加国际会议47人次。
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是本所所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有员工120人。
其中,52人、30人分别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博士12人,硕士18人。设有海洋工程环境室、
海洋地球物理室、海洋工程地质室、海洋测绘室、导航定位室、规划设计室及数据处理中心。拥有建
设部、国家测绘总局、国家海洋局等部委颁发的海洋工程勘察、测绘、海域使用论证等甲级资格证书,
并通过了国际ISO9001:2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
主要从事海洋工程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钻探、海底光缆及管线路由勘察、海洋工程环境调
查与分析评价、灾害地质环境调查分析、海岸带开发及冲淤灾害预防与预测技术、海域使用论证、海
洋开发规划与设计、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论证与勘探、海域功能区划与规划等服务领域。
先后承揽并完成了300余项勘察设计项目。其中,超千万元以上特大型项目7项,百万元以上大型项目
30多项,50万元以上60多项。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和各类基金项目17项。有16个项目获国家海洋局科技
进步奖;获建设部设计金奖1项、工程勘察金奖3项。
完成的重大项目主要有:C2C海底光缆路由勘察;亚太2号海底光缆路由勘察;东亚海底光缆路由勘察;
亚欧海底光缆路由勘察;东方1—1气田平台场址和海底管道路由工程调查;莺西、湄州海域工程地质
区域调查;山东海阳核电厂厂址海域能动断层地震法勘察;埕岛油田主力区域海底地形地貌及工程地
质勘察;辽河油田盖州滩路桥和海堤工程地址调查;胜利、辽河油田、西部石油公司等井场调查;辽、
冀海域勘界试点;中国南极中山站、长城站锚地考察;中国海岸典型剖面监测及冲淤动态研究;典型
岸段海岸侵蚀及其对策研究等工作。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概况成立于1965年。是国家海洋局派驻青岛并代表其在北海区(黄海北部、渤海)实施海洋行政管理的
机构。2001年,在职职工1700人,其中海洋技术人员900余人,内有高级科技人员100余人。业务学科涉
及法律、管理、海洋经济、水文、气象、物理、生物、化学、地质、电子信息等专业。拥有6艘海洋
调查船舶、2艘海洋运输船舶、2架“中国海监”飞机。业务实验室配有齐全、先进的仪器设备,现代
化程度高。
业务职能负责国家海洋法律、法规在北海区的监督实施,依法对北海区实施行政管理。完成国家下达
的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保护海洋环境及海洋防灾减灾等任务。对山东、
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市的海洋管理工作负有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等职责。主要从事海洋水文、气
象、生物、化学、地质等多学科调查研究工作,承担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滨海发电、核电站、港口等
海岸和海洋工程的前期勘测、海洋环境调查、海域使用论证等业务。
海洋环境保护2001年,对绥中36—1油田F31井溢油事故依法进行了处理,对海洋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影
响进行了评估。完成的《海洋油气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后评估实施办法》课题,在国内首次对开发多
年的胜利油田管理局埕岛油田开发前后的环境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和分析对比;研制开发的《海洋石
油勘探防污统计软件系统》,在北海区进行了1年试运行,效果良好,为2002年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
验。
年内,重点加强了对北海区倾废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倾废区的监测。全年批准3类疏浚物倾倒量2257万
立方米,组织了5个临时海洋倾废区上升为正式倾废区的选划报告;开展了“北海区海洋倾废管理工
作规程研究”和“北海区海洋倾废现状调查与评估”工作。开展了渤海赤潮监测预测业务化试点,建
立了黄、渤海区赤潮信息网络,发布赤潮通报13期,赤潮预报27期。在第二届赤潮管理与减灾国际研
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有15篇入选该研讨会《论文集》,其中4篇在会上交流。完成了鸭绿江口、渤海
湾、青岛近岸、日照近岸、海州湾以及黄、渤海近海6大海区的监测任务和“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北
海区监测资料的获取、分析和报送工作。
海域使用管理2001年12月29日,与青岛市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
法》宣传活动。年内,加强了对北海区石油天然气开发海域使用管理,开展了海上石油平台、海底输
油管道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管理工作,组织举行了《埕岛西A区块海域采油平台及海底输油管道工程
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报告书》专家评审会。开展了海砂开采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程序管理,对北海区
4家获得海域使用证的采砂企业进行了跟踪管理。对北海区海域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发布了北
海区2000年海域使用管理情况通报,出台了《北海区海域使用证管理细则》,率先实现了海区海域使
用证的统一管理。分局局长王志远作为青岛市政协委员,提交的《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杜绝胶州湾无
序填海现象》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编制完成了《北海区海底电缆管道图册》,起草了《海
底电缆铺设管理指南》;完成了《渤海中部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初稿,对北海区各省(市)大比
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报告进行了审查;对辽—冀线海域勘界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了海域勘界
办公室的检查验收。
海洋执法监察年内对300名海洋监察员分4次组织进行了上岗资格培训。在北海区推进贯彻实施了海洋
违法监察和行政处罚统计报表制度,出台了《北海区海上应急监视组织实施办法》,下发了《关于进
一步加强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 。全年实施岸边巡视7.7万余公里,船舶巡航107航次,飞机监察飞行
69架次,共检查各类项目153个,发现和查处各类违章事件44起;与青岛市海监支队对青岛前海海砂开
采情况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
重点科研调查工作完成了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专项夏季首航次任务;超额完成了大洋第11
航次任务;赤潮航空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863—818”)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承担的“126”
国家专项课题海上调查任务;分别独立、参与承担了“十五”期间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课题申
报工作2项、5项;卫星导飞项目申请获得成功。
2001年,获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基金项目立项1项、2001年重点科技项目2项;分局内部立项课题12项。
完成了《渤黄海海域赤潮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高纬度区ADCP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
等课题,并通过了国家海洋局验收。
海洋化工研究院
成立于1979年12月26日。系原化工部所属从事海洋涂料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1999年7月1日改制为科技
型企业,隶属于中国化工新材料总公司。
2001年,有专业技术人员11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34人、中级40人;设有5个研究室
和“青岛海建化学有限公司”、“崂山实验所”等2个生产基地,1个中试车间;拥有年产5000吨各种
涂料的生产能力。化学工业海洋涂料质量检验中心和中国船级社船舶涂料验证实验中心设在该院。年
内,成为青岛市第一批进行ISO9001(2000版)改版的单位。全年总收入6256万元,比上年(下同)增
长29.5%;产品产量3062吨,增长16.3%。
部分产品及技术科技含量高,使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在海洋防污、防腐涂料和水性环保型防腐
涂料、吸声阻尼涂料、聚脲弹性体浮力材料、聚脲固体浮力材料以及防火涂料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处于
国内领先地位。年内,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1项、“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1项,申报专
利5项,通过“九五”舰船涂料攻关专项验收项目5项。
自主开发、占地13.33公顷的国家计委“1.5万吨/年水性防腐涂料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在青岛城
阳区民营工业园启动。
中国科学院北海研究站
概况成立于1961年10月。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设在青岛的分支科研机构。
2001年,顺利通过了中科院一期创新工程各项指标验收,并继续进入二期创新工程;“声场声信息国
家重点实验室”在本站设立的“青岛声学实验室”,成功地组织参加了南海和太平洋的海试工作;研
制的卫星—浮标水声测量系统,在国防和其他海洋研究及开发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科研项目与学术交流年内,承担的“九五”科研项目全部完成,有4项通过技术鉴定。其中,“目标
回波场数值模拟研究”属国际领先水平;“风暴海洋过程环境噪声场及其反演方法”获突出贡献奖。
争取落实的“十五”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国防科技基金项目已达8项。在国际、国内有关学术刊物及
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学术论文17篇。
技术开发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的要求,通过内部整合、改制等方式,组织技术开发,集中优势,
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为地方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完善特色产品,继续为海尔、海信、青啤、小鸭、
胜利油田等著名企业集团提供工程技术和设备配套服务。在各类环境试验室,专用检测平台、设备和
生产线检测系统的研发和实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无线局域网互
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应用“蓝牙通讯技术”以及LonWork技术做好了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