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5&rec=250&run=13

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
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该项目瞄准中国海水养殖业面临的病害、种质和环境等重大科学问题,从分子、
细胞、个体和群体不同水平,实现学科交叉,开展相关基础研究,着重解决重要海水养殖动物大规模
死亡的流行病学、海洋生物抗感染的防御体系、抗病力的遗传学基础和环境因子对病源流行及宿主抗
病力影响等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内容涉及养殖动物病因学和主要病原致病机理,不同类型养殖生物防御病原体的反映过程与特征,
养殖生物抗病力的遗传基础和选育途径以及环境胁迫对抗病力的影响机制和生态调控等四个方面。其
目标是从基础理论上对病害和抗病力问题给予科学回答,培育2~3个具有较高抗逆性的养殖新品种,
创建2~3种结构优化的浅海和池塘养殖模式,提出2~3种养殖环境清洁技术,为全面指导中国海水养
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储备,在国际海洋生物学和水产学科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
地,培育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首席科学家:相建海(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
总经费:3000万元;
实施日期:1999年12月;
中期考评日期:2001年5月12~13日。
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
重要资源的关键问题该项目着重三方面研究:1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及其深部作用:剖析中国边
缘海的岩石层结构、演化及大陆岩石层破裂机制,洋陆岩石层相互作用,以及边缘海演化过程中的物
质与能量交换作用;2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的地质构造系统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大陆边缘的张裂、
增生作用及其大洋板块俯冲碰撞的关系,中国边缘海基底特性、沉积成盆、构造体系时空演化特征,
东海、南海构造演化差异及其成因机制,建立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模式与理论;3中国边
缘海演化与重大资源形成的关系:研究中国边缘海演化过程中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及热液矿物等重大
资源的分布、形成条件,提示海相残留盆地和深海浊积盆地的油气特征,提出中国边缘海资源形成和
分布的规律性认识。
上述研究从中国边缘海的岩石层深部过程至碰撞俯冲的地质构造系统,从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模式至资
源形成的条件与规律,内容涉及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研究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关
键科学问题的基础。
首席科学家:高抒(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
总经费:3000万元;
实施日期:1999年12月;
阶段总结日期:2001年12月4~6日。
中国近海赤潮发生的生态学、
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 该项目选择环境复杂多变、富营养化严重、特大规模赤潮频发的东海典型赤
潮高发区为主要研究领域,以渤海、广东沿海赤潮高发区为对比研究海域,围绕赤潮生物的多样性、
地理分布、生活史及其生态竞争策略,赤潮与营养物质的关系,赤潮生消关键物理海洋学过程,赤潮
的数值模拟与预测,赤潮的危害及防治机理展开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力求在重要赤潮种的遗传特征
和生态关系策略,近海大规模赤潮爆发机制、赤潮生物——光学遥感监测原理和数值预测,以及赤潮
危害机理和生态调控原理方面有所突破,为中国“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
供科学依据。
项目正在实施,尚未总结或考评。
首席科学家:周名江(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
总经费:3000万元;
实施日期:1999年12月。
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
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该项目把东、黄海作为有机整体,以陆架区海洋物理过程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和
耦合为核心,针对资源关键种能量流动与转换、浮游动物种群的补充、生源要素的更新、关键物理过
程的生态作用、水层与底栖系统耦合和微食物网的贡献等6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拟在生态系统动力学关键过程和生物资源补充机制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研究内容为东、黄海的关键物理过程对生物生产的影响机理、生源要素循环与更新机制、基础生产过
程与浮游动物调控作用、食物网营养动力学与资源优势种交替机制。
预期目标:查明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关键过程(资源关键种营养动力学过程、浮游动物补充过程、
生源要素循环与更新过程、高生产力区关键物理过程、水层与底栖系统耦合过程、微生物二次生产过
程等),并建立预测模型;阐明东、黄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机制。为建立中国近海可持续发展的
生态系统、合理的渔业管理体系和负责任的捕劳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并使集多种机制于一体且具有陆
架特色的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和研究队伍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首席科学家:唐启升(院士、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总经费:3500万元;
实施日期:1999年12月;
阶段评估日期:2001年。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