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4&rec=306&run=13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实现国
内生产总值1151.2亿元, 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8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
560.32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451.00亿元,增长15.2%。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12%的
目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千亿元。
宏观景气指数逐季攀升,全市经济始终处在景气状态的较高平台上。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40.51;
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33.28。
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导下,财政收支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8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财政总支出87.87亿元,增长17.1%。
市场物价总水平止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3%,主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101.89%,主
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6.81%,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95.6%,
跌幅较上年减缓。
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继续增强,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一、二、
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3.8∶47.6∶38.6调整为12.1∶48.7∶39.2。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在限额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股份制及三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分别占21.5%、27.9%和50.6%;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
股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4.3%、33.9%、15.4%和26.4%。个体私营
经济增长加快,截止2000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私营工商户达25.79万户,其中,个体22.96万户,
私营2.8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6.0%和13.4%。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64.68万人,实现税收12.3亿元;
营业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达到30家,其中过3亿元的达到5家。
各项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两个目标全面完成。经过近三年来坚持不懈的
改革攻坚,被列为省、市两级三年建制目标的12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初步建立起现
代企业制度;全市重点监控的105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面降到12.4%,全面完成省政府
要求的亏损面降至20%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争降至18%以下的责任目标,其中被列入全国6599家重
点脱困范围的59家企业的亏损面降至18.6%,全面完成“要有三分之二走出困境”的目标。市属国有大
中型企业改制为公司制的累计达152户,股本总额65.97亿股;市属工交、基建、流通企业改为有限责任
公司累计303户, 上市公司健康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中小企业改制, 全年中小企业完成改制累计达
5167户,增强了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全市产权制度改革累计达4635户,占改制企业的89%。
各项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
保险制度改革在全面准备的基础上,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已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养老保险改革、职工分
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土地使用制度、企业产权制度和独立科研机构为主的事业单位等
多项改革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住房制度改革日趋完善,货币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住房二级
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和活跃。
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切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健康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四大战略取得成效。年末我市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达到59.4%,比上年
提高6.8个百分点, 充分发挥了在全省的“龙头” 带动作用; 在限额以上工业中,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
412.4亿元,增长27.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9.4%,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
在工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占到78.5%,在商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占到75.7%;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周边郊区市延伸,城市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更加注重城市整体形象和功能的
完善与发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转型期中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需下大力气加以
解决;部分产业和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有拉
大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