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4&rec=228&run=13

“九五”及2000年概况
“九五” 时期, 全市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2岁、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13.19/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36‰。这些主要指标已居全省和全国前列,有的已接近或达到世界中
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九五”时期,全市各级各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到2000年底,全市有各类卫
生事业机构2911个。其中,医院231所(县以上医院102所,乡镇卫生院129所)疗养院、所27所,门诊部、诊
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2601所,专科防治所、站15所,卫生防疫机构18所,妇幼保健机构9所,药品检验
机构7所,高等医学教育机构1所,中等医学教育机构5所,其他卫生机构4所。村级卫生组织5163个。共有
医疗床位244万张, 比1995年减少890张, 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486张;共有卫生从业人员40022人,比
1995年增加了1641人, 其中:医生14860人、护士10297人、乡村医生8002人、卫生员366人,医护比例为1∶
0.693。全市卫生固定资产总价值由1995年的4.18亿万元增加到2000年底的14.54亿元。
2000年,青岛市共有疗养院27处,其中中央各部委驻青疗养院9处;山东省驻青疗养院1处;部队驻青疗
养院5处;市级疗养院2处;厂企疗养院8处;其他2处。床位5894张。在全市已经形成了医疗康复的网络,对
腰腿痛、皮肤病及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并且有比较全面的康复方案。
卫生改革
区域卫生规划 “九五”期间,通过关、停、并、转、迁等措施,共对全市53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
了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组建了“市立”、“海慈”2个医疗集团,市疾病控制中心、妇女儿童医疗保
健中心2个预防保健中心,以及以防治结核病为主的市胸科医院。市属卫生机构由原来的29个减至23个,
人员编制减少1067人,减编率为10.3%,行政后勤科室平均减少20%,中层干部职数平均减少30%。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到2000年,以“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为标志的医疗服务新模
式在全市初步建立。全市第一批共121名全科医生通过培训获得上岗证书,市南区46个全科诊所正式挂
牌营业,一批与社区医疗服务相关的社区医疗诊断中心、康复中心、照料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也开始
在市内四区建设。市卫生局借鉴荷兰社区卫生服务先进经验,制定了《青岛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
意见》,出台了《青岛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方案》及有关配套文件;6月,青岛与荷兰社区卫生服务
合作项目在四方区和市南区正式启动。其他区、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也已展开。
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体制改革 1999年6月3日, 组建了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市疾病控制中心;
2000年8月17日,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市级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职能的分离。
2000年,制定了《青岛市卫生监督暨疾病控制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理顺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
关系,完善运行机制;制定了《卫生综合执法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卫生监督所40多个内部规章制度,
调整充实了医疗机构等执法队伍;初步开展了包括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医疗机构、妇幼保健、中医、
献血等内容的综合执法,使市卫生局由“办卫生”向“管卫生”职能转变。各市、区卫生监督和疾病
控制体制改革也积极稳妥地进行。上述做法被卫生部称为“青岛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得到全国同行
认可。
“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自1996年开始,全市医疗机构开展了以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幅度和降
低药品费用比例。到2000年底,全市医药费用年增长幅度由1995年的44%降至10%;药品费用占医药费用
的比重由64%降至52%。“九五”期间,全市医疗机构通过“总控”改革,共为社会节省医药费用5亿多
元。药品集中指标采购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从1999年8月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
作。到2000年底,在市直单位共举行药品集中采购洽谈会60次,签订购药协议金额3.67亿元;药品集中采
购价格平均下降了9个百分点,节省购药资金7100万元;医院向社会进行药品让利7000多万元。
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1996年以来,全市卫生系统对卫生干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体制、
内部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后勤服务制度等进行了大胆改革。“九五”期间,全市市直医疗卫生单位院级
干部总职数减少16%;选拔任用青年干部48名;有14名干部被解聘或免职,3名干部辞职,2名干部降职使用。
到2000年底,各级卫生干部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卫生人才市场,实
行档案托管和人事代理;在市直属卫生单位全部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2000年,制定出
台了《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
分离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3月,成立“青岛市卫生局天使陪护中心”;下发了
《青岛市卫生局直属单位下岗人员托管暂行办法》;11月12日,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青岛中心在市
卫生人才市场挂牌成立,在全国卫生行业属首家地方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2000年,制定出台了《青岛市卫生后勤改革实施意见》。各医疗机构
都相继成立了后勤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本单位的后勤改革方案、措施。市第八人民医院在全市
卫生系统率先实行医院保洁工作对社会公开招标;市胸科医院成立了院内物业管理公司,对院内后勤服
务按市场价收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 2000年9月,在全国首家出台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八部委《关于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和15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配套文件,在全市全面展开了各项卫生
体制改革。年内,在青召开的全国和全省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三项制度改革
会议上,本市作了卫生体制改革经验介绍,并被推广,卫生部、省政府分别确定本市为全国唯一区域卫
生规划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试点城市、全省唯一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农村卫生
“九五”期间,市郊五市三区结合各自实际对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多
形式、多经济成分举办乡镇医疗机构的格局。胶南、平度等市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莱西市
将乡镇卫生院防保和医疗职能分离,设立了乡镇卫生监督与预防保健所,并对部分乡镇医院实行了合资、
合作办医,加快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开展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保持了全省先进
水平。到2000年,全市97%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一无三配套”,33处中心卫生院全部完成了改貌任
务,农村卫生“三项基本建设”完成100%。全市农村100%的市(区)级医疗机构(含中医医疗机构)达到二
级甲等医院标准;56%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农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45岁以下乡
村医生接受系统化、正规化业务培训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00年,
制定了《青岛市农村区域卫生规划》,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模和功能继续进行调整。
预防保健
“九五”期间,全市主要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26.61
/10万,在全省保持先进水平;全市80%以上的计划免疫门诊达到规范化门诊标准,儿童“四苗”及时全程
免疫率达到99.33%,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8.89%;全市已连续10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人发生,被评为全省消
灭脊灰优秀城市;居民合格碘盐普及率达到95%以上;医院污水和医疗污物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国家规
定标准。启动了社区慢病防治试点,开始对危害全市居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疾病进行干预。疾病控制
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2000年, 全市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下降14.36%,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数下降
27.49%;接种门诊规范化达标达到95%以上。将风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保障了儿童身体健康;圆满
地完成了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调任务;顺利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开展了以高血压干预为主线
的慢病社区防治干预工作;制定了《青岛市慢病中长期防治规划》。
妇幼保健
“九五”期间,全市12个市、区的妇幼保健机构均达到“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所)”标准,市妇幼
保健院达到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已有155所医院通过国家级爱婴医院评估,创建爱婴医院工作跨
入全省先进行列;12个市、区全部通过爱婴市、区评估,全市通过省级评估,成为全国首批爱婴市之一,
并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到2000年底, 全市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培训率达到95.6%,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
94.25%,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0.82%,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2.77%,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
死亡率指标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000年,制定了基层妇幼人员新知识培训计划,组织撰写了培训教材,成立了培训师资队伍;开展了
妇幼卫生下乡活动,巡回对基层1131名妇幼人员进行了培训,合格率为100%。实行了妇幼卫生业务人员
持证上岗制度。3月,全省妇幼卫生检查团对全市妇幼卫生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本市妇幼卫生工作所
得总分名列全省第一。
爱国卫生
“九五”期间,在全市城乡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健康教育,除四害,创建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镇、
卫生模范村镇,农村改水、改厕和卫生月等爱国卫生活动,提高了城市卫生整体水平和居民的卫生意识。
保持了“全国灭鼠、灭蟑、灭蝇先进城市(区)”称号,有1个县级市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4个县级
市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1996年青岛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农村卫生改水、改厕工作成
效显著,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98.53%,其中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7.23%;农村改厕占农村总
人口的54.16%。
2000年,组织开展了第12个爱国卫生月活动,重点整治了城乡环境卫生。开展了创建省、市级卫生
先进单位活动,全市共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88个,市级先进单位200个,单位卫生整治率达到95%,巩固
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开展了除害防病工作,重点抓了春冬两季灭鼠工作。继续开展创建卫生村
镇和卫生模范村镇活动。
无偿献血
1996年5月8日,《青岛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正式实施,当年全市共有20953人次参加无偿献血;1998
年底,全市公民无偿献血达到7.3万人次,献血量占临床用血总量的100%,名列全国首位,跨入全国无偿献
血金质奖章城市行列。到2000年底,全市公民无偿献血达到89030人次,献血量达到17709.64升,医疗机构
成分输血使用率三级医院达到104%,二级医院达到95%,成份输血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2000年,加大对采供血机构采供血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血的监督管理力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我
市血液质量管理的通知》和《青岛市医疗机构合理用血标准》,成立了“青岛市血液质量监督委员会”
和“青岛市临床合理用血指导专家组”,建立了各级医疗机构血液管理组织机构,举办了全市范围内的
临床合理用血培训班。积极推行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并将成份输血工作列入医疗机构考核目标,实行一
票否决。
中医事业
1997年底,全市县级以上中医机构100%达到二级甲等或三级甲等医院标准,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工作
跨入全省先进行列。1999年,《青岛市中医事业可持续发展计划——橘井计划》正式实施,评选出“青
岛市十大中医特色专科”和18个国医示范门诊;市中医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合并组建了海慈医院,全
市开始探索现代化中医医院建设和中医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农村县、乡、村三级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网
络基本形成。到2000年底,全市有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9处,从事中医药人员达到1714人。中医医疗机
构病床数达到2129张。2000年,组织开展了首届青岛市国医示范门诊评选工作。上半年,全国第二批老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顺利完成,全市有3名学术继承人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核。黄岛区创建全
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评审验收,成为全市第一个全国农村
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积极开展了中医下乡支农工作,发挥了中医传、帮、带作用。
科教兴医
“九五”期间,全市卫生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到1998年,全市用于医学科学发展的经费达到每年5000
万元以上,其中市卫生局将科教兴医经费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引进、重点学科建设
和科研基地建设。全市3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共培养中专生6000余人。到2000年底,市直各医疗卫生单
位已引进博士30名、硕士100多名,全市有20余名卫生科技人员成为市级以上技术拔尖人才;已建有医院
办医学科研机构19所,市级重点学科11个,特色专科22个,特色项目10个;共获得医学科技成果157项,其中
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全市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和特色项目建设及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制定
了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短期外派培训计划,用于人才培训经费达200万元。建立了青岛市卫生系统102
名高层次人才库, 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 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
《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三年规划》,正式启动基层领导干部管理培训工作,建立了卫生管理干部持证上岗
制度,不断做好管理干部上岗前培训和上岗后轮训工作。市卫生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人才工
作先进单位”称号。制定了《青岛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和《青岛市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考核细则》。市疾病控制中心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并成立了社会
医学与卫生管理研究生培训班。全市共有39项(其中,中医5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市科技进步一、二、
三等奖,并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顺利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组织
的“国家认可实验室”验收,成为全国卫生系统第三家通过认证单位。
依法行政工作
“九五”期间,全市卫生工作逐步由行政管理走上依法管理轨道。出台并实施了《青岛市公民义
务献血条例》、《青岛市市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爱国卫生工作规定》和《青岛市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办法》、《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办法》等地方法
规和规章。全市卫生综合执法体系初步建立,卫生执法队伍不断壮大。
2000年,制定了《青岛市卫生局“十五”立法规划》、《2000年地方性法规立法计划》和《青岛市
卫生局行政复议管理办法(试行)》。组织了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工作;组织执法队伍多次清理
整顿医疗市场,特别是性病诊疗市场,依法取缔8家性病诊疗机构,捣毁非法性病诊治窝点1处;清理整顿
医疗气功,共查出4处非法涉医气功机构;查处擅自刊登非法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及打着“免费查体”
旗号进行卖药的药商,净化全市医药市场。
对外交流与合作
“九五”时期,全市卫生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和
香港正式签订了政府间的友好合作协议。市卫生局及市直各单位共有165个团组、398人次赴24个国家
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和技术交流;完成技术劳务外派85人,其中派出奥地利劳务护士59人、新加坡劳务
护士11人、新加坡研修护士6人、援坦桑尼亚医生7人、援沙特阿拉伯医生2人。2000年6月,正式启动了
中国—荷兰青岛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合作项目。
2000年,共有43个团组、106人次,分别赴美国、德国、韩国、荷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
流和洽谈合作项目。选派了21名护士赴新加坡进行劳务输出。成功地举办了'2000山东·青岛国际微笑
行动活动,加强了青岛市与国外的卫生技术交流与合作。
基本建设
“九五”期间,新建了市疾病控制中心大楼、市卫生监督所、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病房大楼等建
设项目,完成基建投资1亿多元,新建业务用房约4.5万平方米。
2000年,被列入市政府12件实事之一、办公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市急救中心迁(扩)建工程,于9
月底正式开工建设,年底已完成主体工程;自筹资金500万元,顺利完成市医学会搬迁任务,其硬件设施水
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一流水平;投资300万元建设青岛卫生信息中心;市中心血站二期工程于年底完工;
原市妇幼保健院翻建工程已完成规划定点和单体设计工作;市东部医院改造一期工程已完成立项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
“九五”期间,全市卫生系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活动,在全省同行
业率先制定了《卫生文明行业标准》、《卫生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实施方案》和《创建文明行业年度实
施意见》。开展了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好事”、“著名好医生”、“优秀护士”、
“百佳医务工作者”等评选活动。先后推出了“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医患道德双向承诺”、
“扶贫病房”、“创服务名牌”等举措。
1999年,市卫生局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
被山东省卫生厅命名为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先进集体。(李传荣 任福荣)
市红十字会
募捐救助工作按照市红十字会五届六次常务理事会的决定,市红十字会年初制定了募捐救助工作
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4月上旬,组织各市、区红十字会专干赴国内募捐工作开展较好的深圳、中山、
厦门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就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募捐工作进行了函调和网上查询,形成了较为详尽
的调研报告并下发有关单位,做好宣传动员。与《青岛生活导报》编辑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胶南市红十字会共同对无耳少年李进月进行了双耳再造救助,在全市引起较大反响,不仅为无耳少年募
到足够的医药费,并引发了对另一少年冯战湖的救助;对城阳区烧伤少女刘莎莎、青岛第五十八中学患
白血病的杨婧同学也进行了救助。在公交车上刊登5条社会公益广告,宣传扶贫济困、无偿献血等工作,
推动募捐活动。组织策划了在全市12个区市同时开展“5.8”世界红十字日宣传活动,制作了大量的宣
传资料和横幅,培训了一批大学生会员,并首次尝试进行募捐义卖、义诊、义演、义修活动。统一制作
了一批募捐箱,通过各区红十字会在市内大型商场、酒店放置;制定了《红十字募捐箱管理规定》并下
发有关单位,加强了宣传和管理。
初级救护培训工作 对培训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统一规范教材,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和业务
能力。陆续在大学生、外企、酒店中开展救护培训,共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8
月,与市交警支队共同举办交警初级救护员培训班,经过2天学习,首批学员150人经考试合格,取得初级
救护员证。与市建委共同举办第二届建筑工地职工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培训,共有2000余名建筑工人参
加了为时2个多月的学习。
遗体(器官)捐献管理 根据市民需求和医疗界的实际需要,市红十字会进行了遗体(器官)捐献管理
规定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并与市政府法制局多次邀请专家,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经多次进行修改,
有关规定草案已报市政府审批。年内,还为50余位市民办理了捐献登记手续。
无偿献血工作 与市教委有关部门合作,举办大学生、中小学生卫生教师培训班,普及献血知识;
举办全市大学生演讲比赛和各类现场宣传活动,并在9月份举办全市纪念《献血法》大型宣传活动。6
月,全市无偿献血者协会第三次年会召开,总结了年度工作,评选了先进会员;10月,协会理事会召开,部
署下一步工作。年内,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无偿献血者分会等多个分会正式成立,会员100余人。献血者协
会在福利彩票销售点建立了2个爱心献血屋,在彩民中开展献血活动。7月,全市第五届无偿献血表彰会
召开,表彰1999年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共表彰了70个无偿献血先进
集体、7个无偿献血先进公益单位和1056名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其中72人获金杯奖、94人获金质奖、259
人获银质奖、631人获铜质奖。截止年底,全市累计已有26万余公民参加无偿献血,累计有145人获无偿
献血金杯奖、269人获金质奖、644人获银质奖、1707人获铜质奖。获奖人数之多,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全市街头采血量占临床采血总量的76.3%,无偿机采血小板占临术血小板总量的33%;国内首创的扶贫济
困血库共收到无偿献血者协会会员和社会各界捐血32万毫升,已用去35246毫升血液,救助了16名特困的
危重病人,并被评为1999年十件精神文明好事之一;无偿献血者协会会员万雪芳、李树海被评为十佳文
明市民。
高校红十字工作 在募捐救助活动中,青岛大学的红十字会会员自编自演,举办了首次大学生慈善
募捐晚会,晚会募集资金2000余元。8月,本市举行第三届大学生夏令营,来自全市12所高校的50余位大学
生共同学习会务知识、急救技术和献血知识,交流了经验。11月,市高校红十字演讲比赛在青岛大学举
行,1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参赛。
海峡两岸夏令营活动 筹备举办了海峡两岸夏令营青岛行程活动,受到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山东省
红十字会的表扬;台湾红十字会对此次活动的组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