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0&rec=901&run=13

全区辖4个乡镇、138个行政村,总人口18.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8万人;总面
积388.96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3.76万亩。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1.3亿元、预算内财
政收入1.87亿元、 税收总收入4.77亿元, 分别比上年 (下同) 增长25.7%、34.04%和
28.96%。
工业 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29.8亿元,增长3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全年新
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家, 总数已达46家。海尔集团公司、AT&T、崂山啤酒厂等内外资
大企业的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出。通过加强经营管理和技术改造, 汉河电缆、崂山玻
璃厂等一批乡镇骨干企业发壮大展,全区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7.65亿元,增长21.6
%。
第三产业 致力于开创崂山大旅游格局。 石老人旅游度假区旅游设施不断完善,
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直升机场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首次承办的第六届青岛国
际啤酒节主会场活动获圆满成功。 全年石老人旅游度假区接纳游客逾123万人次。崂
山风景区海陆空立体旅游线开发全面启动,旅游、观光、娱乐、度假功能进一步增强,
全年实现非贸易性收入3250万元,增长23.1%。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
供销、粮油供应等商品营销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流通领域日趋活跃。全区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17亿元,增长45.3%。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5.33亿元,增
长32.2%,占国生产总值比率由上年的27.3%上升到29.88%。
农业 全区农业增加值完成4.25亿元, 增长9.26%。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和网箱养
鱼等新技术,全区水产品总量达到10.24万吨,增长9%。粮食总产量达1.25万吨;生猪年
末存栏达2.8万头。 崂山茶等经济林建设速度加快, 茶园发展到3000亩, 老果园改造
1536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万吨。“高效农业园”、五龙河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式启动,
枯桃花卉基地等一批现代化农业项目初见成效,农业外向型经济迈出新步伐,其中新创
办水产品深加工外资项目达12个。
各项改革 农村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 适时引导和规范土地
流转、股份合作等制度, 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企业改革坚持把改制、改
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国有集体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全区已有34家企业进行了
不同形式的改制,镇办企业改制面已达80%,区直属企业改制工作已完成35%。与企业改
革相配套,职工养老、工伤、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社
会保险事业改革全面展开。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的各项配套措施, 积极实施了事
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由原来的94个减少到68个。
外向型经济 全年引进外资企业55个, 其中过千万美元大项目8个,合同利用外资
2.23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9093万美元。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到536个,合同利用外
资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5亿美元。瞄准国际大公司、大财团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投
资额为1.68亿美元的大宇汽车项目已签约启动。乡镇企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 全年引
进项目25个, 合同利用外资3226.6万美元。与内陆友好县市、贫困地区的经济合作得
到加强。全区出口交货额达14.8亿元人民币,创汇1.6亿美元,分别增长9%和33%。
城乡基础设施与大型公益性项目建设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4亿元,其
中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完成6.94亿元,分别增长20.51%和60.8%。产业区水、电、路配
套设施日趋完善。区城旧城改造工程已开始启动。东海路打通、莱青路 (石老人—姜
哥庄)拓宽改造工程和大河东、晓望水库等大型水利建设项目顺利完成,进一步改善了
全区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区行政大厦及部门办公楼正按进度抓紧施工。市体育中
心、综合中专等一批市级公益性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城乡管理得到加强,通过“创城”
等环境整治活动和实施旅游沿线交通秩序整顿、海上治安整顿以及清障等工作, 使全
区城乡容貌有较大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 全区职工年均工资达7250元,增长7.6%;农民人均
纯收入达2890元以上,增长16.16%。顺利通过省农村小康达标验收,成为全省农民收入
最高的区市之一。全年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35项, 落实转化实用技术、科研成
果32项。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改建各类学校12所,新建教师宿舍6000平方米。计划生
育和医疗卫生防疫事业得到加强, 各项人口指标均已完成,计划生育率为99.82%,比责
任目标高2.82个百分点。“双拥共建”有新进展,再次被市政府命名为“双拥模范区”。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全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救灾扶贫、优抚安置、老
年人保障、残疾人保障、婚丧改革五个服务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 着力抓环境整治和
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筹资50万元建立了区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基金,编制实施了“九五”
精神文明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