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0&rec=864&run=13

1996年, 《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画报》、《读报参考》有一
批作品在全国、全省各种评选中获奖, 《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同时被评为省十
佳报纸。
“三站二行二版” “三站”即建立了深圳、上海、北京三个记者站。《青岛日
报》深圳记者站, 于1996年12月13日正式揭牌成立。该站经广东省新闻出版管理机构
正式批准, 暂常驻记者1名。《青岛日报》上海记者站,于1996年12月26日正式揭牌成
立。该站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孔心田, 青岛
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杨兆振专程赴上海参加揭牌仪式,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
部长金炳华等出席祝贺。该站暂常驻记者1名。《青岛日报》北京记者站,是1995年经
与北京有关部门口头协商建立的, 现常驻记者1名。这三个记者站的建立,扩大了《青
岛日报》的报道触角, 对加强青岛与全国改革开放重点地区的了解与勾通将发挥积极
作用。
“二行”指“齐鲁行”和‘沿黄行”大型采访活动。“齐鲁行”。为充分发挥青
岛改革开放的龙头作用,让青岛人更好地了解全省,于1996年3月26日至4月30日组织了
“齐鲁行”采访活动。这次采访活动共派出3名记者,历时36天,行程5200多公里,对山
东省16个市地进行了一次巡礼式采访,刊发了齐鲁万里行系列报道6篇和16个版的《齐
鲁方圆地市版特别版报》,对全省16个地市分别进行了报道。
“沿黄行”。为真正落实“立足青岛, 面向山东,;辐射全国,沟通世界,建设一个
开放型、多功能、多层次的宣传舆论中心”的报业集团战略构想,于1996年6月18日至
9日月9日组织了“沿黄行”大型采访活动。以充分展示黄河流域改革开放壮丽风采和
灿烂文化。“沿黄行”采访团6月18日从青岛出发, 自东营黄河入海口溯流而上,沿黄
河流域经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等8省(自治区) 学习
采访, 驱车行驶近1.5万公里,于9月5日将采访团的旗帜插在黄河源头海拔4610米的牛
头山“黄河源头”纪念碑前,并于9月9日顺利经兰州返青,结束了青岛日报社历史上历
时最长的跨地域大型采访活动。这次活动共派出3名记者,先后在7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
和地区开展采访活动, 沿途采用先进的传递手段当天发稿,共发回文字和图片130余篇
(幅)。
“二版”指《青岛日报》为办成开放型报纸。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青岛日报》
与日本山口新闻社每月发对方一个新闻专版、香港大公报每月发一期青岛新闻专版。
这两个新闻专版从1996年8月份开始刊发,对宣传青岛、扩大青岛的对外影响发挥了积
极作用。
《青岛生活导报》创刊 1996年1月1日该报正式创刊,为4开8版,周六刊。这是青
岛日报社主管主办的第三份报纸。《青岛生活导报》由原《公共关系导报》衍生而来。
该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服务家庭,服务生活,服务群众,由于定位准确,办报质量不
断提高,发行量当年就突破12万份。
对外交流 日本山口新闻社一行5人,在社长小川一之率领下,于5月27日至30日访
问青岛日报社。双方签订了友好交流协议, 商定青岛日报社与日本山口新闻社每月发
一期新闻专版,每年互派编辑记者访问等事宜。4月30日接待了韩国仁川日报社的来访、
6月22日接待了乌克兰新闻代表团的来访、 10月29日接待了日本下关市长江岛洁的来
访。
1996年共有13批20人次先后出国采访、考察和培训, 扩大了青岛日报社的对外交
流,开阔了编辑记者的眼界。
报社各项事业 在不影响正常出报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报社印刷厂的搬迁任务。
印刷厂正式搬迁至孤山新厂址,6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已正式投入使用,报纸全部实现在
新厂印刷。
报刊发行有新进展、新突破。除《青岛晚报》发行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外, 《青岛
日报》、《青岛生活导报》、《青岛画报》、《读报参考》发行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其中《读报参考》发行量突破21万份,比上年猛增40%。自办发行队伍已达700多人,为
青岛就业、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
1996年全社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达1.178亿多元,增长近40%。广告收入达7000万
元,增长近20%。上交国家税收680多万元。报纸亏损2000多万元,相当于报社返还社会
和读者2000万元。
年内,报社广西路办公楼装修规划等准备工作已也开始全面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