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厚的工业基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rec=93&run=13

青岛工业 达, 门类齐全。以轻纺工业为主体,橡胶、化工、电子、仪表、食品、
饮料、机械、建材等工业都比较发达。在全国164个工业门类中,青岛有141个。1987
年,全市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778个,职工55.7万人,固定资产原值72.6亿元;村及
村以下工业企业2.6万个, 从业人员31.7万。青岛的轻纺工业已有80多年的发展史,
建国这初就是国家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一直与上海、天津产称为“上青天”。食品
饮料工业有传统的优势。青岛啤酒是我国饮料出口的重要拳头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
的90%以上。 橡胶工业产值、利税一直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三位。新兴电子和家电工
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并已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全市现有国家和部、省级优
质产品650多种,其中国家金奖产品8种、银奖产品48种,全市优质品覆盖率已达27.1
%。
“六五”以来,青岛市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各种比例
关系日趋协调,工业生产全面发展,速度效益同步增长。一是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1985年,全民民有制工业产值比1980年增长17.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8%;集体
所有制工业产值比1980年增长7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2%;乡镇工业 (包括村及
村以下) 产值比1980年增长195%。二是发展速度持续稳定。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
到109.1亿元, 首次突破百亿元。1986年完成1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乡镇村
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当年工业产值达到27.2亿元,比1980年增长3.32倍,在全市工业
中所占比重由8.8%提高到21.5%。 三是企业内部技术改造成效显著。“六五”期间,
全市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632个, 形成年增加产值18亿元、利税4.9亿元的能力,全
市半数以上的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促进了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
展。有80%以上的市属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120多个重点企业的技
术装备水平从50、60年代跨越到70、80年代,30多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
居领先地位。四是产品出口迅速增加。1985年为9.92亿元,1986年猛增到13.34亿元,
比1985年增长34.5%。 出口商品生产厂家达392个,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
是产品技师显著提高。形成了以青岛啤酒、琴岛—利勃海
(113)尔电冰箱、青岛牌彩电、双星牌运动鞋、蓝天牌运动装、金凤凰格丽
丝绣品、黄海牌轮胎、自力牌纯碱、海洋牌硅胶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拳头产品。纺
织、 化工、橡胶、食品等行业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都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5年
中, 全市共试制新产品2606种,其中电阻焊三片罐生产线、100吨平板硫化机、食用
明胶等390种新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7年,是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第一年。通
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工业生产继续呈现出持
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56.8亿元,比1986年增长24.2%,
比1980年增长1.2倍, 年递增率为12%,实现了提前3年翻一番的目标。全市74种重点
产品, 超额完成年计划的有52种,占70.3%。全市重点考核的可比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率为89.8%。 青岛啤酒、电冰箱、查光尼干白葡萄酒、耐酸泵等产品在国际评比、投
标中夺魁。 全市试制成功新产品、新品种562种,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42种,具有国
内先进水平的150种,填补国内空白的65种,填补省内空白的158种。已投产的新产品、
新品种427种,投产率为75.9%。1987年,在电力、燃料供应紧张、原材料涨价幅度较
大的情况下,通过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全民工业企
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268元, 增长6.6%;地方国营工业实现利税10亿元,比上年增
长3.8%,基保实现利润5.2亿元,增长6.6%。销售税金4.8亿元,增长0.9%;亏扣户减
少40.0%,亏损额下降74.20%;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84天,比上年缩短2.6天;可比
产品总成本比上年提高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