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五”计划执行情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rec=4&run=13

“六五”期间,通过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调
整国民经济,集中力量解决一些比例失调和经济领域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坚持改革、
开放、搞活的方针,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推动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整个国
民经济走上了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现在同“六五”计划前的1980年相比,全市经济
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农业总产值已于1984年提前完成“六五” 计划,
1984年达到132.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9.1%。社会总产值达到171.2亿元,平均每年递
增12.1%。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1.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1.2%。国民收入达到68.8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11.2%。
工业持续稳定增长。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99.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8.1% (如果
加上村办工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9.1亿元) 。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趋
于协调,消费品生产获得较大发展,啤酒、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度表等优质名
牌产品大幅度增长,电视机、照相机、电冰箱、呢绒等高档消费品产量成倍、几十倍
增长。重工业不断调整生产方向,积极为农业、轻纺工业的生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技术改造服务,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农村经济全面高涨, 农业生产结束了长期徘徊的局面。 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
33.1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7%。农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林、牧、副、渔4业占农
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52.6%。主要农产品在连续几年干旱的情况下,特别
是在1985年9号台风的袭击下, 仍取得较好收成。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30.3亿元,比
1980年增长1.8倍。各类农产品的商品率由1980年的45%上升到61.6%。
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进展较快。 “六五” 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1.4亿元,比 “五五”增长1.2倍。竣工或基本竣工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生产骨干
项目, 主要有青岛港8号码头,胶济铁路复线,流亭机场改建,城市供水应急工程,
新建4个市内电话分局, 新辟山东路,展宽宁夏路、台柳路和威海路,青岛啤酒厂扩
建, 染织一厂、第二印染厂、第四印染厂的改造等。增加的生产能力主要有棉纺9.4
万锭、 毛纺0.7万锭、印染布8000万米、啤酒6. 8万吨、自行车38万辆、彩色电视机
15万台、照相机5万架、纯碱9万吨、港口吞吐能力395万吨等。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老企业迈出了较
大的步伐, 正式成交了330个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经济技术开发区
和旅游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将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进
一步实行对外开放,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985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超额完成了
“六五”计划。在抓好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搞好内联,加强了横向经济联系,促进
了我市与内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科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市完成科研、新产品试制和中间试验项目2439
项, 其中有44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有34项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
平。1985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比1980年增加3848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取得丰硕成
果,1985年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班)和技工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
总数的38.6%, 为地方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员。农村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黑
屋子,土台子”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成人高等、中等教育蓬勃发展,参加各类成
人学校学习的学生达19.4万人,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
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人口增长得到了较好控制,
198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3.1‰。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198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
567元,比1980年增加1.7倍。“六五”期间,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了长期遗贸下来的待
业青年就业问题。 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80年的782元增加到1139元。城乡居民消费水
平不断提高,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3.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6%。住宅建设速
度加快,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市区5年新建宿舍388.6万平方米,每人平均居
住面积由1980年的4.23平方米增加到5. 4平方米。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
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
总之,我市国民经济经过调整、改革,已经开始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
局面, 这为 “七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综合平衡中还有一些问题处理得不够好,主要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第三
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进展较慢,多年来积下的人民生活方面的欠帐还没能解决好,
在经济布局特别是在工业布局上,从计划工作的角度还没有解决好市带县的问题,城
乡横向经济联系还不够紧密;在工为平等互利产和调整中,有些行业在产品深度加工
上下功夫不够,有些行业忽视了力所能及的原材料生产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
市工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引进技术和设备中,缺乏有计划地组织消化、
吸收工作,产品出口创汇还不够理想;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水、电、燃料
和主要原材料供应紧张等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克服,促使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为90年代的经济振兴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