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8&rec=54&run=13

【概 况】1995年,全市有乡镇以上独立核算机械工业企业764个,职工19.58万
人,固定资产原值78.98亿元,净值55.1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96470万元(1990
年不变价,下同),比上年增长—4.25%;实现利润28251万元,比上年增长—0.64
%。 济南市机械工业系统有企业71个,其中市属企业50个,中央、省属企业7个,县
属企业14个。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12个,中型企业19个,小型企业40个。按经济
类型分:国有企业30个,集体企业31个,股份制企业6个,中外合资、合作企业4个。
年末全系统共有职工8750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335人。固定资产原值44.05亿元,
净值29.24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0.18%和12.72%。拥有金属切削机床9669台,
锻压设备1585。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93亿元,比上年下降1.61%;实现销售收
入39.92亿元,比上年增长0.13%;实现利税1.22亿元,比上年下降62.69%。盈
利企业42个,占59.15%;亏损企业29个,占40.85%,亏损额11648.3万元。市属
企业概况: 共有企业50个。按规模分,大型企业7个,中型业14个,小型企业29个。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7个,集体企业28个,股份制企业2个,中外合资企业1个,
港澳台与大陆合资合作企业2个。年末共有职工4453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251人。
固定资产原值199768万元, 净值130067万元。 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901台,锻压设备
821台。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6488万元,比上年下降1.18%。实现销售收入156273
万元, 比上年下降0.75%。实现利税8398万元,比上年下降43.86%。盈利企业28
个, 占56%; 亏损企业22个, 占44%,亏损额3741.4万元。完成出口产品供货值
8404万元,比上年下降16.47%。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工业增加值计算) 12957元/人
年,比上年下降11.31%。全年技术改造投资计划15000万元,累计完成12340万元;
有5个项目验收投产,总投资20693万元。在考核的30种主要产品中,完成年计划的11
种,比上年增长的11种,比上年下降的19种。1995年济南市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产量

【机械工业形成六大优势】“八五”时期是济南市机械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综合
实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形成了六大行业优势。——技术优势。“八五”期间,共开发
新产品541项, 其中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进水平的90项;填补国内空白或达
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42项。 有422项新产品投产, 投产率达到78%。 累计新增产值
201725万元, 新增利税28594万元。精密数控机床、大型全钢机械压力机、微机控制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大型电力变压器、智
能仪表、SR系列电磁阀、现代办公设备、硬质合金等产品已经成为具有较高市场占有
率的名牌拳头产品,形成新的增长点。机床二厂“八五”期间实施“锻压设备自动化、
金切机床数控化” 的产品发展战略,共开发出44种新产品,其中有7种获国家和省新
产品奖,20种填补国内空白,25种获国家部省市科技进步奖,技术进步产品产值率达
到70%以上。试验机总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技兴厂战略,“八五”期间共完成
新产品开发项目34项, 其中5种新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3种新产品获部省市科
技进步奖,AC—100E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八五”期
间,市机械局系统重点技改项目达到36个,下达投资计划10亿元,比“七五”总投入
增加2.7倍。其中国家、部重点项目15个,省市重点项目21个。截至1995年底,有16
个项目收尾、竣工。机床二厂、气动元器件公司、济南仪表厂的“八五”技改项目已
通过验收。——骨干和规模优势。“八五”末,市机械局局属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15
亿元,比“七五”末翻一番;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4749万元,比“七五”末增长
87.2%。 已形成机床一厂、机床二厂、试验机制造总公司、气动元器件公司、济南
锅炉厂、志友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全国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15个
产值超过3000万元、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其中,机床一厂、机床二厂、重机集
团、 锅炉厂、志友股份有限公司5家企业的产值过亿元;重型压力机、气动元件的产
量已跃居全国第一位。通过实施“骨干膨胀”战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进一步发展
和壮大了白马机械、锻压设备、试验机制造、重型机械四大企业集团。仪表和输变电
设备两大企业集团也分别进入报批和可行性论证阶段。——外经外贸优势。“八五”
期间,全系统办成合资合作企业17个,合同利用外资额2495万美元,分别是“八五”
规划目标的3.4倍和1.25倍。 截至1995年底,已有12家三资企业开业,投产开业率
为70.5%,比全市投产开业率高出15.5个百分点。完成技术引进项目16个,总用汇
额3845万美元, 是规划目标的2倍,办成海外企业3家,派出63批、263人次到国外进
行业务技能培训。完成出口交货值21572万元,比“七五”末增长87.2%。机床一厂
1991~1995年累计出口创汇5600万美元,成为全国机床行业出口创汇的排头兵。志友
股份有限公司同德国西门子公司合资创办的西门子变压器有限公司投入运行。——人
才优势。截至1995年底,全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9512人,占职工总数的20.04%。其
中: 有专业技术职务的8626人 (高级职务的538人,中级职务的2488人,初级职务的
5600人),占专业人员总数的90.19%,技术队伍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八五”
期间, 培训厂级领导干部948人次,其中54名厂级领导干部赴香港参加了高级管理人
员业务培训。——经营机制优势。“八五”期间,通过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
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先后成立了志友股份有限公司、引力股份有限公司2家股份制企
业;第四仪表厂、电磁线厂、铸管厂、轧钢厂、工业锅炉厂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截至1995年底,市机械局系统有41个企业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0.
4%; 有41201名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9.8%。——结构优势。
“八五”期间,局系统坚持走“科教工贸一体,二三产业并举,多元化经营”的发展
路子,加强了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制造、经营贸易四大体系的建设。机床一厂、
机床二厂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试验机总公司建成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有3个企业成为机械部技术进步示范工程试点企业,有1个企业成为机械部机电一体化
示范企业。机床一厂通过国际质量认证机构“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认证。“八五”
期间共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0万余人次,其中干部培训占60%;年平均培训率达40%以
上。职工学历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95年末职工队伍中的大中专在校生已达到3000余
人。全局有11个企业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备数控化率按价值计算已达到20%。
大部分企业建立了销售公司, 4个企业建立了进出口公司。第三产业实体和网点达到
522个, 比“七五”末增加80%;三产从业人员达5320人,比“七五”末增加90%。
1995年实现三产增加值6330万元,比1990年增加80%;实现利税1420万元,比1990年
增加95%。

【机床一厂、 二厂发表质量声明】1995年6月29日,全国36家机床主机制造厂在
北京发表《机床产品质量保证声明》。济南第一机床厂厂长易炜里、济南第二机床厂
厂长张宝玮分别代表本厂在《质量保证声明》上签字。《机床产品质量保证声明》主
要内容有:出厂的产品达到优质、可靠,做到在厂内消除早期故障;产品在用户使用
过程中,发现制造质量问题,在接到用户通知后,48小时内作出答复,或派出服务人
员,并做到故障不排除维修人员不撤离现场;在产品保修期内,确属质量问题,维修
人员到达现场10天内如不能排除故障,从第11天起每小时赔偿30元(每天按8小时计),
再经两周修理后,仍达不到质量要求,不合格产品包退包换;重型机床和专用机床产
品,严格实行用户有监造和厂内验收制度;企业对出厂的产品,保证提供维修备件等。

【山东电影机械厂建成全国最大油印机生产基地】1995年,山东电影机械厂又推
出两款第五代自动油印机新机型,使该厂办公设备产品由占企业总收入的64%提高到
70%。1988年以来,省电影机械厂瞄准国内市场需求,大力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
现代办公设备新产品,于1989年推出第一台国产自动油印机。至1995年,已先后开发
出第二代DY881、第三代LP93、第四代BY910、第五代DP1030自动油印机,平均一年推
出一个新机型。产品全部填补国家空白。其中BY910自动油印机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
DP1030自动油印机属于世界最先进油印设备,达到90年代国际油印机最高水平。截至
年底, 该厂已累计生产油印机12100多台,实现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成为全国最大
的自动油印机生产基地。

【济南锅炉厂向管理要效益】1995年,济南锅炉厂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
把强化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建立适应市场快速反应的企业管理新机制方面,全方位向管
理要效益。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40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3085万元,实现利润350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3%、11%和33.75%;全员劳动生产率29054元/人年,
比上年增长35%;综合效益指数由上年占全国同行业的第十七位上升到第八位。全年
实现管理效益466.95万元,被市政府命名为“管理状态评价A类企业”,并荣获省锅
炉制造优秀企业称号。主要做法是:——建立健全“灵、快、专、信”的市场营销机
制。“灵”即市场信息灵。先后投入数十万元,加入国家、省市经济信息网络,与全
国主要设计院建立了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发电设备项目
立项情况,了解国内外同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经济技术信息。“快”即经营决策和产品
设计快。实行一把手抓营销,得到信息迅速出击。“专”即实现营销专业化。按照锅
炉、非标容器、预热器和配件四类产品,调整为以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四个专业销售处。
“信”即按照市场区域建立代表企业和产品水平的锅炉应用示范工程,通过老用户向
新用户宣传,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形成以订货合同为
龙头的生产管理体系。放弃以完成“增量指标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积极探索以兑
现订货合同为主线的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围绕每张合同都召开一个计划专题会,形成
落实合同会议纪要;明确合同产品交货期和各工序交接期;强化工期控制手段,运用
网络计划,提高生产组织的时效性。——以用户满意为标准,改进质量管理,提高产
品质量。提出了产品质量标准由符合型向适用型转变的管理目标。实施了贯穿设计、
制造、发货、现场点件、安装调试和操作技术交底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交钥匙”工程。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跟踪卡”制度,完善产品质量责任制。——按照以市场需求定价
的原则,健全成本保证体系。针对市场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涨的情况,改
变原来成本加利润的产品定价办法。按照市场需求定价,把消化涨价因素的重点放在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降耗方面。进一步完善“联产联本”成本责任制,把成本管理
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对全厂60多项开支费用加强动态控制,实现节支468.18万元;
材料利用率达到90.6%, 居全国电站锅炉行业第一位,节约资金达78.78万元。—
—从巩固拓展市场出发,建立和完善售后“一条龙”服务体系。把售后服务同发展三
产,扩大经营,安置富余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售后服务项目,延伸服务网络,
建立起以锅炉产品为依托、 企业三产为主体的12个售后服务机构,形成了200多人的
服务队伍。在产品用户集中的区域建起一批服务网点,对于“交钥匙”以后的锅炉用
户,由企业三产承担其全部服务项目。

【机床二厂推行人本管理成效显著】1995年,济南第二机床厂在转机建制过程中,
探索实施“人本管理”,系统地提出从“提高人的素质,约束人的行为,考核人的责
任,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五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推动了企业快
速发展。 1.从适应市场出发, 抓教育培训, 提高人的素质。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
“人本管理”的突破口,提出“实施一流教育,培养一流职工队伍,建设一流企业”
的工作要求。首先抓形势任务教育。树立“厂兴我荣,厂富我富”的竞争观念,开展
以“敬业爱厂,走向市场”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职工岗位树形象。二是抓职
前教育,建立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把进厂职工的来源放在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不
搞面向社会的招工。三是抓智力嫁接,进行高技术人才的培训。利用与国外大公司合
作生产高技术产品的有关规定,注重抓高技术人才的智力嫁接培训。四是抓岗位适应
性培训。坚持对干部、技术、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岗位适应性培
训。年职工培训率在80%以上。2.强化管理基础工作,用严细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
建立依法治厂的基础。根据市场竞争对管理基础工作的新要求,结合企业实际,进一
步加强标准化、定额、计量、信息和数据管理,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基础教
育等管理基础工作,修订完善了《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规
程》 等,为实施以法治厂创造了条件。3.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严格“考核人的责
任”。在强化对人的行为管理的同时,明确每个职工的岗位责任,制定实施《管理工
作“三性”考核暂行规定》,强调各类人员工作“保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
发挥,按百分制对职工个人实施量化管理和考核。根据其完成工作任务、工作质量、
工作负荷和遵章守纪情况,每月评价,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当月三分之二的活
工资直接挂钩, 并作为职工年底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4.靠政策与改革“调动人的
积极性”。一是抓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全厂划分成24个岗次。实行
效益目标浮动升级,奖金向一线和苦、累、脏、险及重要技术、管理岗位倾斜。二是
抓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起新的用工制度。对干部实行聘任
制。 5.发挥“人的创造性”,构筑企业利益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通过职代会,集中职工的智慧,使各项决策有良好的
群众基础。在工人中评选“生产状元”,对技术人员实行“技术进步奖”,管理人员
实行“管理成果奖” , 全厂评选“十佳”职工。积极改善集体福利,新建职工住宅
30000平方米,为职工宿舍安装了暖气。实施人本管理,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该
厂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并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多项
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国机床行业第一位,荣获首届“中国机械十大杰出企业”称号和
“'95全国管理成就奖”。(刘乃忠 周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