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历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7&rec=6&run=13

【地理概况】 1.位置面积。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是山东省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阔。京沪、胶济铁路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以及济南国际机场和济青高速公路,加强了济南与省内外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济南是
历史文化名城,以泉城著称于世,与泰山、曲阜、青岛等风景名胜地往业便利。四周
与德州、滨州、淄博、莱芜、泰安、聊城等地市相邻。济南市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
市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109.8平方公里。2.自然条件。①地质。济南
市大地构造位置,黄河以南为泰山隆起北侧,黄河以北为济阳拗陷。地层出露齐全,
南老北新。南部以古生界灰岩为主,北部以新生界第四系黄土及砂砾沉积为主。岩层
呈由南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三组断裂成块状,奠定了济南的构造基础。②地形。济
南市地势南高北低,依次为以石灰岩为主的山地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有典型黄泛
微地貌的黄河冲积平原。山地—丘陵—平原—洼地的地貌结构有利于立体大农业的发
展。 ③气候。济南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故知新14.3
度, 降水总量665.7毫米,日照总时数2710.1小时,≥10度积温4500度。④水文。
济南市河流分属黄河、小清河、海河三大水系。黄河境内流长185.1公里,多年平均
径流总量437.26亿立方米; 小清河境内流量76公里,为主要通航河道;徒骇河境内
流长56.7公里, 为北部骨干排水河道。济南市众多的湖泊、水库、坑塘,为灌溉、
养植、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山区北麓大量泉群出露,形成独特的泉城景观。3.

自然资源。①土地资源。济南市土地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平原4953平方公里。
全市有棕壤、 褐土、潮土、沙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②矿产资源。济南
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汽、铁矿和建筑材料等。非金属矿产种类多、
储量大, 是济南市矿产资源的优势。③水资源。济南市当地水资源总量为15.9亿立
方米,其中可利用量为14.7亿立方米。年平均利用客水量6亿立方米。济南地下水水
质优良, 是饮用水和制造高级饮料的理想水源。④生物资源。济南市植物有149科,
1175种和变种。 森林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草场面积900多平方公里。有多种经济林
木和野生经济植物.动物种类繁多, 仅陆栖野生动物就有211种, 鱼类有40多种。
(郭建群)

【8月6日济南降大暴雨】8月6日,济南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市区及长清、济阳、
平阴三县的降雨量均在140毫米以上, 最大降雨中心在市区为188.0毫米。由于降雨
量大、时间短,因而造成部分河道、水渠漫溢,居民住宅和工厂部分进水,农村部分
农田被淹。此次降雨对全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次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背景是:
7月下旬到8月上半旬,由于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山东上空,造成济南日最高气温在
此5~36℃以上,其中8月4日最高气温38℃。全市日平均气29.5℃,较常年平均(27
.4℃) 高出2.1℃。因此,为8月6日的大暴雨天气过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天气前期
条件。本次天气过程环流形势的演变:高空(500hpa)环流:由于受西路较强冷空气
的影响,使控制山东省的副热带高压逐渐东撤,全省天气受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
流控制。低层(700hpa和850hpa)环流:由于副热带高压东撤和西路冷空气东移,造
成山东与河套之间形成一条明显的南北向切变线,而切变线两侧的风几乎是对头风,
因而造成该地区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与此
同时,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暖湿空气,在山东省与西路冷空气
交汇,从而造成济南大范围的大暴雨天气过程。本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后,济南市气温
骤降,平均气温下降10℃,7~8日全市出现入夏以来少有的凉爽宜人天气。(隋国熙)

【历史概况】 济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
(故道为今黄同所据)之南而得名。近年来对市区以东章丘北部西河、小荆山等地古
遗址的发掘表明,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该地区
历经新石器时代的西河类型、晚期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延续脉络清晰。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便是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
东郊龙山镇城子崖而被命名。近几年,又在城子崖发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大型龙山
文化城址。该城址与夏代的岳石文化(距今3600~3900年)夯筑城址相衔接,连续使用
千年之久,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座时跨龙山文化、夏代的早期重要城市遗址。商周时代,
济南为古谭国地(谭国,东方方国,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带)。境内的大辛庄、
宁家埠、刘家庄等地的商周古文化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卜骨、陶器和青铜器物。春秋
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进出齐国的重要门户。
公元前589年, 晋伐齐,双方决战于今济南城北的北马鞍山、华山一带,爆发了历史
上著名的“安革 之战” 。公元前555年,晋又伐齐,战于历下。其后修筑的齐长
城,西起济南地区平阴,绵延于境内南部山区,至今犹存。战国时期,卢邑人 (今济
南市长清县人) 秦越人, 精通医术, 民间誉为神医“扁鹊”,由他创造了中华医学
“望、闻、问、切”的传统诊病方法。出生于今济南市章丘的著名思想家邹衍,创立
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国古代五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秦代,济南地属济北郡。西汉
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
国, 封齐悼惠王之子刘辟光为国王,首府东平陵。公元前154年,济南王刘辟光参加
吴王刘濞发动的“七国之乱”,兵败被诛,汉王朝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翌年设历
城县,属济南郡,辖境为今济南市区一带。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
属青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康为济南公。两年后刘
康进爵为王,济南郡恢复为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著名政治家曹操曾于东汉
末年任济南国相,在任期间,整饬吏治,摧抑豪强,禁除淫祀。汉代,济南以冶铁业
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设有铁官、工官。汉初,济南学者伏生口授今文《尚书》二十
八篇于世,使因遭秦火失传的《尚书》这一经典文献得以留传下来。汉武帝时,济南
“博士弟子”终军为国请缨,出使南越,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事频仍,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
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其间,济南郡治
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 从平陵(即东平陵)移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
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北魏皇兴三年(469年),设齐州,辖6郡35县,州治历城,
济南又成为州、郡两级治所。这一时期,佛教在济南兴盛,以历城县柳埠朗公寺为中
心,形成山东一带的佛教盛地。隋代开皇三年(583年) ,改济南郡为齐州,辖历城等
10县。大业三年(607年) 又改称齐郡。隋末,齐郡王薄、杜伏威、辅公祏、孟让等人
先后在今济南市章丘东部长白山一带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暴政,掀起隋末农民大起义
的风暴。 唐王朝建立后,齐郡改称为齐州,辖历城、章丘、长清等6县。唐中叶天宝
年间,齐州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济南郡。初唐,历城人秦琼、齐州人房玄龄跟随、辅
佐唐太宗李世民转战南北、励精图治,成为唐朝开国功臣,分别为一代名将、名相。
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更加昌盛,留存下千佛山、黄石崖、千佛崖、四门塔 (中国现
存最早的石塔) 、龙虎塔、九顶塔等众多的佛教遗迹。坐落于长清县方山、十六国前
秦时期兴建的灵岩寺,号称唐代寺院“四绝”,为当时的全国名刹之一。济南人义净
远赴印度求法,回国后译著佛学经典数十部,与法显、玄奘合称中华三大求法高僧。
济南优美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杜甫、 李白、 高适等诗坛名流在此吟咏述怀。天宝四年
(745年) ,杜甫与书法家李邕宴饮历下亭,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一
脍炙人口的诗句。五代时期,济南仍称齐州。北宋,齐州先后属京东路和京东东路,
地位日趋重要。治平元年(1064年)在齐州设兴德军节度。政和六年(1116年)又把齐州
升为济南府, 辖历城、章丘、长清等5县,在京东东路的地位仅次于路治所在青州。
北宋时期,济南被称为“文学之国”、“富饶”之地,为全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
一。珍藏于今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铜版,为现存中国最早的商标,表明
了当时济南工商业之发达。“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创
作了大量的诗词篇章,分别成为蜚声中华词坛的“婉约派”、“豪放派”杰出代表。
城市园林湖泉经知州曾巩(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等人的整治,更加明媚怡人,引得文
学大家黄庭坚吟赞“济南潇洒似江南”。建炎二年(1128年)后,济南为金朝所据,仍
为济南府, 辖7县,属山东东路。其间,曾一度为原济南知府刘豫建立的伪齐辖境。
元初,改为济南路。至元二年(12 65年),辖2州11县。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
东西路提刑司、元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的监察中心。由于民族矛盾尖
锐,济南地区的群众抗暴斗争不断,规模较大的有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义军等。金代,
在城北郊开挖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元时期涌现出的文化名人主要有散曲家张养浩、杜仁杰,
戏剧家武汉臣,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等。明初,复称济南府,辖泰安、
德州、武定、滨州4州和历城等26县。洪武四年(1371年),土筑城墙改为砖砌石 ,周
长“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四面各开一门。墙外绕城浚治护城河,“阔五
丈,深三丈”。城垣规模为府治较大者。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
宣布政使司”由育州迁至济南。至此,济南成为山东省会,为全省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中心, 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封其次子朱见潾为
德王,驻藩济南,建德王府于城内珍珠泉。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攻占济南。清
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调整区划,济南府改辖德州和
历城、 章丘、长清、济阳等1州15县。明清时期,济南文化名人辈出,仅今之济南籍
的就有明文坛“前七子”边贡、“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剧作家李开先,清经学家张
尔岐、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人周永年、古文献学家马国翰等。鸦片战争尤其是咸丰五
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以后,黄河连年决口,内忧外患深重,百姓困苦不堪。
19、20世纪之交,济南城乡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近代机器工业自1875年山东
机器局在城北郊开办肇始,发展十分缓慢。本世纪初,济南成为胶济、津浦两大铁路
干线的交汇点,八方辐辏,商货转运便利。1904年,清政府将济南城西关外开辟为商
埠,“以期中外咸受利益”。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性质加深的同时,也加速了城市近代化进程。民国初年,撤销济南府,置
岱北道,辖27县。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辖县未变。1925年改辖历城、章丘、长
清、 济阳等10县。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商埠及其四郊,正式设立济南市,面积
175平方公里, 人口40余万。五四运动时期,济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
斗争。1921年春,在斗争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王尽美、邓思铭等人在
济南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7月,王尽美、邓思铭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济南成为全国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1928年春,日本帝国
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出兵侵占济南,于5月3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亦称
“五三惨案”) 。据不完全统计,有6100余名中国同胞惨遭日军杀戮。1937年底,济
南再次被日军侵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济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日本侵
略的斗争, 创建了以长清县大峰山为代表的南部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1945年9月,
济南光复。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经连续8个昼
夜激战,于9月24日攻克国民党政府重兵把守的城垣,解放济南。时济南市面积178平
方公里, 人口近70万, 为关内解放最早的一座大城市。解放后,设立济南特别市。
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济南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朱佩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