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4&rec=11&run=13

1991年,济南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为重点,突出抓了企
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同时,在市场流通、宏观调控、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实施配套
改革,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1.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呈现良好势头。 ①《企业法》和搞活企业
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市里制定了《进一步深化改
革搞活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通过综合调查分析,搞活企业的各项政策,一半以上
能够落实或已经落实。②企业第二轮承包顺利完成,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继续深化。98
%的县、区属以上企业与各级政府签订了新一轮承包合同,有关部门配套制订了关于
第二轮承包的“工效挂钩”办法、经营者奖惩办法和全程管理的意见,使承包制更加
完善。同时,引导企业抓好内部各项配套改革。一是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已普遍落
实到厂部、科室、车间、班组和个人,考核内容除主要经济指标外,还涉及到设备管
理、现场管理、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等各个方面。许多企业把落实经济责任制与企业
劳动人事制度等项改革联系在一起,使经济责任制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组织保证
体系更加健全。二是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一些企业开始对各类干部分别实行聘任制、
考任制和任期制;300多户工商企业试行“待岗、试岗、上岗”制度,使更多的干部、
职工告别了“铁交椅”、“铁饭碗”,增强了责任感。三是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多数
企业在分配中实行“指标承包、一酬多挂”的办法,向苦、脏、累、险和一线职工倾
斜。全市90%以上的县、区、局(公司)建立了企业内部分配公开监督委员会,78%的
企业建立了厂、车间、班组三级内部分配公开监督组织。四是企业领导体制逐步健全。
市属近40%的企业建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和对企业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制度、职工对
企业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审议制度。多数企业理顺了党、政、工的关系。③企业组织结
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市里制订了4个推进企业兼并、发展企业集团的政策性文件,
促使劣势企业的生产要素尽快向骨干企业、优势产品和重点项目转移。全市已有75户
企业兼并了94户企业。 全市企业集团和经济联合体总数已分别达到24个和105个。④
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多种改革形式进行了探索。主要是选择20户全民大中型工业企
业进行放开经营、转换机制的试点。在部分企业进行了全员合同制管理、岗位技能工
资制等项试点。 2.流通体制改革迈出较大步伐。①商业企业转换机制的改革有重大
突破。 先后对近300户商业、供销、物资等企业实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
开”的改革试点。一是打破多年来在经营范围上的守旧意识,支持企业扩大经营范围。
二是采取优质优价、批量作价、季节作价、时差作价、保本作价、区域作价等方式,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三是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各试点企业普遍
推行了以税利与工资挂钩、销售与奖金挂钩、工资浮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办法,
使企业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成果直接挂钩,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四是“铁
交椅”、“铁饭碗”开始让位于新的用工制度。“三制” (劳动合同管理制、于部聘
任制、内部待业制)、“三岗”(在岗、试岗、待岗)、“双辞”(职工有权辞职自谋职
业、企业有权辞退职工) 等改革措施,在试点企业逐步推开。②各类市场稳定发展。
日用消费品市场全面复苏, 购销两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5.7亿元,比上年增长
13.1%。 市场组织结构明显优化,综合性商业批发企业集团与各类批发市场相互配
合;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与小商品市场、服装市场、城乡农贸市场相互补充;市场结构、
网络布局更加趋于合理, 城乡各类市场已发展到471处。生产资料市场稳步发展。以
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资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物资企业一业为主,穿插经营,并普
遍建立了物资配送机构,生产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年物资系统购进和销
售总额达15.5亿元和18.1亿元。其中市场调节部分占购进总额的87%。资金市场日
益活跃。 全年共拆出拆入资金8.17亿元;全年2.9亿元的金融债券通过市场发行,
比上年增长2倍多。劳务和人才市场成效显著。全年通过劳务市场为主安置待业人员2
.26万人;人才市场全年集中举办34场次,为1056人办理了调动和聘用手续。③价格
改革迈出较大步伐。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先后调整了原油、钢铁、市内客运价格和粮
油统销价格;结合搞活大中型企业,下放了部分价格审批权限。市场调节范围逐步扩
大, 价格体制进一步理顺,全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6.7%,进展比较平稳。3.对外
开放有新的突破。成立了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实现了经贸合一;“兆泉实业公
司”在美国开业,开创了济南境外办厂的先例;劳务输出有新开端,首批50名劳务人
员赴泰国工作;成立了济南市进出口公司,可自主出口三类地产品,并试办进出口物
资的国内外运输业务。对外开放环境明显改善,大大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全年签
订利用外资合同115项, 合同利用外资928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9%和54.2
%。新批“三资”企业100户,全市“三资”企业累计已达210户。外资投向比较合理,
以向轻工、纺织、机电、石化、建材、医药、农牧等行业投资为主,生产型企业占94
.6%; 注重把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同老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嫁接”型合资企
业占80%以上;越来越多的企业由投入建设阶段开始转入产出效益阶段。外贸企业承
包开始引入自负盈亏机制,承包期内,每年按留利的10%提出企业风险基金,职工按
责任大小交纳风险抵押金,较好地适应了新体制的要求。企业注重强化管理,广开购
销渠道, 积极推进全方位开放,全年累计完成出口供货值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
.1%。4.对社会保险、住房和医疗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一是巩固扩大了全民和集体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
的改革成果。 全市参加社会统筹的企业达1641户,在职职工49.7万多人,退离休职
工14.7万人。统筹项目由开始时的8项扩大到包括基本退休费、物价性补贴、生活性
补贴、福利性补贴为主要内容的16项。在市、县、区统筹的基础上实行全市为单位的
统筹, 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二是为全市2499个单位的10.4万名劳动合同
制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基金。三是对面向社会的各类保险进行了试点。主
要有:①在平阴县进行了职工大病医疗费用和女职工生育基金社会统筹试点。②在农
村开办了村民养老金保险、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金保险、义务兵养老金保险、村干部养
老金保险和民办教师养老金保险等8个险种。 ③对区街、乡镇小集体企业及个体劳动
者实行了统筹、积累制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住房制度改革:主要是拿出少量新建住房,
通过向社会出租青年公寓和向个人优惠出售等形式,在住房商品化方面进行初步尝试。
在具备条件的单位采取集资建房、优惠出售公房和提租补贴、超标准加租等形式,进
行了内部位房制度改革试验。根据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对全市住房制度改革方案进
行了研究和论证。
医疗制度改革:70%以上的企业本着保证职工医疗、减少药品浪费和节约医药开
支的精神,对职工就医、用药、住院等项收费采取现金门诊、按比例少量自费等办法,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章丘、长清、平阴等县的公费医疗改革开始起步。
5.宏观经济管理进一步改善。 计划管理方面:对90个投资少、见效快的“短、
平、快”项目和重点基建项目采取优先列入计划、直接投资的办法,提高了投资效率。
采取计划单列、重点支持和减少指令性计划等措施,对重点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的
计划管理进行了改进。对涤纶工程、尿素生产、机场、热电、煤矿和市政建设等重点
建设项目强化计划管理,保证了这些项目尽快竣工和投产。着眼于发展城市社会化服
务体系,编制和开始实施发展第三产业的五年规划,对商业、服务业、物资、交通、
邮电、房地产等11个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具体安排。财税管理方面:重点抓了税收的促
产增收工作,全年实现促产项目1204个,新增产值68000万元,利税19600万元。为适
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市税务部门对内部机构进行了调整,市级征管部门由按税种划分
改为按产业划分;同时,强化区级税管职能,由分局改为区局,使各级税收部门设置
更加合理。
金融管理方面:主要是信贷资金的投放向国营大中型企业倾斜,全年新增工业流
动资金贷款的80%用于大中型企业;全年新增技改贷款1.4亿元,以支持大中型企业
调整产品结构;把清理大中型企业的“三角债”放在清欠工作首位,全市年累计清理
企业拖欠15亿元。各金融部门努力改善服务质量,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大
中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并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银行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努
力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
6.以健全双层经营机制为重点,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稳
定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各县普遍制订了土地承包变更审批办法,建立了土地承包转
让制度、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和鼓励农民增加投入、保护耕地、培育地力的奖励制度。
修订和签证承包合同16万份,完善率达90%以上。全市实行“双田制”的村2100多个,
耕地11.3万公顷,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0%。59个村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
经营,对解决承包土地零散和人地矛盾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同时,还有2460个村不同
程度地推行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服务组
织已发展到11300多个。 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
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多成份、多形式、多层次的全程网络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全市普遍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达标升级活动,县(区)、乡(镇)、村三级通过增大投
资,重点抓了农业科技、农业机械、林果、水利、畜牧、蔬菜、供电、农业生资供应
及农副产品销售等社区性服务体系建设,使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协调、配套,为农
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统一服务,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
办不好的许多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壮大。
按照市委、市政府在两三年内消灭“三类村”的要求,重点采取了组织上加强,政策
上倾斜,项目上落实,技术上保证,资金上扶持等措施,“三类村”的数量明显减少。
乡镇企业通过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强管理,规模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市产
值过亿元乡镇已达37处。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03亿元。
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按照市城乡经济一体化规划,实行城乡之间各个层次
的挂、帮、带,明确要求城市向县、乡下放人才、项目、产品、设备管理和技术;帮
助县、乡企业上质量、上品种、上规模、上水平、上管理、培养人才。到年底,有71
个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与72个乡镇企业结了对子。章丘县村级工作开始走上“规范
化管理”轨道。
7.科教文卫体制改革有较大进展。 1991年济南市被国家确定为“科技兴市”试
点城市,“科技兴市”已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题。一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高技术产业贸易中心建成开业,22家科技企业开始运营。二是与全国
各地的经济技术协作更加广泛。仅在第二届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期间,济南市企业与
参加会议的驻济和外地大专院校、 科研单位就签订经济技术合同287项,合同项目全
部完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0.78亿元,利税2.4亿元。三是继续兴办民办科研机构。
先后解决了民办科研实体的招工、大中专学生分配、工资晋升和离退休保障等实际问
题。年底,全市民办科研机构已发展到212家,实施科学技术开发项目300个,技术创
收4000多万元。 4家民办科研机构被批准为高技术企业。四是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科
技与生产的结合。全市已有1000多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
关系,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五是技术市场继续健康发展。全年认
定技术合同820项, 成交额4050万元,促进了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实践。教育体
制改革方面:全市各类学校普遍实行了目标管理,内容更加充实,方法更加可行,成
效更加明显,对农科教结合提出了相应措施,各试点区、县普遍建立了工作机构,开
始积极探索农科教结合的各种有效形式。
卫生系统对已在各单位实行的管理责任制做了调整,突出了医疗质量、技术开发
和医德医风方面的内容,强化了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措施。章丘、长清、济阳等县的
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5个乡镇和35个村恢复和发展了合作医疗。
(赵洪轩 杜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