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第一轮承包成效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3&rec=17&run=13

早在1981年,济南市部分企业借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开始了
企业经济承包制的探索。1987年以后,承包制在全市全面推开,工商企业承包面达到
97%以上,承包期一般三至四年,承包内容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主要方面,不
少企业在承包中引入了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法律机制。几年来的实践说明,承包制
的成效是显著的,对搞活企业;稳定经济、稳定社会产生了重要作用。

1.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 稳定发展。以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为例,1987
年至1989年,三年实现的工业总产值是承包前三年阶1.62倍,平均年递增17.2%;
产品销售收入为前三年的1.9倍,平均年递增24.3%;实现利润为前三年的1.49倍,
平均年递增9.65%;上交税利年递增10.4%,比承包前三年高出2.2个百分点;累
计上交利润2.68亿元, 比承包基数超交2834万元。三年间,全市财政收入共完成30
.7亿元,比承包前增长27.5%,平均年增长14.1%。

2.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1987年至1989年的近三年承包中,企业留利累计3.18
亿元,比承包前三年增长75.2%。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13.3亿元,相当于承包前三
年的1.32倍。 其中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三年用于基建和技改投资9.6亿元,比承包
前三年增长3.8亿元。 这期间,市属预算内企业共完成新扩建和技改项目325个,新
增产值12.85亿元;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517项,其中92项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13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3 . 健全完善了企业经营机制。承包企业普遍实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在企
业经营管理、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尝试。国营企业中普遍推行
了优化劳动组合; 据对159户承包企业调查,这期间共剥离富余人员3400人,90%以
上的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置。承包企业普遍划小了核算单位,实行分级分权管理,有
半数企业推行了“内部银行”制度。绝大多数承包企业在实行工效挂钩的基础上,实
行了以定额计件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有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改善了职工群众
的生活。承包三年中,职工人均收入每年递增15.9%。

4.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企业承包为管理增添了内在动力。多数企业
承包后都把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能力作为实现承包目标的重要
措施,积极推行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承包中,有80%以上的市属企业推行了成本控
制法、规范化工作法等先进管理方法,强化了基础,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到1990年
底,全市达到国家一、二级和省级先进企业标准的企业分别有42户和160户。

5.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承包制的深入推行,开阔了企业经营者的思路,
为组织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这期间,不少单位走出了企业承包企业、企业
兼并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的新路子,有力推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优
化了资源、资产的配置。截至1990年底,全市已有69户企业兼并了88户企业,组建了
20个企业集团,发展了105个经济联合体。

6.锻炼涌现出一批勇于改革、 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承包
制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施展才华、发挥智能的良好机遇,使一批优秀企业管理人才脱
颖而出。

1990年,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制约因素增多,承包企业普通遇到了成本增加、
资金短缺、产品销售不畅等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各类企业坚持和完善承包
制,经过不懈努力,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总的看,全市推行承包制的工作是健康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承包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约束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中“鞭打快牛”与保护
落后、苦乐不均的现象同时存在;负盈不负亏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死基数
与活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企业党政工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是工
作上的问题,还有些是推行承包制前进中的问题,需要在继续前进、继续探索中改进、
解决。

(赵洪轩 杜贻合)